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峨诗都一 眉赋是门 共传大三 苏 比千文父 苏 洵 高古豪子 苏轼

关于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画像

世 奇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
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 么作用? • 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 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 —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 象。
•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 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 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 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 • 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等最 具表现力。 • ②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 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 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 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 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 ③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 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 ④这些环境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 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磅礴宏伟气势、衬托人物 的英雄气概。
五、评词作,知手法
• 1、下列是关于苏轼词的诗论,同学们结合试论深 入地理解苏轼词“豪放”的风格。探讨:《念奴 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种豪放、壮阔的意 境的? • 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 柳七?”对曰:“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 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 倒。 • ②苏辛,词中之狂。 • ③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 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 ④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 下惠之风。 • (以上②③④则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苏轼满怀悲愤吟啸道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 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 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 吗? • ①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 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 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作者情感梳理:
①雄浑壮阔之境,寓旷达豪迈胸襟。
②塑年轻英俊的周瑜形象,寄仰慕向往之情。 ③以古人自比,抒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悲叹。 ④人生如梦,早生华发,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的伤
感。
⑤以酒酹月,借酒抒怀,传达与山河明月同在,与自然
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因此,对苏轼在这首词中的情感倾向,历来有两种分歧: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 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 只好寄情山水。
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 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 浑壮美的图画; “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 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三、展想象,塑形象
•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刻画周瑜这一形象的? 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
下阕: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表现周
• 情感基调: • 豪放中的含蓄,高亢中的悲慨
• 主要内容: • 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雄阔景 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 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 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 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月”的慨叹。
情感基调:豪放中的含蓄,高亢中的悲慨
大江赤壁 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 思慕古人 缅怀周郎 建立功业 感伤身世 祭奠江月
二、品语言,入意境
•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是怎样引起下文的? • 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 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 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 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 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 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 “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 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苏轼简介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 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 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 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 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 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想比 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 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 四年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
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 首诗、3篇赋、170多篇(含小品),写 了280多封书信,其中有豪放派的代表词 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 的前后《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 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有时如此让人 费解。
朗读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Lè47岁
美女相伴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功绩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屡遭贬谪(壮志难酬) 年老无成
苏轼用精炼的几句话,便血肉丰满 地刻画出周瑜儒雅风流、文武双全的 “豪杰”形象。 这时的苏轼,依然踌躇满志,渴望 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而他面对的却 是不幸的遭遇。
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 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 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 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 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dān )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 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 第一全才。
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 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 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 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 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 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 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此词为其代表作。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 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 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 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品读· 鉴赏要点]
• • • • • 1.感基调,明词意(词的主要内容) 2.品语言,入意境 (词情景交融的境界) 3.展想象,塑形象 (把握词的形象特点) 4.析主题,悟情感 (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评词作,知手法 (分析词的艺术手法)
一.感基调,明词意
• 反复诵读,理解词意,思考: • 1.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即情感基调如何?) • 2.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几个 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 成一个艺术整体的?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 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 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 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 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 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 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 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 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 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 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 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 杀苏轼,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 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 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②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 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里行间饱 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其实更是作者 旷达胸襟的体现;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出少 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 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 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 ③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 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 “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 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 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 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 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