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大学生当村官的积极意义

浅析大学生当村官的积极意义

建设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3.2建立切实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3.2.1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图书资源建设投入虽然图书资源的利用具有无限性特点,且利用的人越多价值越高[6]。

但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通常专业性较强,科普性读物馆藏不多,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读者的需要,同时由于高校资金紧缺,同一读本的册数有限,这也会影响到图书资源的共享性。

因此必须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地方高校图书资源建设投入。

除了高校自身需要加大图书资源投入和吸纳社会热心人士的爱心捐助外,地方各级财政每年还应预算一笔专项经费注入到高校图书资源建设中,使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有所保障,这样才能推动地方高校图书资源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2.2拓展图书资源流通渠道,加速图书流通速度我国地方性高校大多位于城市,与周边农村存在一定地理距离,极易影响图书流通速度。

因此,如何拓展图书流通渠道,保证图书流通速度仍是地方高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书下乡”活动为地方高校图书资源服务农村提供了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便民措施方面深受村民的欢迎。

但是,现行“图书下乡”也存在诸多缺点,如下乡图书种类存在盲目性和暂时性,无法为村民提供真正所需要的图书。

因此,地方高校要长期服务于农村建设,在吸收“图书下乡”活动的优点的同时,必须开辟新的途径和措施。

网络是现代社会信息最快捷的传递方式之一,网络无疑将是一条地方高校图书资源为农村服务可利用的十分便利的方式。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将馆藏图书信息在网上公布,方便村民利用网络进行检索和查询,开展网上预借服务,定期到各村图书联络站开展借还书服务或者由各地方联络站工作人员定期到校统一办理借还书业务,这样既可以便民,又可以大大节约人力和财力。

相对于纸质图书资源,大力发展电子图书资源将是保障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和最便捷的手段和途径。

电子图书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不仅已经电子化、数字化,重要的是突破了个体图书馆馆藏的范畴,它既可以是一个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也可以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数字化知识信息资源的集合,通过因特网将各Web服务器上的资源库连接起来,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

通过地方与高校实现共建共享,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2.3做好有效利用高校图书资源的培训工作目前,我国农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高校图书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缺乏认识,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单一服务观念,针对社区和村民服务特征,开设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和专业培训,以及举办开办各种展览会、演示会、知识竞赛、读书、评书及评选优秀读者活动等等,激发村民学习热情,教会村民如何利用高校图书资源,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4.结语新农村建设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近几年社会实践证明:仅有新村、新房,没有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后劲乏力[2]。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新农村的建设自然离不开文化的建设,农村的孩子更期盼着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新农村科技和文化建设服务是当今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是落实支农政策的具体表现。

高校在图书资源和人才上具有显著优势,实现高校图书资源与农村共建共享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知识及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但要实现高校图书资源与农村共建共享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逐步探索其运作机制,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和运作规程,选择或制定恰当的标准规范,合理配置资源。

只有在统筹考虑、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运行机制,保障地方高校图书资源持续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2]张德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221-222.[3]李晓明.农村图书文化市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现代情报,2009,29(4):150-151,154.[4]长安图书馆.长安图书馆“走进新农村”图书捐赠仪式在杜曲街办寺坡村委会举行[J].当代图书馆,2009,(02):79.[5]胡华南.地方高校图书资源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6):59-60.[6]钟红英.探索高校图书资源与社区居民共享[J].中国建设教育, 2009,(1-2):88-90.大学生当村官计划即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政府出台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的一个双赢战略。

作为新事物的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在曲折中逐步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和社会功能。

一、有利于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以“天之骄子”自居,喜欢选择在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大城市从事体面、待遇高的工作,而不愿到艰苦、落后的农村地区去创业。

但城市里提供的工作岗位毕竟有限,而求职者数量相当庞大,这就意味着必定会出现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的现实。

与此相反的是农村严重缺乏有能力、有知识、有冲劲的年轻人才,尤其是知识学历高、致富能力强、专业本领过硬并且适应农村发展的实用人才。

所以,这些主观上的错位择业观不但阻碍了大学生自己的发展前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

大学生当村官,就是要突破传统就业思想,引导大学生确立面向农村就业创业的观念,在基层施展才干,在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中提高能力、增强本领,在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早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此计划的实施给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多了一个选项,促使大学生积极适应在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和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理解和接受“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点。

而且也激励大学生关心农村建设、献身农村发展,积极到基层农村去创业立功以便充分挖掘农村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多,但实践机会少,导致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能力有限,这也是制约他们就业和创业的一个主观方面的重要因素。

而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仅是让大学毕业生完成由学生向职业工作者角色的转换,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培养实践能力的实验场和成功创业的广阔舞台。

二、有利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就不能深刻了解国情省情;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首先要解决的就必须是农村问题。

而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选任大学生村官,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浅析大学生当村官的积极意义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职工大学河南省外贸学校柴丽芳[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当前,随着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推进,“大学生村官”已成为热门话题。

不少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他们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本文试图深刻剖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75——首先,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使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日常工作产生影响。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我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甚至一些村级组织后继乏人,而大学生村官普遍不满30岁,具有年轻人的闯劲和开拓进取心。

在这过程中,先进的思想和方式将带入到工作中,将会有力冲击农村的官僚作风与保守思想,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建设的积极性,也将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简言之,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健全了村级治理结构,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发核心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其次,大学生村官为党的事业提供了雄厚的干部储备。

实践出真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大学生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系,了解人民的真实想法,深入了解民情,在具体工作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克服了一开始就到机关任职,然后直接提升为领导的人对基层不了解的弊端。

这样,在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时,大学生村干部正是上上之选。

三、有利于农村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大学生村官将向农村输送比较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市场主义的思想。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深入,市场经济制度日益完善,与城市相比,农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而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正好可以将市场经济的意识带到农村,带给农民,让农民也用市场经济思维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如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运用资本市场等等,这些都将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大学生村官计划将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产生巨大作用。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

一些地区的文化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步骤,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这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严重不符,甚至是相违背的。

而大学生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和思想教育,大学生村官入住农村将对于全民族普及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较早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鹤壁市,“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办起了科技学校、图书馆、电教室,开展农业培训,举办科技讲座,建立医疗服务点,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成为新知识的传播者、新文明的倡导者、新思想的倡导者”。

参考文献[1]张开晃.《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4).[2]叶云明.《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农业考古.2006(3).[3]朱云生.《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 2007(12).当前,一种以现代高科技为核心,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在形成、发展并且爆发性的向全球扩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