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练习题(带答案)

七年级历史练习题(带答案)

曲江一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练习题(2)注意:宋体红色是答案,楷体红色是我的解释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答案栏内。

)1、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隋朝大运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它的中心是洛阳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圈四是长城的作用)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2、“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唐玄宗)C.文景之治D.康乾盛世3、《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4、“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5、如果让你作一个介绍唐代社会精神风貌的发言人,你可以选择下列哪一项作为标题A.多元化的交融、碰撞B.盛世时代的奢华C.大一统的宏大气度D.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或者昂扬进取的精神)6、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应入选“盛唐篇’的是*(圈一秧马是宋代农业发展表现)①秧马②曲辕犁③筒车模型④罗盘针模型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②令玄奘西游天竺③命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④鉴真东渡日本(题目问的是民族关系,而玄奘和鉴真出行体现的是唐代开放的外交关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8、他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52657部;回国后又潜心译经19年,翻译经纶75部、1335卷。

梁启超先生称其为“千古一人”;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他是A.张骞B.玄奘C.鉴真D.郑和9、“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哪项与此盟约无关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宋金议和的结果)10、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几个民族政权:南北宋是汉族建立;西夏是党项族;辽是契丹族;金是女真族;清是满族)11、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这最能说明南方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地理位置重要C.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交通十分发达12、“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13、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 交子B 会子C 美元 D英镑14、北宋东京城内“瓦舍”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市民阶层的扩大和需求 B.农民的需要C.士大夫的提倡 D.达官贵人的需要15、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说书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四大名著是明清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6、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A.成吉思汗(建立的是蒙古)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17、下列关于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确的一组为A.隋-西晋-秦-元 B.西晋-隋-元-秦C.秦-隋-西晋-元D秦-西晋-隋-元18、下面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台湾情况相符的是19、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A.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改进C.“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0、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古代中国为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提供重要条件的发明是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活字印刷术21、“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这里的“执政之府”是A.市舶司 B.中书省 C.锦衣卫D.军机处22、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三幅图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专制的强化(或者皇权膨胀)23、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

这表明清初实行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24、清朝下列皇帝在抗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叛乱和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是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道光帝25、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A.司母戊鼎 B.开元通宝钱 C.锦衣卫印D.金奔巴瓶26、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列关于西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和同为一家”B.元朝时西藏成为正式行政区域C.清朝时设置伊犁将军,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伊犁将军是管理新疆的,清代设置管理西藏的是驻藏大臣)D.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27、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今天的万里长城是明清修筑的雄伟工程,它东起鸭绿江,西至A.山海关 B.居庸关C.嘉峪关 D.陇西28、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是A.《齐民要术》(可以联系《农桑辑要》)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九章算术》29、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期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

该规定说明清朝A.继续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了解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闭关锁国原因:天朝上国的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制外来入侵影响:闭关锁国客观上有抵御外来侵略的一面,但是它带来的主要是负面作用,它使得中国在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30、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

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A.繁荣与开放并存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C.繁盛与危机并存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二、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7分,33题6分,34题7分,35题10分,共40分)31、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绎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

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皆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能够歌唱的词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明清时期文学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其内容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通俗文学著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材料二:朝代人物成就地位南北朝祖冲之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比欧洲人早了近1000年隋朝李春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早700多年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材料三: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据此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代、宋代、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科技在当时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1分)(3)试从政治制度、文化政策和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3分)政治上:专制;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4)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做才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3分)32、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一定要把这个题目做好,分别是唐代、元代和明代的宰相制度。

(l)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唐朝的什么政治体制?(l分)(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1分)实施的原因是什么?(l分)实施原因:加强对地方的统治(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1分)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1分)(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高度膨胀33、阅读下列材料:[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请回答:(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1分)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2分)(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3分)34、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朝。

(l分) (2)唐朝贞观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及唐王朝统治集团,对民族问题作了较为妥当的处理,出现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的大好局面。

他是怎样加强与西藏的联系的?(l 分)有何深远意义?(2分)(3)元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你认为出现这一盛况的前提条件是什么?(l分)(4)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