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地质学课后答案

普通地质学课后答案

普通地质学课后答案【篇一:普通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啊】xt>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

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

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地球的地轴:由于地球存在绕轴自转运动,人们定义地球旋转轴为地轴地球的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不同大小的圆,称为纬线。

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北半球沿地表运动的物体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地球的偏心率:地球椭圆形轨道的最长直径(长轴)与最短直径(短轴)之差与赤道半径之比第2章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一、名词解释地层层序律:在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发生构造变动,先形成的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在上面.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总是以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影响的一定速率蜕(衰)变为他种元素, 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蜕变为205pb,故称为半衰期。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二、简答题1)宇宙大爆炸、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的年龄?宇宙大爆炸:150亿年前太阳系形成:50 亿年前地球形成:46亿年前2)简述地球起源与圈层分异假说(hypothesis)。

①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形成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尚无圈层分异。

②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吸集更多星子使体积和重量迅速增加,同时因重力分异、放射性元素蜕变和星体撞击而增温。

③原始地球内部达到熔融状态时,亲铁元素比重大而下沉形成铁镍地核,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

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大气圈、水圈。

④地球初始圈层分异的时间约在42亿年前。

3)简述5.4亿年前生物演化的几个突发期。

35亿年前: 厌氧异养原核生物。

30亿年前: 厌氧自养原核生物。

18亿年前: 喜氧真核生物出现。

6亿年前: 出现软躯体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5.4亿年前: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4)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从老至新各划分为哪些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第3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一、名词解释重力异常:将实测的重力值减去该点的重力正常值,其差值即为重力异常。

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地球基本磁场)的差别。

地磁场倒转:地磁极出现“反转”,即南、北极互相颠倒的现象。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深度:大陆地表之下平均33km;大洋地下5-8km;纵波p波速突然增加, 地内温度突然升高。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

深度: 2900km深度处,纵波p波速急剧降低,横波s波到此中止 (固态转为液态)地壳:地壳是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

软流圈:又称低速带,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塑性流动)。

二、简答题1) 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物理依据:据地震波波速在地内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成若干圈层。

地质学依据:通过研究深源岩石及其形成时的温压条件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信息。

2)简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分布情况。

大陆地壳分布在大陆及大陆架,而大洋地壳分布在洋底。

二是平均厚度。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3km,而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是6-8km.三是大陆地壳,具有上部硅铝层(花岗质层)和下部硅镁层(玄武质层)的双层结构, 以康德拉面为分界;而大洋地壳往往缺失硅铝层, 仅发育硅镁层, 不具双层结构。

四是岩石的古老程度。

大陆地壳最古老的岩石可达41亿年,而大洋地壳的最古老的岩石小于2亿年。

五是构造运动情况。

大陆地壳构造运动强烈,大部分岩石已发生了变形。

而大洋地壳的构造运动轻微,大部分洋壳岩层很少发生变形。

3) 简述软流圈的作用?①大规模岩浆活动的策源地②中源地震的发源地③岩石圈漂浮的载体④全球岩石圈循环的基础第4章地壳的物质组成-元素和矿物一、名词解释地壳元素的丰度:是指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

主量元素(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主量元素也称为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是岩石中含量大于1%的元素,如地壳中大于1%的8种元素(o>si>al>fe>ca>na>k>mg)是地壳中的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地壳(岩石)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一般来说不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而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其它元素组成的矿物中,这类元素被称为微量元素。

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二、简答题矿物分为那些大类?矿物分为六大类,分别为:自然元素、硫化物(包括黄铜矿、黄铁矿等)、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包括磁铁矿和铁矿等)、卤化物(包括食盐、萤石)、含氧盐(包括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有机化合物。

第二节地壳的物质组成-沉积岩一、名词解释碎屑结构:是指在一定动力条件下共生在一起的碎屑颗粒所具有的内在形貌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粒度、分选度、圆度、支撑类型和孔隙等几个方面。

晶粒结构: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结晶岩石所具有的结构。

可进一步分巨晶、粗晶、中晶、细晶、微晶和隐晶,直径分别为4mm、0.5mm、0.25mm、0.05mm、0.01mm、0.001mm。

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碎屑形成的岩石(生物沉积作用)所具有的结构。

生物含量在30%以上,为灰岩和硅质岩的常见结构。

交错层理(斜层理):由一系列斜交或交切的层系组成。

板状斜层理(层系界面大致平行);楔状斜层理(层系界面不平行);槽状斜层理(细层和界面呈槽状,层系界面呈弧状交切)。

斜层理是沙粒在介质流速较高时产生波动的情况下形成的。

流动方向稳定时形成板状斜层理或单斜层理,流动方向交替变化时形成楔状等交错层理。

正粒序层理:粒序层理又称递变层理,从层的底部至顶部,粒度由粗逐渐变细者称正粒序,若由细逐渐变粗则称为逆粒序.粒序层理底部常有一冲刷面,内部除了粒度渐变外,不具任何纹层. 波痕:由于河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沙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现象。

砂岩:由粒径2-0.05mm的陆源碎屑组成且其含量50%的沉积岩。

砂岩具有砂状结构,碎屑的成分,主要为石英,其次是长石、岩屑,以及白云母和重矿物等;胶结物成分有钙质、硅质、铁质等。

按粒度可进一步分为:粗砂岩(2-0.5mm)、中砂岩(0.5-0.25mm)、细砂岩(0.25-0.05mm)。

砂岩常具有斜层理、粒序层理或块状层理。

砂岩:粒径为2-0.05mm、含量大于50%的沉积碎屑所组成的岩石。

碎屑成分有石英、长石、岩屑,胶结物有钙质、铁质和硅质。

常具有斜层理、粒序层理构造。

页岩:页理构造是泥质沉积物在成岩作用中片状的水云母(伊利石)定向排列形成的。

无页理的块状岩石称为泥岩或黏土岩。

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矿物组成的碳酸盐岩。

质纯者一般为灰白色,含有机质及杂质时,色较深。

地层: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各种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把一个地区的地层分为大小不等的单位即地层划分二、简答题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有那几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2)什么是沉积岩?沉积岩有那些主要类型?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条件下, 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如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类型见下图:【篇二: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系统:由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复杂巨大的系统;2.地球表层:指岩石圈顶部及以上、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平流层底部之下的部分的总称。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1)人口问题,现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上的压力,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对地球负担人口数量的极限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作出科学的预测。

对未来地球的生物的整体发展趋势也能进行一定的预测。

(2)资源短缺问题,现如今能源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而言,油气、铜铁锰等金属矿产、钾盐等非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地球科学能够指导寻找并合理开发矿产,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更好的矿产,从而促进国家的富强。

(3)环境问题,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

此外,水利、城市建设首先就需要进行地质勘查,避开断层、火山等活动区,地基选择与下面的地质构造与岩石组成有很大关联。

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

(4)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2)地球科学的特点?1.全球性,许多自然现象与过程都是全球性存在的,人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如板块构造学说、厄尔尼诺现象等;2.大的时间尺度,如地质学,地质年代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研究的地质事件也是从几十万至几十亿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