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十论阅读报告

人生十论阅读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根据我的了解,钱穆先生是一位儒学者,他除了治学之外,还一直在不停的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理念与现实的大变化相互结合,从而找到一条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大道。

《人生十论》是钱穆先生经历了祖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后对自己的人生的思考与总结。

整本书前几章先讲什么是人生的追求与理想,后面再讲怎么实现人生的追求与理想,最后总结了作为一位儒学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

在第一章人生三路向中,作者讲了人生就是要有向往,而有向往就要有向往的对象。

人也是一种动物,也需要满足自己的一些欲望,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追求一是恋爱,二是财富,也就是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对权利对金钱等其他方面的追求。

追求的目标越清晰、鲜明,那么追求的意志也就越坚定,人生就会越有动力,且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满足感。

但是这种人生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就像一座房子的中心支撑是一根粗壮的木桩,但房主却把重心放在最外面的一根细小的木桩上。

而在获得满足后,使自己无法停止向前,一停止就会感到空虚,从而变为无限向前。

也就会不断从满足感转眼间就变为空虚感。

在我看来,这样的过程是许多人的常态,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去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向前。

这一章介绍了人生的三种不同的方向:第一种是向外的人生、第二种是向内的人生、第三种是中国儒家的人生。

第一种向外的人生,是一种追求外在饰物的人生,追求物质、金钱、权利等等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事物,这是一种激进的态度,作者举了结婚与恋爱的例子,向外追求式的恋爱,会使恋爱完成后才开始有婚姻,那么婚姻就会把恋爱消灭毁掉,而结婚后又会有离婚;资本主义的向外追求会促起反资本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

我认为这种向外的人生也有好的一面,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繁荣、更加有创造力,不断发展为昌盛强大的国家。

西方人更倾向于向外追求的人生观念,从而产生了宗教等组织,用以追求精神上、心灵上的寄托。

第二种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内里、自我净化的人生,也就是对人生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以平淡的眼光去看待,对任何事都要有一种无所求的态度,抛弃一切外在的事物。

就像中国佛教,内里达到一种虚无的状态,一切外物皆不存在,佛家将此称作一如不动。

但若真的抛弃一切外在的事物,那会使自己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于是有了禅宗,它似乎是一种中立的态度,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一直保持中立,但是这种态度过于消极,无所作为。

西方人是不断向前进,而佛教是在不断向后退,虽然是不同的方向,但他们都有自己憧憬的远方,两个方向不在乎对错,就像那句话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第三种中国儒家的人生,是一种可进可退、不虚无也不激进、不盲目追求外在也不盲目追求内在的人生,它追求的是一种顺其自然但又不碌碌无为,也有向往也有追求,且向往是立足于当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中国儒家的人生观念产生了中国人的“福”的人生观,中庸调和、和谐共生才是真正的福,但是也不允许人们沉浸于现实的享受中,从而偏向向外追求的人生或是向内追求的人生。

在第二章适与神中,作者首先根据西方人提出的关于真善美的三个价值观说出来它们所存在的一些缺点。

第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

第二,依据一种真善美的理论,有一些地方容易引人误入歧途。

第三,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有出入。

关于第一个缺点,为什么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因为西方人自始至终都是更加注重自然界,所以有较多的物质工业上的发明与创造;东方人则更加注重社会方面的,而中国人对这些价值领域早就提及过。

第二个缺点,怎么就引人误入歧途了呢?真善美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如果把它们认为是绝对的真理,就肯定会引人误入歧途,这是具有相对性的原因。

西方人认为的真善美是超越人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真善美本来就是人心中产生的品德,如果抹去又如何来谈论真善美存在的问题呢?西方人认为真和美是全宇宙性的,真来自于科学,美来自于艺术,而只有善他们认为是来自与人的场合,他们只说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行为是善的,但却没有说上帝所创的万事万物也是善的。

而中国人是主张善的,且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中的第一个价值领域。

关于适与神的作用,若单看真善美来理解的话,也就是你认为是真的,我也可以认为是假的,你认为是善的,我也可以认为是恶的,你认为是美的,我也可以认为是丑的,这样看来世间万物都缺乏稳定性,但要是加上适与神后,适字让真善美能够因地制宜,从而避免了不稳定的因素,人生在得到适了之后,会得到一种短暂的终止,这种终止不妨害人生之永远向前,于是,就称他为神。

所以在融入适与神后,整个人生的价值领域就会更加完善。

在第三章人生的目的和自由中,作者主要讲了关于人生的目的与自由,不想那些很浅显的说着人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而努力的活着的关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会说一些大道理。

本文中,作者讲到人生要先分为自然的人生和人文的人生。

人类在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时,人们没有一切外在约束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生,这就是自然的人生,所以自然的人生就不存在自由。

当人类处于自然人生阶段的时候,他们就会像草木一样,没有意义的生活着,只为了活着,但是作为人,为了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人就要活出个人样,活出自己存着的意义。

当人在完成了自然人生的意义后,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在还未疲倦、没病没死的时候,还能做出一些其他的事情得时候,这就是人文、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就是从自然的人生中演变出来的,这种人生是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文化的人生的最开始的时候,文化的人生的目的或作为是很有限的,人们的选择也是有限的,就是比自然的人生多了一点可选择的事物。

但在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些可做的事情不断的增加,例如出现了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不同种类的新鲜事物,这时人生的目的也就不断的增多了起来,人们也就有了许多不同选择的自由。

人生一旦出现了文化的人生,再回头看以前的情形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在原始社会里的人,他们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但文化人生的出现,使善恶有了明显的区别。

在文化人生里杀一人,我们要从许多方面来判断这个事情是否是正确的,从而来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善是恶。

作者在文章中,将原始社会杀人与文化社会杀人,进行了对比,这让我看到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的变化,人们想的越来越多,而做的却越来越少。

人们的顾虑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从而也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

对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不管是他是步入校园,还是步入社会,都同样存在追求人生的目的的问题。

刚开始,都想着如何努力得去解决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就会想着如何赚钱买房买车,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

所以人生的目的也是随着自身的条件不断的变化而变化,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需求。

在如今这个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社会中,要想满足自己的所有物质需求,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会摆正自己的心态,努力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去学习那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或消极悲观的方式来面对人生,这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艰难,我们要学会稳中求进,踏实进取,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踩实自己所走的道路。

在第四章物与心中,作者一共分了七小部分,用来解释什么是物,什么是心。

根据文章中所讲,物与心的关系我这样认为的,世界上先繁衍出了物质,然后物质中又出现了生命,最后,在生命中又孕育出一颗又一颗或强大或幼小的心。

也就是先有了物质再有生命,有了生命之后才有心灵。

一个人的生命一定是离不开身体的,一个没有生命特征的人也是算不上是一个有生命的人。

在一个群体中,伴随着一颗心的生命的诞生,老的生命的死亡也不会对新的生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对于人们而言,心灵也是可以因为寄托而获得延续延伸。

例如,一件秀美华丽的工艺品,它的珍贵的原因是,抛却他的外在的价值后,其内在更多的是,因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耗费的时间和心血。

所以,我们对一件物品的喜欢程度,在于我们对它倾注了多少心思,即使这个物品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样的价值,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所在。

比如一张桌子,它不仅是一个事物,它还包括了制作这张桌子的人的心血。

在社会中,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人类的生命和人们的心的表现。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来说,虽然是自然孕育了人类,但人类在活动中也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改造着自然。

还有我们人类如今的宏伟成就,都是建立在无数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的。

其实整个自然界都有受到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的影响才形成了现在的情景。

从文中可以知道人们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在不断的凝聚这人心的。

例如,人类穿衣服,那么衣服就成了我们皮肤的传承,我们用杯子喝水,杯子就成了我们双手的传承,以此类推,可以看出,我们的生命的孕育是如此的伟大,就像一个单独的个体不被外物所困。

即使身体的情况各有不同,但只要我们能够重视人心的力量就可以超脱于外,就算外部环境不好,条件糟糕,也不会失去自我。

文章还提到一个问题,动物的心和人类的心有什么不同?文章中也解释了认为人是地球上最高贵的动物,人是有智慧的高级动物。

最浅显的回答,人有两只手和十个指头,其他动物没有,所以人才能制造出许多的工具器械,从而促进时代的发展进步。

总之,人心是不同的,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具有一定的学习功能,会举一反三,最主要的是人有大我,而且也更容易了解生命的意义。

在第五章如何探究人生真理中,作者主要讲了从人类所知的有限和自然界的无限入手分析,人类所知道的事物是有限的,而他们所发现的真理肯定是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范围之内的,但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是人类目前的知识所不能达到的,所以不能说人类发现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正的真理。

西方人文精神是向外倾的类型,西方人会先进入到无限的自然界中去寻找真理,然后把自己所找到的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真理用来指导人生,这种倾向是存在危险的。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是向内倾的类型,主要是要先寻找自我、解开自我,打好基础,然后再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未知的外部世界。

中国人把对宇宙的迫切的求知需求放在解答人生的问题上,之后再慢慢更进一步的了解未知。

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好人?作者说要做好人就要明白清楚自己的内心所想,要追求内在的真善美,要有自知之明,世界如此之大,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每个人也不同,在西方人们必然要寻求上帝、科学、哲学的帮助,而在中国,人们都求自己的良心,知道从自身做起,这样做既有限又无限。

人类要追求真理就要学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有限的可知的世界中去寻找,找准一个点不断向外扩展、扩大但也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在第六章如何完成一个我中,作者主要讲述了怎么样才能成就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完成自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拥有独立的个人意志,但这不是要我们一味地去和别人做不同的事,而是要追求自我的实现,完善自己的可贵之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让自己能与这个世界相同,有可以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