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10篇【一】我们身边的荧光增白剂①近日,有报道说,有些颜色极为亮丽的服装中含有荧光增白剂,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同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部分纸质餐具仍存有安全隐患,多家知名方便面品牌外包装仍然含有荧光增白剂。
②荧光增白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③它是一种具有亮白增艳作用的色彩调理剂。
其作用原理是吸收不可见的紫外光,转换为波长较长的蓝色或紫色的可见光,蓝颜色的光释放出来后,与物品发出的黄光进行叠加,互补形成白光,使物品发出的白光增加,人们肉眼可感觉到白色物品明显变得更白、更亮、更鲜艳。
④在纺织服装行业,纤维自身的白度往往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尤其是天然纤维如羊毛、蚕丝、棉花、麻等。
由于环境与生长周期的差异,纤维的白度差别很大,特别是白色纤维,会轻微吸收可见光中的蓝光,从而造成蓝色不足,使白色的纤维看起来稍带黄色,给人以陈旧之感。
为此,人们在洗涤剂中或纺织品整理过程中加入荧光增白剂,从而达到使衣服颜色更亮丽的目的。
⑤现在,荧光增白剂广泛用于纺织、造纸、洗涤、塑料、涂料、皮革等多个领域。
⑥那么,荧光增白剂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安全隐患呢?⑦医学临床试验已经证明:荧光增白剂一旦进入人体,就不容易分解,毒性会在肝脏或其他主要脏器中积累,构成潜在的致癌风险;在紫外线作用下,荧光增白剂可能会增强致癌物肿瘤的形成;还能引起真核生物酵母的致突变作用;最明显一点就是与伤口处的蛋白结合,不利于伤口愈合。
⑧值得欣慰的是,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技术标准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服装学院,目前正就荧光增白剂的安全隐患问题,开展相关标准的申请与制定,并提出建立生态环保体系标准,这将从根本上解决荧光增白剂的安全隐患问题。
16.阅读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17.文章第②—⑦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荧光增白剂”进行了介绍?(2分)18.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其中的原理。
(4分)【材料】妈妈为小明买了一件纯棉白衬衫,小明觉得白衬衫陈旧发黄。
妈妈使用某品牌的亮白增艳洗衣液洗涤后,白衬衫变得鲜艳亮丽。
【二】恰与够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
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
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
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
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
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
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作说话写文章的。
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
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
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
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
“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
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园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
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
“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
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19.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4分)20.文章第④段“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中“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的一项是()(2分)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 ②③④⑤⑥/ ⑦。
C.第①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③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三】红月亮曹丽琴①三峡的夜寂静得很,万物都进入了沉眠状态。
②轮船在江上行驶,只听到船底拍击江面发出的淙淙的水声。
我却无心入睡,来到甲板上。
夏夜的江风混合着水的气息一阵阵吹来,扶阑而立,黑黢黢的穹宇仿佛一片无垠的海。
两岸的群山,是这夜色中的一笔重墨,山的剪影清晰可现。
它们真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③渐渐的,深浓的山影里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灯光,橘黄的,淡绿的,暗红的,仿佛一颗颗斑斓的水晶稀稀疏疏地镶嵌着,晶莹的光仿佛还在夜色中微颤。
船儿缓缓地前行着,它们一一往我的身后退去,我却忍不住转身望着那些颇显俏皮的..光亮。
它们为那些浓重的山影消退了几番骇人的气息。
④当我再次转身,那轮圆月,那枚红月亮,仿佛奇迹般,蓦得与我撞了个满怀。
我的眼神霎时溢满了惊喜的光亮。
郦道元曾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此非夜半,而那轮明月却独与我相晤,这真让我情不自已。
⑤我不知道她是何时出现在山上的,在这浩瀚的宇宙,她是那般渺小。
天阶如水,昙花也难得露出笑脸。
而她却自顾自地微微笑着,时而半隐进一朵云层里,只露出两朵嫣然的红晕;时而又出水芙蓉般清清丽丽,安安然然地沉醉在天宇的怀抱里……⑥这可是三峡的红月亮啊。
像千年等一回的幸福醉满了心怀。
当你把视线投远,天际的精灵就在那边期待着你的目光。
山影的肃穆森然已被我忘却,我只静静地凝望着这一枚红月亮。
⑦那是一抹多么恬静的红啊。
清嫩、柔和,流动着生命的色彩,轻轻地如练般直泻到江面。
万顷夜色也不抵一抹红。
这可是天际的一枝荷,一颗纯美的心啊。
⑧今夜,她像是特别眷顾了我这个异乡的游子,将她最美的一面呈现给了我。
我突然有点自得起来。
李白是个最为偏爱月亮的诗人了,当年他独坐扁舟行游三峡的时候,也没有相遇红月亮吧。
而幸运之神,却独让她与我不期而遇。
⑨今夜,我也是这自然的女儿,长江的歌者,晴空的恋人,红月的知音。
⑩夜色正因了你,才倍添了这份让人如此怜爱和动容的震颤;这番江面因了你,才渐显水月交融般的诗情;还有那些赶路迷失的人,才重新找寻到了行走的方向,包括混沌已久的我,才激起了心湖的一点涟漪……不论何时,漫漫黑夜怎能缺失这些许的光亮和热情呢?⑪记得一位我喜爱的名家在著作里写过,人们都说人是在光明里行走的,其实哪里有光明,人总是在黑暗里行走的。
随着年岁的虚长和阅历的渐深,我愈发理解了此话的涵义。
那么,置身在这潜藏着污秽,充斥着黑暗和谬误的现实,我们怎样才能像明月般不退缩、不迷失、不怯懦、不犹疑,而是既能走入又能走出生活,坚定、勇敢地表现生活和现实以及自我,从而抵达真,追求善,完善美呢?⑫长久来,我们总是无法解开心结,当心灵的眼睛邂逅自然的至美,如同为其拂去蒙积的尘埃。
红月亮,自由、宁静、无畏、独行、羞赧又热烈,柔美而坚毅,是你在与我倾心相谈,告诉我永夜里前进的方式么?大自然把我们困在黑暗之中,也许就是为了迫使我们永远向往光明。
⑬今夜,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谁,牵着月光的手,把灵魂放飞?22.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描写比较有特色,请加以鉴赏。
(4分)23.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俏皮”有何意义?请加以分析。
(4分)24.第④段和第⑧段分别引用郦道元和李白的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有何异同?(4分)25.第⑩段画线句子中的“混沌已久的我”和“心湖的一点涟漪”分别具有什么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6分)【四】娇小的赤条蜂①细细的腰,玲珑的身材,腹部分成两节,下面大,上面小,中间好像是用一根细线连起来,黑色的肚皮上面围着一丝红色的腰带:这就是赤条蜂。
②赤条蜂的巢穴是建筑在疏松的极容易钻通的泥土里的。
小路的两旁,太阳照耀着的泥滩上,那些地方的草长得很稀疏,都是赤条蜂最理想的住所。
在春季,四月初的时候,我们总可以在这样的地方找到它们。
③赤条蜂通常在泥土里筑一个垂直的洞,好像一口井,口径只有鹅毛管那么粗,约有二寸深,洞底是一个孤立的小房间,专为产卵用的。
赤条蜂建巢的时候,总是静静地、慢慢地工作着,丝毫没有什么热烈或兴奋的样子。
像别的蜂一样,它用前足作耙,用嘴巴作挖掘的工具。
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听到,从洞底发出一声尖利、刺耳的摩擦声,这是它遇到了一颗极不容易搬去的沙粒引起翅膀和全身剧烈振动的缘故。
每隔短短的十几分钟,我们就可以看到赤条蜂在洞口出现,嘴里衔着一些垃圾或是一颗沙粒。
它总把这种垃圾丢到几寸以外的地方,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居所和周围环境的整洁。
④赤条蜂所猎取的食物是一种灰蛾的幼虫。
这种虫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地底下的,赤条蜂又是怎么把它捉到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有一天当我散步回来的时候,正好看到一只赤条蜂在一丛百里香底下忙碌着。
我立刻在它附近的地上躺下。
我的出现并没有把它吓走。
它先飞到我的衣袖上停了一会儿,断定我不会伤害它之后,又飞回到百里香丛中去了。
从过去的经验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它忙得很,没有时间来考虑我这个不速之客。
⑤赤条蜂把百里香根部的泥土挖去,又把周围的小草拔掉,然后把头钻进它挖松的土块里。
它匆匆忙忙地从这里飞到那里,向每一条裂缝里张望。
它不是在为自己筑巢,而是在寻找地底下的食物,活像一只猎狗在寻找洞里的野兔一般。
⑥灰蛾的幼虫觉察到了上面的动静,决定离开自己的巢,爬到地面上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一念之差就决定了它的命运。
那赤条蜂是早已准备就绪,就等着它的出现了。
果然,灰蛾的幼虫一露出地面,赤条蜂就冲出去一把将它抓住了,然后伏在它的背上,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一样,不慌不忙地用刺把毛虫的每一节都刺一下。
从前到后一节一节地往下刺,一点儿也不遗漏。
它那熟练的动作,让人想起游刃有余的屠夫。
⑦赤条蜂的技巧令科学家们都自愧不如。
它可以靠观察去推断人类所从不知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