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动脉解剖与临床PPT课件

脑动脉解剖与临床PPT课件


二、海绵窦段C4
由后向前行于海绵窦内的一段,被交感 神经包绕,并借纤维束与窦壁相连。
动脉外与动眼、滑车、三叉神经第一支 及展神经为邻。如发生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时,可压迫上述神经引起眼外肌麻痹。
三、膝段C3
从海绵窦段向前走行,呈“C”形包绕前 床突的一段。于此穿破硬脑膜进入蛛网膜 下腔。
发出眼动脉(颈内动脉第一个主要分支)
四、床突上段C2
位于前、后床突连线的稍上方,约在 视神经根附近由前向后走行,约在前穿质 下方延续为终段。
五、终段C1
通常指颈内动脉参与大脑动脉环的一段,前 床突上段向上弯曲形成,此段短,但发出几个 重要分支:
①大脑中动脉——直接延续 ②大脑前动脉 ③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A吻合 ④脉络膜前动脉——经海马旁回钩与脑干之 间进入侧脑室下角的脉络丛。
主要及重要分支: Heubner返动脉(又称前内侧丘纹动脉
)、内侧眶额动脉、额底内侧动脉、额前 内侧动脉、额中间内侧动脉、额后内侧动 脉、胼周动脉、胼缘动脉、旁中央动脉、 楔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病变
起始部(A1):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 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排尿控制差。ACA变异 性引起双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死-双下肢瘫痪、尿 失禁、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右侧A1段发育不良
右侧A1段缺如
大脑中动脉MCA
①M1段(水平段)起始处→入外侧沟以前部分,此 段发出豆纹动脉。
②M2段(环绕段)呈弧形环绕岛叶前端进入外侧沟, 可由上干和下干组成,也可为单干型。
③M3段(侧裂段) 藏于大脑外侧沟内,紧贴岛叶表 面
④M4段(分叉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末端于顶、枕、 颞叶交界处分叉为角回A和颞后A的一段。
突孔的一段。 ④V4段(枕骨大孔段)从V3上端急弯,
水平向后越过寰椎后弓到达枕骨大孔 的一段。 ⑤V5段(颅内段)入枕骨大孔后,斜向 上内到达中线,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 成基底动脉的一段,发出小脑下后动 脉。
大脑前动脉ACA
A1(水平段) 颈内动脉末端至前交通A处。 A2(胼胝体下段)前交通A处至胼胝体膝部下方的一
段。 A3(膝段) 呈“C”形,环绕胼胝体膝部,凸 向 前
方的一段。 A4(胼周段) 在胼胝体沟从前向后,达胼胝体压部
的一段。 A5(终末段) 胼周段在胼胝体压部向后移行为楔前
动脉。
分布: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 和额顶叶上外侧面上部。
⑤M5段(终末段)即大脑中动脉的终末支——角回 动脉。
分布: 额顶叶上外侧面中下部。
主要及重要分支: 豆纹动脉、外侧眶额动脉、中央前沟动脉、
中央沟动脉、中央后沟动脉、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枕动脉、颞后动 脉、颞中动脉、颞前动脉、颞极动脉
大脑中动脉病变
主干(M1)闭塞:三偏,高级皮质功能障碍, 对侧凝视麻痹。
(四)、椎-基底动脉系统
双侧椎动脉从锁骨 下动脉第一段发出, 通过上六个颈椎横突 孔,从寰椎横突孔穿 出,弯向后内,入颅 后汇合成基底动脉。
椎A按其走行可分五段: ①V1段(横突孔段)穿越上六个颈椎横
突孔上行的一段。 ②V2段(横段பைடு நூலகம்出枢椎横突孔向外横行
到寰椎横突孔的一段。 ③V3段(寰椎段)垂直上行穿越寰椎横
颈内动脉颅内段
颈内动脉颅内段传统五段分法(逆血流排列) ⑴岩段 C5 ⑵海绵窦段 C4 ⑶膝段 C3 ⑷床突上段 C2 ⑸终段 C1
一、岩段C5
从颈动脉管外口起到穿过硬脑膜至海 绵窦之前止,全程均行于骨性管内。
C5段与咽鼓管和鼓室借一菲薄骨片相 邻,有时中耳、内耳感染可能引起颈内动 脉周围炎。
C5段居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下方,当动 脉瘤或动静脉瘘形成时,可能引起三叉神 经痛。
Heubner返动脉: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 轻瘫。
终段: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可伴感觉障 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 症状。
大脑前动脉A1段
大脑前动脉A1段从颈内动脉发出,至 与前交通动脉连接处,长约10mm,发育不 良或缺如者常见,且以右侧发育不良常见。
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可不产生临床症 状,可由前交通动脉获得血液。
深穿支闭塞:偏瘫和/或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 碍或皮质下失语。
皮质支闭塞:上部分支-中枢性面舌瘫,上肢重 于下肢的偏瘫,运动性失语或体象障碍;下部分 支-感觉性或命名性失语,行为异常(非优势半球 急性意识错乱状态),无偏瘫,对侧同向偏盲及 下部视野受损较重。
脉络膜前动脉闭塞时最恒定的表现是中等程度 的偏瘫(内囊后肢梗死)和呐吃,累计丘脑外侧 时,出现偏身感觉缺失并涉及所有的感觉种类, 但较运动症状少见且呈短暂性;若梗死面积大累 及丘脑亦可出现丘脑痛综合征;也有共济失调性 轻偏瘫合并感觉减退的报道。
外侧膝状体或视束梗死可见到视野缺损,呈象 限盲或偏盲,或呈扇形盲伴盲野内有一条带状视 觉保留区域。
豆纹动脉
豆纹动脉,其分为 内侧组、外侧组。分布 到外囊、壳核、苍白球、 内囊后肢前3/5和尾状 核。豆纹动脉在高血压 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极易 破裂出血,故称为“脑 缺血动脉”。出血大多 发生于壳核,血积蓄于 外囊,形成外囊出血。
椎动脉系统:枕叶、颞叶、小脑等共约 2/5的脑组织
(三)、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为颈总动脉两终 支之一,约在第四颈椎平面, 甲状软骨上缘由颈总动脉发出, 以颅底颈动脉管为界,分成颅 外段和颅内段。
颅外段 行程直、全程无 分支
颅内段 行程弯曲、分支 多
颈内动脉病变
首先累及MCA分布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偏盲,发生在优势半球同时出现理解和交流 困难),其次是眼动脉分布区,ACA分布区因有 Wills环提供侧支血流一般很少出现受累症状。主 要有1、交叉视神经-偏瘫征 2、发作性晕厥-偏瘫 征 3、交叉性Horner-偏瘫征 4、痴呆-偏瘫征。
脑 动 脉
(一)、脑动脉特点:
1.脑血流量分布不均 2.脑血管走形迂曲 3.脑血管壁结构薄弱 4.脑动静脉均自成体系 5.脑血管发出丰富深穿支 6.脑血管无终末动脉 7.前后循环之间存在丰富吻合 8.脑血管常见变异、先天异常较多
(二)、脑动脉系统的组成
颈内动脉系统:额叶、顶叶等共约3/5 的脑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