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学习提纲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学习提纲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学习提纲
1.什么是语文课程?
答: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角度对“语文”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
答:《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的,这些素养要求体现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学段目标内容里。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体现,既包含了在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对人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的要求。

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

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养成。

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打好哪“三个基础”?
答:第一,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第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第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4.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课程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基本材料,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

语文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形成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为了使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具体化,以指导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就是所谓的“内容标准”,它具体规定了各学段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5.如何定位语文课程的功能?
答:语文课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要利用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的运用。

开设语文这样一门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核心内容就是语言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运用和艺术性的运用——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为了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

语文课程在它学习与教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专门性功能的基础上,也会产生出其他的功能。

在这具有多重功能的课程中,我们应该紧抓核心不偏离,争取综合效益不偏废。

6.语言文字运用包含哪些内容?
答:语言文字运用,包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既包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用性语言文字运用,也包含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活动。

具体地说,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运用和艺术性的运用——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字获取
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为了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

例如,听取某个方面的消息报道或演讲,阅读某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某个课题的研究报告,向别人表达生活上的要求,讲述学习或工作中的建议,陈述自己的意图,等等。

文学的阅读、创作和评论,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7.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它?
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命题,主要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说明这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8.在义务教育中,语文课程承担着哪些教育任务?
答: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9.语文课程需要怎样的“工具性”?
答:工具性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能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实施的教育,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就是重视工具性教育。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表现在:使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顺利投入听说读写的活动。

语文教育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体现了它的工具价值。

在义务教育阶段,工具性的基本精神是:使学生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初步具备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10.语文课程需要怎样的“人文性”?
答:人文性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文化“影响”“化育”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动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使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化育”,增强文化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思想文化品位,遵循社会文明的准则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包括书写和表达的规范;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所选择,对语言的运用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书写和表达。

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一方面要求文明
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趣味、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健康发展。

11.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学习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学习材料和表达交流话题的选择上,要选择最“有营养”(文质兼美)的作品和最值得学生“咀嚼”的话题来组织教学;“人文性”也体现在学习目标的把握上,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材料或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展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发挥或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人文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在“接受”有关的知识、思想、文化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

12.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指什么?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指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实施策略。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3.语文课程有什么作用?
答: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4.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15.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6.《语文课程标准》中,如何阐述“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答: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7.如何理解语文课程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
答: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8.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19.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
习”的要求。

20.《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哪些内容的表述体现了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
答: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撰稿:葛敬萍于晓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