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建环专业的认识

对建环专业的认识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论文
对建环专业的认识
摘要:1998年教育部新制定的招生目录中的新组建专业,由原来的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输配专业合并重组而成。

此专业几经变化,逐渐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机电工程、建筑系等系院中分离出来而形成一个独立的专业。

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才。

我们的研究方向:暖通空调、城市燃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创立;发展;专业作用;
引言:在20世纪末,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个生机勃勃的新兴专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正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新制定的招生目录中的新组建专业,由原来的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输配专业合并重组而成。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是首批设立该专业的著名院校,早在1953年,这两所大学就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同济大学是在1952年曾有过一届建筑设备专科,学制两年在建筑系,是暖通专业的雏形,在50年代同济大学就开始招收研究生。

早期该专业清华大学为暖通空调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系,后调整到热能系,同济大学原名为供热供燃气及通风专业,是因为学习前苏联教育体制开办最早的一个专业,也是热能工程系中成立最早的支柱专业。

在初期有一些影响的院校还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建大、西安建大和太原工大(俗称老八校)等。

当时有一大批优秀的该领域人才,如清华大学王补宣教授,傀维斗教授、同济大学的巢庆临教授。

国际上该专业成立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院校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前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德国波鸿大学、比利时的列日大学等。

中国主要从这些国家吸取经验,但主要是模仿前苏联而建立该专业。

建国初期,该专业经过了一个从产生到成长的历史过程,此专业几经变化,逐渐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机电工程、建筑系等系院中分离出来而形成一个独立的专业。

从1953建专业到1966年为止,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研究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当时城市的集中供热供暖难以大面积实现,燃气尚处于开发阶段,人们对建筑物环境要求不高,该专业规模不是很大,一般每个院校只招生十几人。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在该专业一直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同济大学的巢庆教授是该专业的权威,于1957年8月至1958年12月去前苏联进修,是该专业最早的国际交流。

当时著名院校有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在国际上,该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反映在领域的拓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该专业已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学、美学等综合知识,愈来愈趋向交叉领域学科。

同时将计算机深入引入该专业,便利该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很前沿的学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
计、安装调试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才。

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扩大,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已不再是过去的平房或低楼层、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现了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对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

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

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

这都需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技术人员与建筑设计师进行良好配合,以对建筑结构和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

可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一般来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和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以掌握各种系统的设计及相关设备的选择,具有施工安装及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因此,本专业适合于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的同学来学习,如果对流体力学和热学兴趣浓厚,将对本专业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新世纪里,健康、能源、环境已成为倍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和这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明天,本专业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已将人类居区纳入议事日程,人居环境科学将成为面向世纪本学科发展的大方向。

除原有的传热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外,我们需要越来越多地掌握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包括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学以及声、光等知识,努力营造建筑物内适宜而健康的人工热湿环境,使之满足于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该学科与国际的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一起参与协作科研和一些重大的国际会议,引进国外知名教授,使该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暖通行业已成为世界各界共同关注的行业。

各大中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大力倡导环保和节能,还世界一片蓝天。

很多专家、学者在该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的环境事业。

如清华大学教授许为全,现主要从事空调专业和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控制的研究。

1994—1996年主持完成了一项由新加坡国家科技局立项的攻关项目“大型原油运输船通风研究”。

1996年主持完成中南海的全部空调工程改建设计项目。

199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的空调工程改建项目。

著名的教授还有清华大学的彦启森、朱颖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刘咸定教授等。

现在,主要为现代化生产、文化及生活提供满足工艺要求及人员舒适的各种室内空气环境,各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发展势头强劲,都注重了建筑环境和设备的要求,也为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科研部门注入了活力,各公司、单位相继采取各种方式招揽人才。

同时,一些关于建筑环境产品的产品制造和营销公司也纷纷抓住机遇,采用新技术,投资科研力求开发新产品获得市场。

随着电子、医药对洁净技术较多的新兴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些行业一般采取高薪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培训机会。

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各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也随之扩大,毕业生有一部分从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可以预计,随着健康、环境、能源三大主题深入人心,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以下能力;应掌握该工程领域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应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保护环境,构建绿色建筑的意识,能够胜任建筑物内供热、通风、空气调节、室内给排水、室内燃气输配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施工管理工作以及制冷与空调设备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我们的研究方向:暖通空调、城市燃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主要方向是暖通,我们专业毕业方向主要有:读研究生,就业。

其中就业途径主要有施工单位、空调公司、空调销售、设计院、高校、公务员、自主创业、物业管理公司、工程技术与管理、高新技术产品和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等。

随着电子、医药对洁净技术要求较高的有关行业的发展,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加。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旺盛,社会需求量很大,近几年社会对该专业需求与毕业人数之比高达7∶1。

毕业生就业采取双向选择,一般来说,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满意单位,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健康、能源、环境是人们普通关注的三大主题,中国一直致力环境的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让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护居民的健康。

结论:在当下社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人才正在被社会渴求,而这个专业一定会在这种机遇中不断成长和壮大,它也会因我们青年的存在而不断被创新发展,我们也都会应是建环人而感到骄傲。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