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归一问题》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归一问题》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归一问题》课后反思
《归一问题》是人教版三上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体会画示意图方法的简单明了,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

就教学目标而言,学生对于发现数学信息并不困难,但对于“归一”问题(先求出单位数量的量),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会显得更加简单明了,所以把画图理解题目的意思作为其中的一个目标,鼓励学生试用此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错误,我抓住这个机会又对画线段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的意思。

一、用“三个步骤”引领学生的思维
反思教学过程,从复习入手,这里的“复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一是检测一下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加深理解“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以及变式,将两步解决的一个问题化为两问的问题,逐个解决,降低了难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顺利过渡。

新授部分,根据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利用导学单逐一解决,阅读理解环节通过找关键词和画图,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将发现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再通过对比,优化出更能清楚表达信息的示意图,然后修改完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能让信息和问题表述的更加清楚、规范。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的进度才到倍的认识,学生对画线段的掌握还不是很到位,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从而花了不少的时间用来纠错,改正。

理解题意后中重点是分析与解答,这里采取了小组讨论今后汇报交流的形式,分别交流利用找关键词和画线段图的方法找到的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不同的思考过程,解决问题,既可以分步列式也可综合列式,体现学生不同的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询问有没有其他思考方法,尽量呈现学生思考的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想。

最后优化综合算式,提醒分步算式的单位名称。

回顾与反思阶段主要是突出单价不变的,再求总价。

重视学习方法的分
析与总结,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二、用“比较建模”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授结束后,延伸了反归一的问题,然后比较正归一和反归一,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开始建模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在解题过程中,首先求出一个单位的数量(即单一量),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算出若干个单一量,即归总。

这就是正归一的解题规律,而先求单一量,再用除法算出总量里包含多少个单一量,这就是反归一的解题规律。

出示了三道题目,前两道是已经解决的,找出“归一”的“一”指的是什么,进一步加深对归一的问题的建模。

三、用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
练习过程,用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从最基本的例题延伸,表格,图形。

第1题提供了与例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题目:第一步都是用除法算出单位数量,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更好地掌握解决方法。

第2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将文具盒的数量与相应的总价填写完整,更直观地呈现了数量与总价的正比例关系。

第3题看似“归一”问题的一般形式,但提供的图形之间具有倍数关系,因此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二排正方形的个数是第一排的5倍,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本意是学生在用归一的方法解决问题后来理解倍比,课堂上,学生是灵动的,他们不一定会按你的设计按部就班,就先出现了倍比法解决,虽然能按照学生思路讲题,但课件的演示就有些跟不上,需要再次修改。

纵观全课,我主要通过对比和及时总结来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初建归一问题数学模型。

有不同整理方法的对比、优化,有两种解题方法的对比,有两道不同题目的对比,如有倍数关系与无倍数关系的题目在解题策略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正反归一问题解题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及时总结、发现,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即“体验多种策略、建构归一问题数学模型”!
当然,整堂课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在整理条件和问题环节所用笔墨稍多,导致后面的环节处理得不够深入、扎实。

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反归一问题的体会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还不够深入。

在练习的设计中,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和差异考虑不够,导致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以上便是我在执教后的一点体会和想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