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咬文嚼字》PPT课件
-
12
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 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 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说明了哪些“道理”?
-
13
三、分组合作探究
阅读文章1-5段。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 2、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说
明什么道理)。
-
14
事例:郭沫若剧本《屈原》 中的例子 《红楼梦》中的例子 郭沫若不好的援例
-
9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 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P41第二段
-
10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 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 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 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
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
lànbà俗滥 来自桥王qiá嫱ng-
8
一、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 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 不可一味地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 常常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3、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 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云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21
作者认为: 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
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 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 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
11
第一部分(1—5段)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7段)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 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
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 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悟空在寻访须菩提祖师的途中,曾听得一个樵夫唱歌,歌
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
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
岭,持斧断枯藤。”乃是一阕《满庭芳》。悟空随玄奘西天取
经是在唐朝,而学艺则至少应在此前500年,让汉朝人(唐朝
前推500年应为东汉年间)唱宋词,着实让人喷饭不已。其实,
-
15
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16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不 妥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17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 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
18
说明的道理:文字和思想 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 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 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 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19
2、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 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 也。
说明的道理:文章的字数不同,意味 也不同。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 达效果,而不在繁简。
-
20
战争的失败。
-
2
“丁丁”本为伐木声
7月28日,张纪中版的《西游记》挟风带势在湖北经视震撼 登场。新版场面宏大,特技绚丽,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绝 非老版本同日而语;新版的台词剧情,中规中矩,所引辞章颇 具原著汁味,也不似新版《三国》、《红楼》那般雷人。不过 细究之下,还是能发现不少新版的“穿帮”之处,我们且从悟 空学道(见第一集)一节说起。
这次“穿越”本属吴承恩,错就错在新版《西游》的编辑未加
斟酌,直接引用。
-
3
咬文嚼字其乐无穷
拿来也还罢了,用了就是用了,不应该的是那 个樵夫竟然将“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中的“丁丁” (音zhēng zhēng)唱成了(dīng dīng)。“丁丁” 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近代诗人何其 芳的代表诗作《秋天》中也有这么一句:“震落了 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 谷。”“丁丁”是个拟声词。
23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明白为什么 要“咬文嚼字”了吗?
文字和 思想感情
不同句式,思想感情不同(分论点 1)。(“你这”“你是”)
文字增减,思想感情不同(分论 点2)。(李广射虎)
咬文嚼字
-
1
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据资料记载: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 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
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
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这场战争却没能
在原计划的河南“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 了河南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北部, 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南部,这一北 一南相差200多公里。所以,最终导致了这场
“丁丁”(铮音)是金属器械斫砍在树木之上 发出的声音,而“丁丁”(叮音)则是金属器械与 金属器械交合发出的声音。将“丁丁”(zhēng zhēng)唱成(dīng dīng),伐木变成了战争,境 界全无。
-
4
咬文嚼字
朱光潜
-
5
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 艺理论家。笔名孟实、 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 学》、《诗论》、 《谈美书简》等。
《西方美学史》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
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
作。
-
6
重点字词
咬文嚼字(jiáo) 没镞 (mòzú)
岑寂 (cén)
锱铢必较 (zīzhū)
烟榻 (tà) 蕴藉 (yùnjiè) 付梓 (zǐ)
尺牍 (dú) 下乘 (chéng) 倒涎 (xián)
-
7
识记生词
qìn
清沁
míng
茗烟
bō
剥啄
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 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 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 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
-
22
事例:“推敲”的故事
说明的道理:文章中字眼不 同,意境就不同。用什么字要看 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 是推敲思想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