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考研-国际关系理论复习知识点

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考研-国际关系理论复习知识点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攻略
国关院战后国关史复习资料
冷战后国际关系参考资料
第三讲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对于冷战后的世界向何处去,各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模式。

由此,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新概念
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概念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软权力”的概念
•“国家退却”的概念
•“权力转移”的概念
二、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1、“地缘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缘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卢特瓦克。

2、新的全球化理论
(1)“两枝世界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盛顿大学的罗斯诺教授。

(2)“地球村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巴尼特和卡瓦纳夫。

3、新的国际冲突理论
(1)“新国际冲突论”——代表人物约瑟夫•奈、戴维•鲍德温。

(2)“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谬尔•亨廷顿。

4、新的国际秩序理论
冷战结束之后,许多学者都对世界新秩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均势论”:代表人物是基辛格。

•“世界秩序新论”:代表人物是约瑟夫•奈。

•“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是亨廷顿。

•“和平地区——混乱地区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辛格和韦达夫斯基。

•“新的两极模式”: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哈克维。

•“新的跨政府秩序”: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斯劳特教授
三、新理论流派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兴起
建构主义(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在冷战结束后其影响力日益显现。

建构主义者把自己分成两派,即常规的建构主义(conventional)和批判的建构主义(critical)。

前者影响较大。

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文特、尼古拉斯•奥纳夫、彼特•卡曾斯坦和麦克尔•巴奈特等。

四、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复兴
(1)民主和平论
(2)均势理论
五、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
•进攻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
2、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分支:
(1)共和自由主义(republican liberalism);
(2)商业自由主义(commercial liberalism);
(3)制度自由主义(institutional liberalism)。

冷战后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新现实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

二、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在传统文化方面,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观点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2、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一些国际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国际斗争和国际冲突。

此外,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有时也会引起误解,造成冲突。

再者,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外交的效果,使得某些重要信息合外交姿态得不到理解或响应。

3、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密切国家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为国际政治斗争服务。

4、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维系民族存在与团结的要素;也是列强侵略、奴役、颠覆其他国家的工具。

⏹冷战结束后文化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强了。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是文化扩张主义的倾向。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1)纵向的“文化霸权”
(2)横向的“文化扩张”
三、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关系研究
一、历史的视角
●主权与人权的概念都产生于西方。

主权和人权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在很长的时期内,主权与人权的概念是平行发展的。

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获得重大发展的时间段基本上是重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主权和人权概念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内容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交叉和重合的部分。

二、法理的视角
●基本的国际法文件确认了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

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政治影响下形成的妥协的产物。


●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并不是无懈可击。

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与联合国的人权实践之间存在矛盾。


●联合国人权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制订规则和形成机制。

联合国的实践突破了不干涉内政原则对联合国人权活动的限制。


●国际人权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涉及到对国家主权的限制。

这种限制针对的是国家对内的最高统治权。

在国际人权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则,国家行使主权时必须遵循这些规则。

如果一个国家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它就承担了相应的国际法义务,并且必须履行这些义务。

在人权领域形成的习惯国际法也具有拘束力。

联大的决议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也可以对各国在人权方面的行为发挥作用。

●国家主权在制订和实施国际人权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主权国家是国际人权法的制定者。

人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主权国家根据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承担义务的结果。

对人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内途径解决的。

国际法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

一些国际人权实践可能发展成为国际习惯法。

超越国际法成文规定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对国家主权原则构成了挑战。

三、国际政治现实的视角
1、国际层次
国际社会在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观点的严重对立。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国家之间
冷战后的南北方国家之间
国际社会观点对立的原因非常复杂:
意识形态的分歧
政治需要
历史背景
经济发展利益
文化差异
国际大环境的变迁
2、国内层次——美国案例分析
美国承担国际人权义务的实践表明:主权原则是被摆在首位的。

当主权利益与承担的国际人权义务发生冲突时,主权国家牺牲的是国际人权义务。

美国的实践也表明其政策有很大的矛盾性。

美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时,美国主权至上;而当别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或美国的人权标准时,就变成了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

四、对国际关系中主权与人权合理关系的探讨
●人权与主权的内在关系表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对一个国家来讲,人权与主权是可以彼此兼顾、相互促进的。


●在实现人权的过程中,国家主权所发挥的作用依然是其他任何国际和国内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在争论较大的“人权是否内政”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尝试用把人权“二分法”来解释,把“促进人权”和“保护人权”分开考虑。

●要尊重客观现实,辨证地看待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应该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育明教育·2014年考研复习宏观规划·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