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明节常识之蚕花会

清明节常识之蚕花会

---------------------------------------------------------------最新资料推荐------------------------------------------------------清明节常识之蚕花会清明节常识之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简介中国是一个养蚕古国,是民间一大行业,因此流传着相当多的活动。

而清明前後,既是饲蚕季节,也是祭祀蚕神的节日。

《湖州府志岁时》:民间信仰认为,白虎是养蚕的大敌,通过画弯弓、桃青等术以及贴门神祛禳,祈求蚕业丰收。

中国供奉的蚕神基本有三种:嫘祖、马头娘和青衣。

各地都有祭蚕神仪式。

杭州桐乡芝村有龙船庙,蚕农在庙前河中集合,用两船并在一起为祭坛,上供蚕神,设供品,祈求蚕业丰收。

1 / 10然後就表演文艺节目,号称蚕花盛会,实为祭蚕神仪式。

祭蚕是为了蚕业丰收,同时也有求子风俗,如芜湖过时,在前一天准备一个南瓜,第二天煮熟,夫妻对坐食南瓜,认为吃南瓜能生男娃。

蚕花庙会举行的时候,新市及边地区的女人们,都会梳妆打扮得漂漂亮亮,她们怀里带着蚕种,头上插着西施蚕花,各具姿态,争妍斗艳。

她们穿过寺前弄时,小小弄堂顿时变得水泄不通,男男女女你轧我挤,小伙子争相摸女人们的奶奶(乳房),故曰轧蚕花.据说谁家姑嫂被摸得乳房发痛,不但这年蚕花会发,而且引以为荣。

因此,寺前弄也就被俗称为摸奶弄。

当然,这习俗已随新中国的成立而消失了,如果有心人特意在寺前弄里走一遭,可以看见,弄里一处房屋挂着一块妇女权益保护站的牌子。

水上昙花盛会洲泉镇的水上蚕花会起源于南宋年间,至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是当地蚕农祈求蚕桑丰收的重要民俗仪式。

它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农民祈求田蚕丰收而起的民俗仪式。

每年清明节,四方百姓便齐聚双庙渚,渴求蚕好才(全)好。

以往,水上蚕花会都是蚕农们自发举办的,其间,有祭祀蚕神、水上竞技、民间艺人表演等活动。

---------------------------------------------------------------最新资料推荐------------------------------------------------------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蚕桑业的村民越来越少,水上蚕花会就中止了。

1998 年,中断了近百年的水上蚕花盛会得以恢复,至今已经举办过 6 届,最近举办的一次是在 5 年前。

今年国家首次增设清明节为法定假日后,水上蚕花盛会得以重现生机。

蚕花会虽只有短暂的一天,却是四方乡民的狂欢节。

很多蚕农为了赶赴盛会,天蒙蒙亮就徒步出发了。

上午 9 时不到,小小的双庙渚会场早已被万名乡民围得水泄不通。

从仪式开始,围在小河两岸的乡民的笑声就一直不断,蚕神娘娘船、缫丝船、蚕凳龙船和拜香船让人大开眼界,摇快船比赛更是让乡民们齐声呐喊,而压轴戏--高杆船表演则把盛会推向了高潮。

表演者屠桂松在数十米高的竹竿上表演了田鸡伸懒腰、倒挂锄头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惊险的表演让万名观众凝神屏气。

据了解,高杆船表演已传承了七代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国家首次增设清明节为法定假期;因此隆重恢复举办这个盛会,也是借机还原一个更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

古韵依旧的水上蚕花会吸引了当地 3 万多名乡民前来捧场。

蚕花娘子在数万蚕农的簇拥下,沿街播撒蚕花。

传统手工缫丝、土布机织布、高杆船表演等一个个具有蚕乡3 / 10特色的节目,让在场的观众拾回了儿时的记忆。

快看快看,那个手里捧着蚕花的就是蚕花娘娘呐,船头坐的是蚕宝宝。

当第一艘船从桥那边驶来, 85 岁的陈月清老人赶忙拉了拉身边孙女的衣角。

陈月清老人说自从蚕花会恢复后,每次都会来轧蚕花、挤热闹,一次都不落下。

养蚕用银子,种田用白米,对于蚕乡儿女来说,这是一年关乎生计的大节日。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前后,四邻八乡的蚕农,会纷纷赶往大小庙宇烧香敬拜蚕神。

去烧香拜神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在头上戴上一朵用彩纸或绢制作的小花,名为蚕花。

远远望去,成群结队的蚕农头上都是一片五颜六色的蚕花,挤来轧去,煞是热闹。

故此俗以轧蚕花为名。

王根水大爷告诉记者:以前办过几次,家里的亲戚一个个都赶过来看,我泡糖茶都来不及。

蚕神娘娘船过后,紧接着驶来织绸缫丝船。

船上的农妇熟练地表演传统的缫丝、织布、打棉线。

15 岁的孙夏炬睁大眼睛新奇地看着这一切:---------------------------------------------------------------最新资料推荐------------------------------------------------------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织布机啊,都是手工的。

孙夏炬说,以前经常听奶奶提起蚕花盛会,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现在清明放假,我们同学都过来看了,听说等下还有摇快船比赛呢。

蚕乡的风俗:清明大如年村民告诉记者,在素有蚕乡之称的桐乡,有清明大如年的说法。

这与桐乡清明节不少习俗跟祭祖与养蚕生产有关。

据介绍,清明节的上一天晚上称清明夜,人们往往将这夜看成跟年节的除夕夜一样,通常要准备一餐近似年夜饭的清明夜饭。

外出的亲人这天一般都要赶回家来吃清明夜饭,以示合家团圆。

清明夜饭虽不及年夜饭那样丰盛,但有几样菜是必不可少的,如芽蚕豆、糯米嵌藕、马兰头、炒螺蛳等。

传说这跟养蚕有关:芽蚕豆是发出来的,吃了它将来养蚕就兴发;藕的丝很长,吃了它将来养蚕采下的蚕茧丝头就长;马兰头能健脑明目,蚕娘吃了眼力好;吃螺蛳的好处最多,旧时病蚕称青娘,吃螺蛳称挑青,传说清明夜吃过螺蛳将来就可以消除蚕病。

桐乡双庙渚的蚕农、蚕娘们身着各具特色的节日丝绸盛5 / 10装,航出各自精心点缀的农船,汇集在双庙渚的南北金山漾水域,近千条农船绵延五六公里,气势非常雄伟,民间艺术、水上竞技、风俗表演一应俱全:摇快船、高杆船、舫子船、蚕凳龙船、拳船等一个个具有水乡特色的节目看得人眼花缭乱,近 5 万人观看了这一盛大的水上蚕花盛会。

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双庙渚江南水上蚕花节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民间俗称水会,是清河村的一项大型民间文化活动,也是桐乡市独具一格的蚕乡民间文化。

自从今年被确立为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后,这一届的蚕花会在规模上更胜从前。

只见龙蚕船上蚕神娘娘手捧蚕花,祝福蚕农田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缫丝船上农妇熟练地表演缫丝、织布、打棉线等传统工艺;蚕凳龙船由无数把蚕凳连接而成,远远看去犹如双龙腾飞;紧接着,五条颜色不一但动作整齐划一的快船摇过观礼台,引起阵阵呼声。

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当属高杆船上的表演,在两条肩并肩拼接在一起的木船船头放上一块厚厚的木板,再在木板上放一只大石臼,臼中竖一株用四根绳索固定的高十来丈带蒲头的长毛竹。

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爬上高杆为大家表演,在离毛竹梢头还有约三分之一的时候,竹梢突然弯了下来,几乎与水面平行,看客心惊肉跳,表演者却沉醉其中:---------------------------------------------------------------最新资料推荐------------------------------------------------------ 只见他时而舒展地翻滚,时而朝天横卧,稍稍一动,毛竹梢就会随之弹起来。

如此旺盛的人气,当地文化馆的负责人告诉笔者:被确立为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后,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升,今天居然有这么多人自发地融入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来,感觉很意外。

以前举办蚕花会的时候,参加的群众也就两万人,今天大概有 5 万人,太热闹了! 轧蚕花按照当地传统习俗,清明节前后,四邻八乡的蚕农,纷纷赶往大小庙宇拜蚕神。

去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在头上戴上一朵用彩纸或绢制作的小花,名为蚕花。

女的纷纷将那蚕花插在鬓边或头发上,男的则将蚕花插在自己的帽檐上。

远远望去,成群结队的蚕农头上都是一片五颜六色的蚕花,挤来轧去,煞是热闹。

故此俗以轧蚕花为名。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蚕花庙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最初的祭祀、狂欢,发展到如今的寺前轧蚕花。

去庙里拜蚕花娘娘,要献上一朵蚕花,为今年的收成求一个好彩头。

人人都为讨个好彩头,卖蚕花的生意当然好,一分钟内就卖出了 6 朵,没想到卖得这么好,人比往年多多了,一个上午就卖7 / 10了 100 朵,按照这个速度卖到中午就要断货了。

卖蚕花的吴大婶喜滋滋地说,蚕花节办了 13 年,从来没这么火过。

一朵正宗的蚕花有三层,最外面一层是四瓣,中间一层三瓣,里面一层两瓣,还有自己用泡沫做的蚕宝宝粘在花朵上。

善琏镇镇文化站站长吴水霖拿起一朵蚕花说,现在条件好了,都是塑料花了(以前是纸做的),花样也多了,你看,这朵蚕花加了绿叶子,还镶上了金元宝。

买蚕花者大多数为蚕农。

拜了蚕花娘娘,再买一朵带回家,放在蚕床里,盼望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阳光下蚕农吴春花一脸笑意。

蚕歌成千古绝唱唱蚕歌也是庙会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过程,并表演着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据了解,湖州的蚕农大多数都不会唱了,而能演唱经典蚕歌的《扫蚕花地》也仅剩娄金莲。

吴水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 50 年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爱听蚕歌,还有专门的演出,演出前,演唱者还要打扮一番,和现在的演唱会没什么区别,现在没有人听了,唱的人也没有了。

---------------------------------------------------------------最新资料推荐------------------------------------------------------ 据了解,目前镇政府已成立了由政府文化部门为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在今后的 5 年中,对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制定了一系列传承保护的计划。

比如对水戏表演各项目、手工蚕花制作的重点村镇,建立保护传承基地,培养传人;成立蚕俗文化研究组织,推动学术研究;对圣地阁、蚕花娘娘真身地及蚕花殿进行检修,并恢复若干配套活动设施及景点;拓宽培养传人的途径,包括唱蚕歌的,让含山轧蚕花的传统面貌得以全面展示。

蚕花娘娘种桑养蚕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一大特色传统产业。

每到清明时节,蚕农们总要在养蚕之前祭拜蚕神和蚕花娘娘,以求蚕茧有个好收成。

根据传说,蚕花娘娘又称为马头娘,或称马头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