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三字经教案

一年级三字经教案

一年级三字经教案【篇一:一年级上册三字经教案】教师备课本姓名:王利敏学科:校本课程年级:一年级上册日期:2016 年 8月 24 日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教学设计【篇二:一年级阅读《三字经》社团教案】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讲一、授课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三、授课基本内容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3.结合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4.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四、授课提纲1.导入(10)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将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不能有出息。

这是因为人的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设想,才有前进的方向。

[提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有演员、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只要我们现在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一直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

我们都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点,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

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现在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将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2.诵读新句子:(2)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3.讲解句子,阐释概念(30‘):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故事一、周处杀龙的故事][故事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想好的方向发展呢?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

苟不教,性乃迁。

“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故事一、上学的孩子和做乞丐的孩子][故事二、偷黄瓜的贼]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故事一、弈秋学棋]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故事二、唐伯虎学画]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

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

为什么我们不再家里学些,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

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了吗?我们来看看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昔”以前,古时候;“择”选择;“机杼”织布的梭子。

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讨论:孟母为什么要三迁?]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

古时候女人不识字,现在,我们的母亲也一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母亲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父亲是一家之主,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亲的责任。

我们来看看,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义方”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

家教[故事一、窦燕山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来历]4.复习(3):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5.总结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

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

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课后反思:1.多讲故事,浅显易懂,不要讲得过于深奥,要贴近生活。

【篇三:三字经教案】《三字经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和正确拼写“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孟子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的事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

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跟读至少2遍。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识字写字1.板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苟”“教”“择”“处”“杼”“窦”“惰”步骤:每写一个字,先出示字形结构,然后给拼音,并让学生跟读。

2.写字:(1)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写字。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写字习惯。

(2)点名抽查学生,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字,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

四、诵读感悟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

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

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

读2遍之后,交替读。

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五、内容梗概略讲1、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

“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

??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2、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六:小结第二课时一、内容梗概略讲1、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

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2、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

扬:传播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有义方)3、第五行: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学生解释后,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

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不可倦怠。

小结: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

二,拓展:1、讲“弈秋教棋”的故事。

(1)这一故事以弈秋的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效果为正反教材,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

(2)两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本来接近,但是学习的效果却迥乎不同,为什么?(3)这里所提供的弈秋的故事,只是辅助领悟《人之初》的文章精义,无需在这一典故上做过多引导,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概,形成整体的生动认识即可。

2、“诗歌赏读”,诵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1)点出:春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2)范读一下生字。

(3)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4)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5)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对读,加深印象,达到背诵的程度。

六、总结,布置作业。

课后多诵读。

三字经《子不学》教案一、教材内容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