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追睎.(xī)有所憾.(ɡǎn)嘉.言(jiā)B.褒.扬(bāo) 铭.而见之(luò) 议之不询.(xùn)C.衋.然(xì) 滞绌.(zhuō) 屯蹶.否塞(jué)D.魁闳.(hónɡ) 宠.幸(chǒnɡ) 潜遁.幽抑(dùn)解析:选D。
A项,“憾”读“hàn”;B项,“铭”读“míng”;“询”应为“徇”;C项,“绌”应为“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生者得致其严.严:严肃B.至于通材.达识材:同“才”C.务勒.铭以夸后世勒:勒令D.潜遁.幽抑之士遁:逃跑解析:选B。
A项,严:尊敬;C项,勒:刻;D项,遁:隐居,遁世。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生者得致其严B.则人情之所不得C.六王毕,四海一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解析:选B。
A项,严:形容词作动词,尊敬;C项,一: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宠荣:使动用法,使……宠荣。
4.下列各句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而善人喜于见传B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C .非近乎史,其将安近D .则人情之所不得解析:选A 。
A.是被动句;B.是“莫拒之”;C.是“近安”;D.是“不得人情”。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5.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蒙.赐书 蒙:副词,表敬意 B .苟.其人之恶 苟:苟且 C .则以愧.而惧 愧:形容词,惭愧 D .警劝之道.道:名词,作用解析:选B 。
苟:假使。
6.下列各句中的“致”字与“生者得致其严”中的“致”字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C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解析:选C 。
表“表达,传达”。
A 项,表“达到”;B 项,表“致使”;D 项,表“达到”。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B.⎩⎪⎨⎪⎧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 D.⎩⎪⎨⎪⎧及.世之衰及.来此问荆人 解析:选B 。
B 项,他们的;自己。
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因为;D 项,等到。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译文:(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 ★★答案★★:(1)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
(2)撰写墓志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是他的子孙所请托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墓志铭开始不真实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苏 洵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
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
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
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七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
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
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
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
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有删改)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度:思量B.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间:离间C.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胜:超过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是:这样解析:选D。
是:正确。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B.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C.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D.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解析:选B。
根据“也”“者”等虚词及句意断句即可。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与范公、富公等被贬谪到各地的时候,作者的道德学问还未修成;当他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后,就经常神情恍惚地忧愁仰天叹息,非常失望。
B.作者认为,以前众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荐才被朝廷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好心性,使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不会有遗憾。
C.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七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曾经烧光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再取出孔子、孟子等圣人贤人的文章整天阅读,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胸中豁然明朗。
解析:选C。
C项后一个分句表述有误,应该是“没有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就认为自己可以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译文:(2)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译文:解析: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以下翻译点:“驰骋”,到处奔走;“兵革之地”指边境,战场;“其中”,指古人的文章;“骇然”,吃惊的样子。
★★答案★★:(1)尹洙公奔走于上上下下,在边防要塞施展才能。
(2)刚开始,读进去只觉惶惶然,广博地观览于其外,则又害怕得惊叫起来。
我苏洵本是乡野平民,生活穷困,曾经私下叹息,觉得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慧的,也不可能都不肖。
所以贤明正直的人处在世上,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分离又必有聚合。
过去天子正当有意于治理天下的时候,范仲淹公在宰相府,富弼公当枢密副使,执事您与余靖公、蔡襄公任谏官,尹洙公奔走于上上下下,在边防要塞施展才能。
正当此时,天下的人,哪怕是具备毛发丝粟一样微小的才干,都纷纷起来,合成一股力量。
而我苏洵自认为一己的愚笨无用,没有能力自我奋起,参与于众人之间,所以退下来修养身心,寄希望于大道将会成功,从而可以再次见到当代的贤人、君子们。
不幸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还没有修养好,范仲淹公西去,富弼公北上,执事您与余靖公、蔡襄公等,又被分别派到四面八方去,而尹洙公也失去了权势,四处奔走充任小官。
我苏洵那时正在京中,亲眼见到了这些事情,无可奈何地只能仰天长叹,认为这些人离开朝廷,即使大道有成,也不足以为之庆幸。
进而我又想,过去众位君子进入朝廷,一开始,必然是有好人推荐的;现如今,又必然是有坏人离间的。
当今的时势,要是不再有好人,那就完了啊!而如果不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姑且修养我的心性,把自己的道德、文章修养得很好再来等待那些好人,又有什么妨害呢?我苏洵年轻时不学习,活到二十七岁,才知道要读书,和有学问的人一起交往学习。
年龄既已老大了,却又不去刻意严厉付诸行动,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但看到和自己同列的等辈,又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
后来穷困得更加严重,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有很大的不同。
当时常常反省自己,自觉一己之才能,又好像还不仅仅只是这些。
于是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而拿起《论语》《孟子》《韩子》以及其他伟人贤士的文章,正襟危坐,整天都阅读它们,花了有七八年时间。
刚开始,读进去只觉惶惶然,广博地观览于其外,则又害怕得惊叫起来。
时间长了,读得也更精细了,胸中豁然开朗似的明白了,好像人家的话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但我还是不敢提笔也这样写。
时间更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们写出来,以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它们,只觉得文思泉涌,好像写出来是很容易的,然而还不敢自以为是啊。
近日所作的《洪范论》《史论》等一共七篇,执事您看看,究竟写得怎样?啊!区区一己的言说,不明白的人又会把它看作是在自我赞誉了,以求得别人来了解自己。
只有执事您会念我十年的心血是如此的不偶然,从而来考察吧。
三、语言表达13.下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时节”提出了异议,请概括提出异议的三个角度,不超过20字。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度左右,但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街上玩耍。
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如果清明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的一般规律。
画面上还有多处酒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