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的实施程序示范文本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的实施程序示范文本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的实施程序示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的实施程序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范围除与化学毒物泄漏量的多少、毒性大小、挥发度等因素有关外,还和事故发生时的时间、气象条件、周围的地形地貌、人口密度等有关。

如果泄漏的是易燃易爆气体,遇明火或静电等火源将引起燃烧、爆炸,危害程度就会加大。

(一)现场急救的实施程序发生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时,根据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要求,企业应急救援机构应该按照一定救援程序进行。

1.接到报警指接到救援指令或要求救援的请求。

接警是实施救援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接警人一般由救援总值班担任。

接警人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问清报告人姓名和单位、部门、联系电话。

(2)问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单位、事故原因、主要危险化学品、事故性质(毒物外溢、爆炸、燃烧)、危害范围和程度,以及救援单位有何具体要求,同时做好电话记录,必要时问清救援行动的路线。

(3)向单位领导汇报接警情况,请示派出救援队伍。

(4)通知本单位有关部门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5)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反映要求和建议。

2.救援集结为救援单位领导或救援总值班根据接报情况和单位救援力量,下令集结医疗救护队伍。

救护人员应根据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在指定地点集结,并携带好各自负责的器材与装备。

3.清点出发清点人员、装备后立即出发。

途中通过车载电话或移动电话(或对讲机)与救援单位及事故单位保持联系,随时报告行动状况。

4.报到救护队伍到达救援现场后,向事故现场指挥部报到。

其目的是了解现场情况,接受救援任务,提出救援建议。

5.适宜选点选择有利地形(地点)设置现场急救医疗点。

选点工作关系到能否顺利开展现场急救和保护自身的安全,必须慎重。

现场急救医疗点设置应考虑如下几点。

(1)应选上风向的非污染区域,但不要远离事故现场,以便于就近抢救伤员。

(2)位置:尽可能靠近事故现场指挥部,以便于保持联系。

(3)路段:应接近路口的交通便利区,以利于伤病员转运车辆的通行和急救医疗点的应急转移。

(4)条件:急救医疗点可设在室外或室内,面积尽量要大,便于对众多人员的同时救护,同时尽可能保证有水和电的来源。

(5)标志:急救医疗点要设置醒目的标志,以便于救护人员和伤员的识别。

最好是悬挂轻质面料的红十字白旗,可方便急救人员随时掌握现场风向的变化。

6.初检指对伤病员进行初步的医学检查如图3—1所示,按轻、中、重、死亡分类。

初检不同于临床诊断,目的是尽快将被救人员简易分类以便于救护人员识别,并给予不同的处置。

初检人员应该由有经验的医师担任,并根据事故的性质安排合适科室的医师组成。

初检要处理危及生命的或正在发展成为危及生命的疾病或损伤。

在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进行基本伤情估计及气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检查(ABCS)。

(1)开始先检查头部,触摸头顶及脑后,以及面部骨骼,寻找有无伤V1、擦伤、挫伤和变形。

(2)检查耳鼻有无出血及脑脊液。

(3)检查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

(4)打开口腔检查有无出血、伤口和异物,如折裂的牙齿或托牙。

(5)检查颈部有无颈椎畸形以及气管位置。

(6)伤员于侧卧时,迅速触摸其锁骨、肩胛骨、肱骨、肘部、尺桡骨和手,以确定是否有畸形、压痛和肿胀存在。

当能触诊到手时,检查毛细血管充血度,并按压手指,以评估手神经血管功能。

排除此侧肢体损伤之后,测量脉搏和血压,如果此侧肢体损伤,检查者应测量对侧上肢。

(7)进行肺部和心脏听诊,并同时检查胸骨和肋骨,查看有无畸形,有无压痛,检查胸部有无伤口、擦伤和挫伤。

(8)检查腹部,有无伤口、擦伤、挫伤、强直、触痛和膨胀。

(9)摇动骨盆,检查骨盆带是否完整。

(10)检查靠近检查者一侧的下肢,触摸股骨、髌骨、胫腓骨及足部。

检查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度,按压足趾以估计神经血管功能,然后检查对侧下肢。

(11)翻转伤员呈俯卧位,检查和触摸背部和臀部。

急救人员携带伤情标志,可以是红、黄、绿、黑不同颜色的布条或袖章,上面分别印着重、中、轻、死亡的字样,在遇大量烧伤伤员时,伤情标志上尚需标明有无呼吸道烧伤。

还有一种较好的方法是设制一种“化救卡”,化救卡用不同颜色标志不同的分类,同时在卡上设立伤员“基本情况”、“初步诊断”、“处理措施”等项目,便于记录伤员在现场及转运途中病情发展变化,及救治措施,起到一个简易“病历卡”的作用,为后一步的救治提供依据和参考。

这种化救卡在有大批伤员都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况下,无论在现场急救还是在急诊科(室)的抢救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值得采用。

7.伤情分类伤员分类是指伤员的伤情分类和救治的先后顺序。

灾害伤员分类使那些能从现场处理中获得最大医疗效果的伤员得到优先处理,而不是首先处理那些最严重的伤员。

现代灾害伤员分类只对那些只有经过处理才能存活的伤员给予最优先的处理,而对不经处理的也可存活的伤员和即使处理也要死亡的伤员则不给予优先处理。

在有大量伤员的灾害中,伤员的分类要有利于生命抢救措施的实施。

适用上述原则,可以将最优先获得处置的伤员进行处置,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同时使有限的医务人员和医疗力量发挥最大作用。

国外常用一种多色灾害伤员分卡系统。

其颜色设计如下:红卡一一立即处理;绿卡一一次优先处理;黄卡一一延期处理;灰卡一一濒死或已死。

使用这一分类卡系统,可为伤员伤情及哪些伤员应优先处理及运送提供一个易于辨识的标记。

国内在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时,不同伤情伤员进行区域性划分,其中黑色代表致命伤需立即处理,危重伤用红色表示,中重伤用黄色,轻伤用绿色,以区别急救的优先顺序。

8.及时救治对必须现场急救的伤员所采取的医疗救治措施为:现场急救处理一般采取共性处理,对特殊伤员给予相应的个体化处理。

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到最紧急、最需要的地方,如对心跳呼吸停止的伤员要迅速给予心肺复苏,创伤大出血引起休克的伤员要立即止血抗休克等。

对于已死亡以及救治无望的伤员不宜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以便能让更多、更需要救治,而且救治有望的伤员得到尽快救护。

9.安全转送对分类救治后的伤员分别向院内或院外转送。

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员可以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给予转送,如轻伤员可以用一般车辆,较重的需要救护车辆,严重的需要用急救型救护车送。

也就是说,对于需要进一步抢救的伤员的转送,不应该是普通的运输,而应在医学监护下的安全转送,即医疗救护运输。

转运途中的医学监护是现场急救的一种延续,是现场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连接“链”。

现代医疗救护运输新概念的出现,结束了以传统的单纯的运输为主的“运载工具”,而出现了以“流动医院”或“活动急救站”为基本模式的“运输工具”,它是抢救危重伤员的活动场所,是浓缩的急诊室一一它就是具有运输、抢救、监护功能的现代急救车辆及飞机等。

10.及时报告医疗急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现场指挥部协调解决和调整,当救援结束时,也需向现场指挥部或救援单位内部报告救援情况,以及转移、撒点、返回的请示。

11.撤离救援工作结束后,何时取消现场急救医疗点,救护人员何时撤离现场返回,要按有关程序并要经有关部门的同意。

撤离时应做好现场的清理、器材装备的清点、数字统计工作等相关工作。

12.总结汇报一旦救援工作全部结束后,按照程序记录救援的相关活动,进行救援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并提出整改方案等。

(二)现场急救工作中的注意事项1.救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救护人员在救援行动中应佩戴好防毒面罩和防护服,随时注意现场风向的变化,做好自身防护。

2.救护人员进入污染区必须注意的事项(1)救护人员进入污染区前,必须戴好防毒面罩和穿好防护服;(2)执行救援任务时,应以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互相照应;(3)带好通信联系工具,随时保持通信联系。

3.工程救援中应注意的事项(1)工程救援队在堵源抢险过程中,尽可能地和事故单位的自救队或技术人员协同作战,以便熟悉现场情况和生产工艺,有利堵源工作的实施;(2)在营救伤员、转移危险物品和化学泄漏物的清消处理中,与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等专业队伍协调行动,互相配合,提高救援的效果;(3)在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事故现场,救援所用的工具具备防爆功能。

4.现场医疗急救中需注意的问题(1)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特殊性和紧迫性,现场医务力量和急救的药品、器材相对不足,应合理使用有限的救护资源,在保证重点伤员得到有效救治的基础上,兼顾到一般伤员的处理。

在急救方法上可采取对群体性伤员实行简易分类后的急救处理,即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负责对伤员的伤情进行综合评判,按轻、中、重简易分类,对分类后的伤员除了标上醒目的分类识别标志外,在急救措施上按照先重后轻的治疗原则,实行共性处理和个性处理相结合的救治方法。

(2)注意保护伤员的眼睛。

(3)对救治后的伤员实行一人一卡,将处理意见记录在卡上,并别在伤员胸前,以便做好交接,有利伤员的转诊救治。

(4)合理调用救护车辆。

在现场医疗急救过程中,常因伤员多而车辆不够用,因此,合理调用车辆迅速转送伤员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救护车辆不足的情况下,对危重伤员可以在医务人员的监护下,由监护型救护车护送,而中度伤员实行几个人合用一辆车,轻伤员可用公交车或卡车集体护送。

(5)合理选送医院。

伤员转送过程中,实行就近转送医院的原则。

但在医院的选配上,应根据伤员的人数和伤情,以及医院的医疗特点和救治能力,有针对性地合理调配,特别要注意避免危重伤员的多次转院。

(6)妥善处理好伤员的污染衣物。

及时清除伤员身上的污染衣物,对清除下来的污染衣物集中妥善处理,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7)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现场医疗急救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忙乱的急救现场,更应注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日后总结和分析积累可靠的数据。

5.组织和指挥污染区群众撤离事故现场在组织和指挥污染区群众撤离事故现场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指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后,再撤离危险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