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而到了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也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然而,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结束。

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人民开始探索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但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探索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吸取了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难道中国真的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吗?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中国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想,这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分析: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二、近代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缓缓被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面对发展存亡问题,中国各阶级人民依据着自身阶层不同的发展程度和思想,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形势,农民阶级首先发起了以宗教为形式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地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他们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因此洋务运动也避免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

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又脱离人民群众,仅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这种想法就如海市蜃楼一样虚妄。

结果只是证明了希望通过改革封建政权本身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

这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中国人民由此掀起了全面向西方的热潮。

然而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新的出路。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暴露了出来。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却送来了社会主义,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正在彷徨地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所在,中国人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和探索。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又成为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国家资本始终在限制、利用、打击、吞并私人资本,通过将社会生产力控制在手中以达到维护他们封建半封建统治地位的目的。

位于中上层的民族资本主义,他们在土地制度上主张不触动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维护他们所由出生和依赖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因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因素,使它难实现。

封建的压迫,列强的侵略,中国奄奄一息,而这时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日渐壮大成熟的无产阶级期盼之以久的代言人,正遭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工人阶级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而无产的特性又使得他们的革命更为坚定。

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更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也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使得全国人民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登上了政治舞台。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他确实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首先,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的俄国,因而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其次,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再次,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了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这样,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而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下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起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

那么,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历史地位究竟如何?在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又如何?20多年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是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反映这一伟大实践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展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风采和强大生命力。

但现实生活中又让人感到马克思主义似乎处于尴尬境地,存在很多困惑、误区,出现很多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理论与政策的矛盾。

事实上,一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究竟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如何才能坚持,存在着很多疑问;而漠视、边缘化甚至公然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也早已存在。

我们不应当回避这些问题。

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命运负责的理论工作者,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主要与以下情况有关:第一,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长期对立和斗争,以资本主义阵营取得胜利而告终,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严重挫折。

这一客观实际以及随之而起的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失败了”、“终结了”等论调,使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第二,新中国曲折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极左思潮与实践、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当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以及资本主义依然在发展、依然具有生命力,使不少人怀疑那些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

第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它们的价值观念改造世界,通过种种方式“西化”、“分化”的图谋开始收到某些成效。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历史虚无主义泛起。

它否定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否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试图重新回复历史的颠倒;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它断言1978年以来的改革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以英美为师”的所谓“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鼓吹“现代化就是美国化”。

其二,西方经济理论,主要是集中鼓吹“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一度在相当范围内大行其道。

并且,对拉丁美洲已然破灭的“新自由主义神话”,至今似乎仍在试图影响和误导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

新自由主义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们根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中的狂热者甚至宣称:自己的使命是要把马克思主义送入坟墓,并在它的棺材上钉上最后一个钉子。

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两股思潮相互策应,滋长蔓延,使得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侵蚀了一些干部和青年,并且,新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已经在一些地方转化为现实的政策。

这样一种状况,当然会严重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必然会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四,脱离时代、脱离实践地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或者思想僵化,不懂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去根据新的实践进行理论突破或创新;或者思想懒惰,不愿意下工夫调查研究丰富多彩的社会变革实践进而进行理论突破或创新;或者缺乏理论勇气,不敢在纷纭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追求真理、探求真理。

上述情况的存在,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新时期研究、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