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09秋教管本何颖[摘要]家庭是儿童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生活场所,也是第一所学校,更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

家庭对于儿童来说,是最温馨的、最安全的港湾;父母对于儿童来说,是最可信任的、最可依赖的亲人。

而家庭环境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及学习成绩,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据国内最新资料表明,我国儿童有焦虑或抑郁问题的发生率达6%—7%左右,这些儿童显得孤僻,易激动,烦躁或交往不良。

其中学龄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且易出现违纪行为。

经焦虑或抑郁量分析可发现焦虑或抑郁问题。

许多研究显示,儿童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发生,其多数是与家庭环境不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于男性儿童来说,家庭矛盾及父母离异是焦虑或抑郁产生的主要根源。

对女性儿童来说,不仅可因家庭矛盾或父母离异而产生心理问题,还与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等有关。

如果女孩生活在一个缺少关爱,缺乏亲情,呆板而毫无情趣的家庭中,亦易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

[关键词]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健康心理一、引言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既是幼儿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前提。

家庭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结果。

健康心理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家庭教育的主题。

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

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接下来就从几方面来谈谈:一、家庭结构与家庭心理环境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结构和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

中国传统是几代同堂,那时都居住在一起,家庭结构相对复杂。

当时传统世俗的婚姻很少有离婚的。

但近年来的一些关于离婚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离异,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

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破裂的家庭结构给儿童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心理环境1、氛围带来的快乐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总占优势的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儿童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记得,有一次我在跟儿子聊天时,问他:“你为什么会选择到我的肚子里来呢?”儿子马上就说:“因为老天爷觉得你们这里很幸福,所以就把我送来了!”听了这话,我很惊喜。

我在想,我们给他带来的快乐。

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争吵不休,处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犹如精神监狱──—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

这样的孩子容易犯罪闹事,难于受教。

因此,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

2、态度决定高度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

有句话“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纸上的颜色就是大人的杰作”。

所以,在画上这些“颜色”时,家长一定要深思熟虑地计划好,摆正心态,决定好高度才行。

我们常说的态度有:1)专横专制型,一定要听从长辈父母的,稍有差错就要罚。

有着“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

在这类父母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就可能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另一方面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2)放任自流型,似乎听上去好象是以孩子为中心,依着孩子的特点发展。

但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3)宠爱一身型,一听这两字,大家都会说“自己的孩子哪个不宠。

一家一个,谁不给他最好的。

”就是由于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特别是老人的包办,涉及的范围大、势力大。

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在为着这个家,为着这一个孩子努力奋斗着,哪有时间管这么多。

4)民主型,理想的家庭。

这类家庭中能忍耐、平等、随和谅解、互相爱护、关心,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

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这一类型也是大家现在努力追寻着。

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年轻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顶梁柱,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才能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3、良好地情感沟通是打开儿童心理健康的一把钥匙。

要配好这把钥匙,是要家长和老师花心思去的,需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交换而来的。

良好的情感沟通是家庭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不同的沟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现今社会,沟通的方式往往都是:1)指责埋怨型沟通。

指责埋怨型沟通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

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

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

这一类型的常常是一些脾气比较急躁的家长具多,在教育孩子时没什么耐心,孩子一有不对的地方就指着鼻子的骂,或是埋怨另一监护人的不是,从不考虑自己的方式方法有何欠缺。

(2)迁就讨好型沟通。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

除了父母外,这一类型用的最多的应该是祖父祖母辈。

一说起孩子是老人带的,就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个“宠”字,孙子孙女乖的时候也迁就,不乖的时候更是迁就又讨好。

让孩子感觉“我就是最大的,什么都得给我同、,什么都得给我办到”。

从而养成走到哪都不迁就。

(3)唠叨罗嗦型沟通。

唠叨罗嗦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

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反而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的心理。

这一类型的,在儿童身上显示的并不太明显,但到了小学以后,孩子长大了,有思想了,就特别的烦这些父母的唠叨,导致后来就不愿意与父母再沟通。

一有烦心事就有可能封闭自己或到外面去寻找刺激。

以上说的还是一些不良的家常沟通类型,目前还出现了一个新现象“情感虐待”。

经心理专家指出,情感虐待是指监护人不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而且还经常有一些对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如过分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诋毁、嘲讽、威胁和恐吓、歧视、排斥以及其他类型的语言或行为。

大家往往以为孩子小不知道什么,其实儿童的情感非常敏感,据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婴儿在2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分辨出成人的表情是高兴还是厌恶。

专家说,情感虐待不仅可能来自父母、亲戚,还可能来自学校的老师、同学。

忽视虐待则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完全具备能力的情况下,没有为儿童的健康、教育、心理发育、营养和安全等方面提供应有的帮助,出现这种“冷暴力”在我国家庭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8%。

这是因为一些家长光顾着忙自己的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和情感沟通,导致小孩心理发育出现了偏差;而更多的家长则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强迫小孩参加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忽视了孩子对玩耍及与同龄人交往的需求,这样也可能导致小孩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失常或变态,且往往还会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使其学习能力下降,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厌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杀。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冷暴力”虐待带给儿童的伤害绝不亚于身体虐待。

二、总叙上述,要孩子有健康的心理还得从父母做起。

有了父和母才有了一个家,有了孩子才有了正真的家庭。

所以,父母这根梁一定要搭好、搭结实了,才能为孩子挡风遮雨。

然而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

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儿童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

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

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高相关。

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

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