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书馆建设方案

图书馆建设方案

图书馆建设方案篇一:XX图书馆建设方案株洲图书馆建设方案(草案)株洲图书馆建设项目包括株洲市图书馆、湖南省职业教育数字图书中心和株洲职教大学城信息中心。

株洲市图书馆立足株洲,面向长株潭,提供“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以实现株洲市公共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构建一个以现代化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的地市级大型公共图书馆,满足株洲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湖南省职业教育数字图书中心依托省教育厅,集中建设包括职教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经济情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企业作业流程和典型工作案例、专业教学文件、专业书籍在内的数字图书馆,供全省职业院校师生免费使用;株洲职教大学城信息中心立足职教城,服务入城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群体,满足于其对信息的软、硬件需求,致力于提高城区信息化水平。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为地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在促进地区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市民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事业。

随着株洲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

原株洲市图书馆由于受当时的经济、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已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株洲市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将填补株洲市公益文化场馆设施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城区公共设施建设。

从而有利于提高公民文化素养,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2、我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落后的现状需要。

目前,我市有市级公共图书馆1座,县(市)级公共图书馆5座。

地区公共图书馆总藏书87万册,人均拥有藏书仅0.218册,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应拥有藏书0.39册的标准。

2009年度地区人均购书费只有0.22元,大大低于2006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0.508元的购书费水平。

与此同时,原株洲市图书馆由于受当时的经济、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建设标准低,发展至现在,馆舍业务用房狭小及严重不足,部分房屋出现严重老化、地基下沉的现象,电器设备和电线陈旧老化。

2009年由于馆舍面积等硬件条件不达标,被降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事业这种落后的状况与我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与长株潭国家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位不相符,更与我市申报全国“文明城市”不相适应,株洲市迫切需要新建一个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的国家一级图书馆。

3、株洲职教大学城自身发展的需要。

株洲职教大学城信息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政府加强引导,推动集约化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促进网络融合和系统互联互通,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有利于节约投入成本,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有利于改善职业教育质量,特别是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和管理好株洲职教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

二、项目选址株洲职教大学城区域范围内云龙大道与规划五路交汇处。

三、建设规模根据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要求,城市服务人口150万~400万,图书馆建筑面积应在20 000~38 000 m。

株洲作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发展极的重要城市,2009年底全市户籍人口382.8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人口100.2万人。

考虑到株洲城市的流动人口以及确保图书馆馆舍20年不落后的设计要求,参照国内其他城市新建图书馆,株洲市图书信息中心建设占地100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四、主要功能1、文献信息中心功能。

收集、组织、存贮、传递人类知识记录和社会公共信息,通过馆藏、服务及与全国图书馆体系、知识网络的连接,为公众提供完整、便利的知识信息服务。

22、信息咨询功能。

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信息、人才资源优势,形成有规律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传递,指导民众学习和科学实践,为社会提供知识与信息方面的咨询、调研、论证、策划等。

3、终身学习场所。

为公众终身学习提供资源和空间,为学校教育提供支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公众对知识的追求与创新及各方面素养的提升。

4、多元文化窗口。

汇集和展示株洲本地和世界多元文化馆藏,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提供文献、信息、讲座、展览等多样化服务,支持相应领域的学术研究,推进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支持城市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涵养开放、包容的城市个性。

5、休闲娱乐功能。

图书馆利用自己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设立音乐厅、咖啡厅、书吧等,提供一个高雅的、充满文化气息的休息、音乐享受、知识交流的场所。

6、省职业教育数字图书中心。

以省教育厅为依托,集中建设包括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经济情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企业作业流程和典型工作案例、专业教学文件、专业书籍在内的数字图书中心,供全省职业院校师生免费使用。

7、职教城信息中心。

通过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职教城信息中心,充分发挥职教城信息化的优势,建设综合的、多业务的、高可靠的城区高速信息网,建设安全、便捷的一卡通平台,建设集中服务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中国南部综合性就业培训和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职教城城市管理工作平台等,全面建设“数字城区”。

五、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从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

六、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6940万元,见表1。

表1 投资预算表资金来源:(1)中央财政争取3000万元专项资金;(2)市政府安排7000万元配套资金;(3)其余由株洲市教育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融资,市财政逐年返还。

篇二: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设方案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实现“立足宿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农科为特色,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双万’工程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优势品牌专业”目标的关键阶段。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学院发展,推进图书馆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内容的有关精神,结合安徽省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联系学院实际,做好我院图书馆发展的规划工作。

我院图书馆经过61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学院各项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我院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院对图书馆的投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进书、订刊数量逐年增加。

我馆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安徽省图书馆学会、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到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层次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初步实现了文献信息服务的标准化、科学化。

信息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要求更高,为使我院图书馆更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制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图书馆现状分析据2010年底统计,图书馆藏书: 纸质图书21.5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馆舍面积7300平方米,共有馆员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1人,副高职职称3人。

2010年平均开放时间为72小时/周,读者人数为800多人次/天,借阅量为230多册/天,借阅全部开架。

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有所提高,馆风馆貌有了明显的好转。

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经费紧缺的局面已有所缓解,印刷型文献的年购进量明显增加,电子资源正在招标订购之中,同时又购买了35万册电子图书,添置了南京汇文管理系统。

图书馆实现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网上查询。

在读者服务方面,扭转了读者下滑趋势,开馆时间、情报服务、开架率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院图书馆距离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图书馆,距离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距离满足师生的文献需求等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二、“十二五”期间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一)发展方向以学院总体发展规划为根本,紧紧围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调整结构,加快转型,提高质量”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以建设“最关爱读者的图书馆”为创建目标,以管理、服务、创新为基本着力点,以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为中心,以高素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自动化、数字化建设为导向,建立与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图书馆,建设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互补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学院教学科研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和知识信息服务水平,全面推动图书馆和谐、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发展定位到2015年,努力建成与学院“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型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特色高校图书馆”,为宿州市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1 、制定科学馆藏发展策略,构建基于学科、专业特点的馆藏资源和服务体系。

图书馆馆藏基本要求是印刷型资源与电子资源匹配并存全面发展,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及教学科研实际,通过分析资源利用资料、调查读者需求、征集读者推荐意见等多种方式,制定合理的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采购比例,逐步实现资源多样化、保障多元化、使用便利化。

2 、树立资源共享和文献建设新观念。

文献信息建设不仅要有一定的资源收藏基础,而且要有通过各种共享手段保障获得性的资源建设新观念。

图书馆在完善现有共建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区域性文献保障系统的合作共建,突出特色、保证质量,共同促进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合理布局。

3、整合资源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及功能。

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了馆藏,拓展了获取时空,但却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资源的重复和冗余,不同的信息系统由于依赖的技术环境不同,造成信息检索方法、检索界面的复杂、差异和不对称。

通过对不同载体、不同渠道的信息有序分析、研究集成和二次加工,整合优化资源,形成以用户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的学习、探索良好环境,以增强资源的活性与利用价值。

4 、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构由馆内外优秀人才和专家教授组成的决策队伍。

在资源建设、读者联系、信息服务等方面集思广益、广纳善言,按照规定程序和特定方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民主化,确保图书馆各项发展目标顺利完成。

三、“十二五”期间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为纲领,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深化改革的大好机遇,以扩大办馆规模、调整内部结构、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形式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图书馆,使之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现代化水平、文献资源建设、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队伍建设诸方面有明显的提高,达到省重点示范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标准。

(二)、具体目标1、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图书馆馆员做到年轻化、专业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