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受新闻策划的力量——对如何做好新闻策划的几点思考

感受新闻策划的力量——对如何做好新闻策划的几点思考

感受新闻策划的力量———对如何做好新闻策划的几点思考王丹(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晨报,黑龙江牡丹江15700)[摘要]新闻策划的成功与否总是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联,创造是策划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价值所在。

一次精心的新闻报道策划,要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了解事件的信息、熟知报道接受者的信息、详知报道竞争者的信息。

通过新闻策划将报道做深做透,让报道具有震撼力,体现策划报道的感染力。

创造性的策划模式有跟进式新闻策划、抢鲜抓早式策划和预期式新闻策划。

[关键词]新闻策化;报道模式;创造性[中图分类号]C921[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4-20[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5-0043-02第2012年第5期(总第398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5,2012Total No.398近年来,策划在新闻采访中使用得越来越频繁。

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有了策划意识,就会写得有新意,有深度,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使人从中有所启迪。

一、策划前要做足准备工作信息是决策的依据,策划前期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对于策划至关重要。

一些重视报道策划的新闻媒介,甚至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类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工作,并且在机制上予以保证。

收集与分析有关信息,一方面是为了对选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必要时作出修正和调整,另一方面还为了确定报道效果目标。

所谓报道效果目标,是报道者根据报道策划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对新闻报道可能取得社会效果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求达到的目标。

报道效果目标,为报道策划指明了方向,报道方案的设计将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进行。

因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1.了解事件的信息。

报道一个重大事件,就需要了解有关这一事件的背景情况、目前进展势态、各方面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与此事件有关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况、历史上类似事件的情况、其他地区类似事件的情况等等。

报道策划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报道客体的相关信息,才能对其本质和意义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决定报道如何进行。

2.要熟知报道接受者的信息。

如读者对这一新闻线索是否已经有所了解,他们对此选题的获知需求点究竟在哪里,已知事件的读者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有关领导者对事件的态度和对策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策划者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策划报道,而且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为报道的内容。

3.要详知报道竞争者的信息。

如对一些意义重大、媒介普遍会加以报道的选题,要设法了解其他新闻媒介的报道方案,弄清其报道的规模会有多大、可能选择什么报道方式等,这样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行动,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报道中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二、体现策划报道的感染力1.通过新闻策划将报道做深做透。

2012年初,百姓对丧葬费过高怨声载道,因为其是每个家庭可能涉及到的事,因此社会各界异常关注。

报纸在介入相关报道前的选题策划中确定了全面、权威、严肃的策划思路。

具体的意图是,通过报道,既要让读者全面了解丧葬市场的情况,又要展现这一新闻事件后面的社会背景,分析过高收费带给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全面回答受众的疑问。

如:《走不起的“黄泉路”》、《何时不愁上路难》等系列报道,反映社会各界的态度和反响,也引起有关领导的关注,纷纷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有关部门对此加以重视,对丧葬费用及相关服务价格进行调整。

这组报道有现场特写、深度分析、新闻背景、相关链接、新闻言论和规定条文,为读者提供了最全最深入的报道,得到了读者的良好回应。

2.通过策划,让晚报成为主流媒体。

判断一个媒体是不是主流媒体,要看它的影响力有多大。

《东北虎,你还虎吗?》,记者对横道河子东北虎繁殖饲养基地的老虎由于近亲繁殖,已经严重退化的现状,进行了大胆的剖析,指出东北虎不单是个保护问题,还有如何“野化”的问题。

文章发表后,引起从多国内大媒体的关注。

《羊城晚报》的记者依据我们的报道,也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在国内引起一定的反响。

3.通过策划让报道具有震撼力。

新闻报道策划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劳动通常是以一两个人为主、更多的人参与进行的。

报道思路是设计报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径,报道思路的形成有一个由酝酿期向明朗期过渡的过程。

酝酿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设阶段,策划者在此时对所收集的资料、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寻找报道的突破口,不断从正面、反面去进行各种假设,并让这些假设在头脑中反复组合、交叉、43--在宏观政策方面不断收紧货币供应,这些靠投机炒作的企业资金链就很容易断裂。

浙江省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攀高也可从侧面反应出这个问题。

三、结论从目前情况来看,浙江省制造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转型就是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浙江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二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角度,浙江省制造业主要的困境在于创新能力不足和主导产业不清。

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没有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无法进行。

浙江省制造业长期从事的是低端的生产和简单的加工,企业并没有投入资金来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因此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不强。

同时,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产业结构优化也至关重要。

选对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有序的进行。

但是目前浙江省的主导产业选择并不清晰,这也是众多中小企业在转型中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2]陈朔,冯素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几个问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8(3)[3]仇保兴.简论小企业集群与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李会战.商贸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J].企业研究,2011(4)[5]李鸣,平瑛.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综述及新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3)[责任编辑:王凤娟]撞击和渗透,不断地否定、选择,形成新的假设和创意。

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呈现多种思维状态的交替,思考强度大,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内心困惑出现。

明朗期则是顿悟和突破阶段,最终找到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策划者经过长期酝酿,创造的火花猛然爆发,灵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往往起决定作用。

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高度兴奋的,豁然开朗的顿悟,突如其来的成功,往往使策划者自己感到惊愕和快慰。

现实是变动的,所以策划应是动态的、变化的,才能适应多变的现实。

从一些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报道看,几乎没有最初的策划与后来采访完全相同的情况。

正是因为现实是复杂、流动和变化的,才使生活丰富多彩,才使报道新意迭出。

熟谙这一点,策划就不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要在记者采写过程中全程跟进,不断调整采访思路和采访要点。

我们对于牡丹江家庭装饰行业的报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最初报道的切入点,是想从环保的角度,关注豪华家装对于人的伤害。

最初的方案也是这样敲定的。

可在实际的采访中,却发现牡丹江市场很混乱,并且大部分钱被外来的农民工挣走了,而流失的税款达千万之多。

于是,我们及时调整思路,不单单关注环保问题,还关注整个家装行业的管理问题,从而达到了报足报深报透的目的,也起到了对整个行业管理的促进。

三、要创造出几种策划模式新闻事件策划,要有独家特色,最高境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过”。

要求有激情,有境界。

事件过后,读者的记忆中只有你,多家竞争要有独家特色。

1.跟进式新闻策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

华西都市报作为西部最大的都市报媒体,快速反应,调整报道内容,做出整体策划,部署记者采访,并随着灾情发展和政府救援行动的展开,及时跟进策划,选择报道重点。

同时敏锐反馈读者信息,配合政府稳定社会秩序,澄清虚假传言,普及地震自救知识。

在此基础上,积极策划各项赈灾活动。

2011年,哈尔滨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校外人员在学校周围收保护费的案子。

虽然数额不大,但这种事件是偶然的个别小事还是在学校周围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周围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于是我们以这个案件为由头,策划了一组关注校园暴力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两个跟进式的策划由于关注的事件是社会上的热点,因此相关策划一推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抢鲜抓早式策划。

有些新闻报道是猝不及防地到来,而新闻的新鲜性决定了只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才有价值。

所以在时间紧,而时空距离又很大的情况下,要想报道成功,必须采取贴身近战的方式,不顾一切地把新闻拿到手。

2011年发生的一起空难事故,牡丹江市有工作人员在此次事故中遇难,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于是,记者多次联系牡丹江航空公司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时采访了遇难者的家属和同事,连夜将稿子赶出来。

记者的吃苦精神及为了拿到新闻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这组报道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预期式新闻策划。

要想成为强势媒体,就必须在该出声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样的策划报道我们称为预期式新闻策划。

做这样题材的报道,最容易端起架子,不管传播效果,端庄有余而亲切不足。

因此,在策划中,我们一方面要研究党和政府的宣传思路,研究大局,另一方面研究读者,考虑读者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宣传的实际接受方式。

“吃透两头”,亲和读者。

策划的成功与否总是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联,创造是策划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价值所在。

一次精心的新闻报道策划,从选题思想至传播手段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

所以,为了创新,就必须努力学习和具有敬业精神。

那些在脑际倏忽闪亮的、令人兴奋不已的创新灵感和顿悟,其实就是长期苦苦思考、孜孜以求的硕果。

[责任编辑:王凤娟]!!!!!!!!!!!!!!!!!!!!!!!!!!!!!!!!!!!!!!!!!!!!(上接第4页)商业经济第2012年第5期SHANGYE JINGJI No.5,2012 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