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思维导图》读后感3篇最初接触思维导图,是赵宁利老师学习回来为大家做的讲座,我仔细聆听学习后,感觉思维导图就是列提纲,或是将我们平时所用的大括号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回家打开电脑搜索了一下,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它成功改变全世界超过2.5亿人的思维习惯,并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看来我的认识太过浅显,于是决定好好研究学习,去探索它的奥妙与真谛。
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思维课题小组,每周北师大赵国庆博士的思维团队直接授课和大家各抒己见、头脑风暴式的教研,使我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
这个寒假,我认真拜读了赵博士的新作《把思维导图说清楚》,让我对这一学科有了整体的认识,真是醍醐灌顶,仿佛之前的所有认知碎片和信息点都被串联了起来,并对思维导图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型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工具和21世纪全球革命性的管理工具、学习工具,赵博士告诉我们:思维导图除了可以提供一种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开发、项目企划、教育演讲、会议管理,甚至职场竞争、人际交往、自我分析、解决性格缺失等方面,也往往会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我个人感觉使用思维导图来记笔记或备课,十分好用:1、我的思绪可以任意驰骋,将联想扩展到极至,因此很难漏掉任何一个与关键点有关联的要素。
2、我可以随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思考一边“涂鸦”,其乐无穷!3、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迫使我思考内容的关键点。
4、由于采用了色彩及图形,充分调动了我的大脑,因此,我的记忆力可以倍增。
边读这本书边回忆这一年来的思维教学,结合赵博士的讲解与点拨,我总结了一些绘制思维导图的技巧:1、先把纸张横过来放,这样宽度比较大一些。
在纸的中心,画出能够代表你心目中的主体形象的中心图像或直接写出中心主题。
2、绘画时,应先从图形中心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
每一条线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分枝代表关于主体的主要思想。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你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无数根线。
在每一个分枝上,用大号的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这样,当你想到这个概念时,这些关键词立刻就会从大脑里跳出来。
3、要善于运用你的想象力,改进你的思维导图。
比如,可以利用我们的想象,使用大脑思维的要素——图画和图形来改进思维导图。
“一幅图画顶一千个词汇”,它能够让你节省大量时间和经历,从记录数千词汇的笔记中解放出来!同时,它更容易记忆。
所以在每一个关键词旁边,画一个能够代表它、解释它的图形。
使用彩色水笔以及一点儿想象。
它不一定非要成为一幅杰作,因为绘制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绘画能力的测验!4、用联想来扩展这幅思维导图。
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每一个关键词都会让他想到更多的词。
例如:你写下了“桔子”这个词,你就会想到颜色、果汁、维生素C等等。
根据你联想到的事物,从每一个关键词上发散出更多的连线。
连线的数量取决于你所想到的东西的数量——当然,这可能有无数个。
其实这些绘制技巧许多都是赵博士在书中讲到的,我只是加了一些自己和学生们的实战经验。
在思维课堂上,没有老师,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是学生,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总结、共同成长。
现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是缺少知识的时代了,而是缺少对知识应用的整合。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我们的知识每年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的传播越来越方便,怎样快速的吸收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学习、生活与工作能量,将知识应用到学习、工作与生活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个开创性的卓越工具与武器。
今天,我们找到了它——思维导图。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熟练掌握这一先进的学习工具,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以及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再蹉跎,不再茫然。
“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思维之花的甜蜜与芬芳定会洒遍校园的每处角落!《别说你懂思维导图》读后感(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支持学习和工作的高效工具,从问世以来就风靡全球。
从上一年起,我校也刮起了学习与使用思维导图的风潮。
这学期,五、六年级语文组也开始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中,可是,不少老师(包括本人)与家长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次,甚至对其产生了一些误解,导致老师与家长在教授、辅导学生做思维导图时,出现了很多差错,思维导图未能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思维导图,了解思维导图的理论、操作与应用,关注与思考思维导图相关的热点话题并对话题进入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傅丽娜老师利用周末到各大书店四处寻觅,终于觅得一好书——《别说你懂思维导图》。
在周二语文组教研时傅老师把书推荐给了我们组的老师,我们组的老师决定一起共读这本可以作为自学思维导图的枕边书。
本书分为理论篇、操作篇、应用篇和观点篇,对于本人而言,最有用的是理论篇与操作篇,因此我精读了这两个部分,略读了另外两个部分。
“理论篇”伊始便介绍了与思维导图相关的几个术语:中心节点(中心主题)、主节点、父子节点、主分支、子分支,同时还讲清楚了节点与分支的区别。
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思维导图各部分的称呼会出现差异,如教学时,将“中心节点”称成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这小小称呼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时对各部分名称不清楚,学习时思维就混乱了,更不提绘制与互相交流思维导图的时候所造成的混乱场面了。
接下来,“理论篇”还讲述了读(绘制)思维导图的几个“潜规则”。
这几个“潜规则”分别是从中心开始读取中心主题;从右上角45度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寻找主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思维导图的两大关系(层次关系与兄弟关系)。
在阅读其它关于思维导图的著作或相关文章时,这些“潜规则”往往被忽略,没被提及,因此,许多老师、家长在教授、辅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时,自己所画的或所指导出来的思维导图也是错的,导致了思维导图无法发散与整理学生思维,反而使学生思维更混乱的情形出现。
接着,“理论篇”讲述了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这一章看起来枯燥,实际上却解决了家长与学生一直询问我的一个问题:“画思维导图到底有什么好处?”赵国庆老师从意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双重编码理论与卡皮克记忆理论四个基础理论点讲述了思维导图对人的思维发散与整理的好处。
这一章不仅帮我解决了学生与家长问及的“何以有效”的问题,更让我更深入地明白到了思维导图的科学性,明白到前面几章提及到的思维导图术语与“潜规则”对绘制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而读了“理论篇”最后一章“目标手段——思维导图的新定义”,我才明白到了我所教授的思维导图与一位家长辅导的思维导图的差异点,才明白到我跟她的分歧原因何在。
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位非常热心而且是当作家的家长,她对思维导图也很感兴趣,当我让她的孩子在写介绍“笔”的说明文之前,将自己的构思画成思维导图时,在她的指导下,她的孩子画了一幅导图。
当这位孩子把思维导图拿给我看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个思维导图是错的。
首先,她的中心节点是不正确的,作文关注中心的是题目,中心节点应该作文的题目,可是她的图却以“用来画画”作为中心节点,这样的思维导图由于关注的中心错误,写出来的文章就容易偏题。
另外,同一分支用同颜色,不同分支用不同颜色,这样才能将不同的分支(不同的思路)区分开来,可是这位同学所用的颜色分类并不正确,导致了思维更加混乱。
最后,我们本单元所学习到的说明方法(知识点)并没有体现在思维导图里,意味着,学生在写作时会忽略新学的知识点,按照以前介绍物品的方式去介绍,无法在文章中应用所学知识。
可是,这位家长坚持认为这样的就是思维导图,并坚持不用我所教授的方法。
开始我并不同意她的说法,可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博赞式的思维导图本来就是没有这些“潜规则”的,只是在后来更多使用者使用导图后,才逐渐形成这种“潜规则”。
也就是说按照博赞对思维导图的定义,这位学生的思维导图确实是思维导图,只是她的思维导图只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但由于这位学生的导图只有两个分支,所以实际上思维发散的作用也比较弱),并没有起到整理思维的作用,因此她的思维导图是“博赞式的思维导图”,而我所强调的则是要求更高的,能整理思维的导图。
当我看了孩子的作文,就发现其实她的作文依然是她原来四年级介绍物品的习作的“套路”,思维导图对作文的指导意义不大。
我跟这位家长的分歧其实就在于我们对思维导图的定义不同导致的对思维导图目的与要求的不同。
读完了“理论篇”,我回想起这本书的封面的一句话“思维导图很好用,但用错,不如不用。
”如果我没有看完这本书的“理论篇”,也许,我还会向以前一样教授思维导图,这些思维导图就如那位家长所教给孩子的一样,是“用错”的,是令学生们思维更混乱的导图,那还不如“不教”、“不用”。
《别说你懂思维导图》读后感(三)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大概是在李玉平的微课程里。
当时是为了在网络上学习李玉平老师的微课制作,没想到却对李老师微课中的思维导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不过,当时还只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上而已,既没有对思维导图做细致的学习,也没有用思维导图参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后来,在一次到沈铁五小的学习中,他们的一节特色课再一次让我领略了思维导图的魅力。
沈铁五小当时是以愉快教学法而闻名的,在整体学习五小经验的过程中,他的一节数学整理课深深地吸引了我。
整节课学生们展示的,都是用知识树的形式对单元知识的概括。
我在其中,却读出了思维导图的味道。
看着一幅幅色彩明丽、逻辑清晰的可视化的学生作品,听着孩子们在台前落落大方的讲解,我的一个想法也在心中酝酿。
学习回来后,我就在学校组织成立了课改实验小组。
让实验教师重点学习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和有关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
我也在相关的学习中,对思维导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期末,我们的课改“微嵌入式愉快教学法”中的一个子课题——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作为课改成果在全镇召开了一次研讨大会。
当时,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相关领导也和我们全镇教师一道全程参与其中,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特别是会上呈现的两节思维导图梳理课,给与会领导教师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思维导图的两次碰撞,不仅燃起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而且感受到了它在课程改革上给我带来的惊喜。
然而,仅此而已。
由于学校的萎缩,师资的流动和生源的锐减,我们的课改不得不中途夭折,与思维导图的联系也只能浅尝辄止,只留下“情深缘浅”的喟叹。
直到赵国庆老师的《别说你懂思维导图》一书走进我的视野,我才再一次感到“缘灭缘起”居然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