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说明1.1项目选择的背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市**项目区2009年度工程选址地处**市中部低山丘陵区,项目区选择面向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需要迫切,地方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集中连片,规模治理。
根据辽宁省发改委287号文件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确定2009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选址为***镇***小流域境内。
长期以来,由于受气候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侵蚀面积占总面积70.16%,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970t/(km2·a),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粮食产量不断下滑,加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截止2008年统计,人均产值为6709元,人均年收入为4805元。
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另一危害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蓄水保土能力不断下降。
目前,项目区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5.53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16%。
为有效遏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对于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决定以发展市域经济为切入点,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整合项目,保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工程顺利实施,并出具了项目施工承诺、工程占地承诺、地方匹配资金承诺,项目区所在地镇政府通过广泛宣传,召开项目区行政村村民代表会,用一事一议的方法出具了相应承诺。
所有承诺都证明了我市对项目工程的实施信心与决心。
在工程布局上,集中连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自上而下,沟坡兼治,恢复生态环境,符合治理原则。
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项目区的防洪减灾能力,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水土资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性工程,项目区群众期盼着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市**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尽早实施。
1.2项目区位置和实施编制的依据和过程**市**项目区位于**市中部***镇境内,总面积为22.13km2。
项目规划基础为2005年完成的《**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
项目编制的主要参考《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项目总体布置及前期工作要求》、《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及相关要求》和**市项目区典型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以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技术规范。
2009年实施项目确定后,设计人员立即展开对项目区所在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状况、社会经济情况等的调查统计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
1.3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市**项目区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土壤群系,主要有棕壤土、草甸土两大类。
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森林植被属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
草场植被属于山地草场类型,是由森林破坏而形成的次生植被。
气候属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044mm,多集中在7、8、9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7.9℃,无霜期156d。
全年平均风速为2.8m/s,多年平均≥10 m/s的大风全年出现56d,项目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
项目区所在的***镇***小流域,总人口0.11万人,农业人口0.11万人,农业劳动力0.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213.30hm2,人均土地2.01 hm2,人均耕地0.16 hm2,人均基本农田0.09 hm2,农业人口密度50人/ hm2。
项目区内生产以农业、牧业为主,2008年农村各业总产值738万元,农业人均产值6709元,人均年收入4805元。
1.4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项目区是我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根据全省第四次遥感调查,项目区所在***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5.527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16%。
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风蚀,侵蚀程度全部为轻度侵蚀,侵蚀模数为970t(km2·a),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坡耕地、砂化蚕场、荒山、疏林地等地类上。
项目区内小河道侵蚀、沟壑侵蚀也十分严重。
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物力匮乏,造成治理程度较低,治理措施单一,主要为营造水土保持林。
据统计,项目区内现存治理措施有:坡改梯2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08 hm2,经果林4 hm2,封禁治理82 hm2,保土耕作20 hm2,治理程度仅为16.64%。
1.5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规模项目工程要求当年设计、当年实施、当年竣工,初步设计在2009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65 hm2,治理程度达到49.27%。
土壤侵蚀模数由现在的970t/(km2.a)下降至5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66%提高到72%。
水土保持措施年拦泥沙量达到0.58万t,年蓄水量达到6.48万m3。
农村经济将有大幅度增长,到全部措施生效后,直接经济效益年增加568.84万元,人均收入将显著提高。
项目工程的实施,任务就是促使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减少水土流失,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水土保持的基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全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项目区所在的***小流域,总面积为22.13km2,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5hm2,其中坡耕地治理18hm2,老果园改造11hm2,蚕场治理384hm2,封禁治理352hm2,治理侵蚀沟壑15条,修浆砌石谷坊412座,疏溪固堤3km,环山截水壕2 km,修作业路5.2 km。
1.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及工程量项目区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坡耕地、蚕场、疏林地面积较大,侵蚀沟发育,针对这一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布置各项治理措施。
防治措施布局要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从上到下,沟坡兼治,层层拦蓄,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1、结合项目区特点及经济发展需要,治理措施总体布局设计主要包括坡面治理措施设计、沟道治理措施设计及其它相关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坡面治理措施设计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设计、老果园改造、蚕场整治、封禁治理工程设计等。
沟道治理措施设计主要为谷坊设计,其它工程设计主要为疏溪固堤,作业路设计等。
2、主要治理措施布局(1)坡耕地治理。
根据土地的立地条件及农业用地状况,采取适宜措施,设计以地埂植物带为主。
(2)坡面治理措施。
主要包括蚕场整治、板栗园改造、封禁治理工程等。
(3)治沟工程。
侵蚀沟治理措施以干砌石谷坊与浆砌石谷坊相间布置为主,并与坡面治理相结合,拦蓄砂石下泄,减缓洪峰,同时对沟头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沟头延伸,遏制沟壑水土流失,对沟底土质较好的土沟或土石质沟可营造防冲林及速生丰产林。
(4)其它工程。
作业路工程应在流域治理前修完,以保证管护、防火及后期农林、果产品运输方便。
疏溪固堤主要措施包括:河道疏通,推土筑堤;堤前坝后枫杨护岸。
围栏及标志牌工程要在封禁治理项目确定后及时实施,以免产生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3、项目工程工期为一年,需动土石方4.69万m3,投入人工9.22万工日,动用机械0.48万台时。
4、水土保持工程进度安排**市**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共完成治理面积765hm2,治理程度为49.27%,工程进度要求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竣工验收。
1.7 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工程投资概算按照国家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来执行。
项目工程动态总投资为251.86万元,投资费用由3部分组成,包括综合治理措施投资225万元,独立费用12.60万元,基本预备费14.26万元。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投资采取由中央投入和地方(市级)配套的方法,中央投资主要用于工程的材料费、机械施工费和部分工程的人工费等。
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由项目区小流域群众投工投劳和镇村两级自筹。
根据资金配套原则(国家和地方投入比为6:4),本项目工程总投资251.86万元,需中央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101.86万元。
1.8 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项目工程的实施,将产生一定的基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项目工程不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提高到72.4%,年可拦蓄径流6.48万m3,减少泥沙流失量0.58万t。
措施实施后,能够遏制土地功能退化,保护黑土资源,增加土壤的肥力及有机质含量,减少入河泥沙量,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减轻河道防洪压力,保证汛期安全渡汛。
在项目工程运行期,所有措施生效后,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86万元。
国民经济的增长,从经济盈利能力分析上看,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零;从经济敏感性分析上看,项目工程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国民经济综合评价结果为项目实施完全可行。
2 项目区概况2.1 自然条件2.1.1地貌、地质2.1.1.1 地貌项目区所在的***小流域地处辽东低山丘陵区,为长白山脉和千山山脉的过渡地带。
区内山体连贯,形态各异,沟壑发育,山势低矮,谷坡和缓,峰顶稍圆,谷间宽阔,多为“U”型谷,河谷两侧有小型平原,河流下切较弱。
(1)沟道情况该流域沟壑面积206hm2,占总面积的9.31%。
该流域沟壑纵横,干沟总长为6.8km ,主要支沟总长为12.4km,干沟和支沟的平均比降为14.5‰,沟壑密度为0.86km/km2。
(2)坡面情况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213 hm2。
坡度组成为<5°106.8hm2,占总面积的4.83%;5°—15°面积为41.2hm2,占总面积的1.86% ;15°—25°面积为26hm2,占总面积的1.17% 。
2.1.1.2 地质(1)地质概况项目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辽东地层分区丹东—营口地层小区,地层岩性复杂,主要有混合质变粒岩、粗粒岩、各类片岩、大理岩等,岩浆岩有花岗斑岩、煌斑岩、伟晶岩等。
项目区在地质构造上处于中朝准地台、营口——宽甸台拱,地壳厚度推测为33—35公里,深层构造主要属辽东槽状幔拗区和宽甸幔凸和千山幔凸区的是间部位。
(2)滑坡和泥石流项目区是泥石流易发区。
当过量降雨和高强度降雨在土体中产生壤中流或地下径流,土地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双重拖拽力的作用下,引起土体下滑,出现局部滑坡,坡面径流汇集到山谷后形成洪水,洪水将下滑的土体搅塑成流体,形成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