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情趣化

语文教学情趣化

语文教学情趣化(讲座稿)各位老师:上午好!一、语文情趣化教学的意义根据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长期探索情境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情境教学成为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重情趣”应放在首位。

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他从理论上对情趣的作用、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国六七十年代的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提倡“知识就是力量”,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于是提出一个口号,叫“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都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

这无疑使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

情趣是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之一,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因此,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趣,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成功的课堂自然也应该是充满情趣的。

二、语文情趣化教学的前提1、情是什么?首先是对学生有情,其次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

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又说:“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

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

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和谐共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平静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新。

2、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

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

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

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全是缺点,甚至愤怒。

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你可能找不到一个你真正满意的学生,找不到一个你认为优秀的学生,你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

”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不要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同样的人”。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却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陈景润是著名的数学家,教学却不受学生欢迎。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您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这位母亲微微一笑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

”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先生说:“这就是正确的人才观。

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具有这样的人才观。

”是参天的大树,就让成为栋梁之材;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之后,才彻底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学习都感到快乐,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3、蹲下来看学生。

老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学生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

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

因为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

承认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承认孩子是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中成长的,没有什么错误不能容忍的。

有时我们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完美,符合我们的教育理念,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们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根本不能领会老师的用心良苦,教育的艺术在哪里?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因此,课堂上,我们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

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和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 “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五个词,你只念错一个,了不起!”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

”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

它是学生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于永正老师说:“要说我的教学还有一点特色的话,那就是重情重趣,无情无趣的教学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教学。

”南斯拉夫教育家弗鲍良克说一句话:“对每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令人生厌的教师。

”但是在现行的教学评比制度下,在考试的压力下要做到老师让学生喜欢可真是不容易。

我们只能淡化“文明班级”、“流动红旗”、“考试成绩一览表”带给我们的负担,淡化教育的功利意识,洒脱一些,做个让孩子喜欢的老师。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是那些通过教师的组织、示范、点拨和激励,引发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兴趣盎然、情感投入,真正能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

因为它不但能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不再有厌倦的感觉。

这既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也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秘诀。

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正如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三、语文情趣化教学的策略(一)以“物”激“趣”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愈多,认识得也就愈鲜明、确切。

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以“物”激“趣”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教学。

实物图片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我记得郑贞老师在教学苏教版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时,就特意用绿色的卡纸剪了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姿态也很美,就象黄山的迎客松一样。

我想那一节课孩子一定觉得很有趣。

因为那节课既不是学校公开课,也不是年段公开课,只是我随意走到她的班上,就发现这么美的板书,真是心灵手巧啊!因此,我就想,作为低年级老师不仅要能说会道,还要能写会画。

还有胡云老师上《花瓣飘香》时就很巧妙地用美术字来写课题,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与课文的内容也非常吻合,因为《花瓣飘香》这篇文章就是赞颂了一位小姑娘关爱长辈的美好心灵。

备《石头书》一课时,我发现“雨痕”、“波痕”、“化石”等词不好理解。

利用周末时间,我上网查找资料,可是花了两个多小时,还是找不到“雨痕”、“波痕”的化石图。

动物和植物的化石比较容易找到,我选择了三幅图,分别是“三叶虫”化石图,“小鱼”化石图以及最近出土的“恐龙睡姿图”,然后打印下来。

第二天,我上课时,通过展示仪把图片投到电视上。

同学们对“小鱼”化石图比较容易辨认,但是对于“三叶虫”化石就很陌生,还把恐龙睡姿图有的说是鸭子,有的说是小鸟。

大家都睁大眼睛惊奇地看着电视,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他们的神情还是那么专注,那一刻,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

因为,这三幅图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课后他们就会到图书馆、到书店、上网刨根问底,弄清“地壳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汪洋?”“恐龙和三叶虫为什么会灭绝?”“哪些石头书还有哪些学问呢?”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石榴》一课时,我特意到超市买了一个熟透的石榴,石榴的表皮粉红粉红的,剥开里面一粒粒籽儿晶莹透亮,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前几周,教学汉语拼音d时,书上画了个大鼓,教参里还配了个口诀:“鼓声ddd”,鼓声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必须有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我就准备了个玩具鼓,课上一敲果然发出ddd的声音,那学生就记牢了这个字母的发音与鼓声相似。

孩子们也觉得饶有趣味。

如果我们的眼里只有分数,只有做不完的、评讲不完的练习,只有考试,那么我们的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可言,学生感到厌学,老师也厌教。

如何兼顾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教学情趣化是比较好的途径。

(二)以“景”激“趣”1、创设生活情景。

以教师语言的描绘,模拟生活中的情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等特点,我在课堂上尽量做到把汉语拼音知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喜爱的童话故事等形式。

这样学生学得有趣记得又牢。

比如,我在教拼音aoe的书写时,这样说:“刚才,小朋友认识了拼音家族的三个拼音宝宝,不仅认清了他们的长相,还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拼音宝宝和小朋友玩了这么久了,它们该回家了。

谁会知道他们的家叫什么?”我就在黑板上画了四线三格,我边画边让学生数一数几条线,几个格,学生回答;四条线,三个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