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车辆与轮式车
从履带的运动分析和车体运动分析两方面来分析车辆 转向,外侧履带的滑转、内侧履带的滑移(或滑转)是履带 车辆转向的基本特征,实际转向过程中,履带车辆存在着 滑移和滑转,对履带车辆进行转向计算时,不可忽略滑转、 滑移现象的存在。
中国最新现阶段最新坦克
履带车辆的典型特点是行动部分采用了履带行驶装置。履带行驶 装置是借助两条平行旋转的闭合履带,使车辆运动的机构。履带行驶 装置由两条闭合的履带,两个诱导轮,两个驱动轮及若干个负重轮和 托带轮组成(如图1.1所示)。负重轮与车体之间有弹性、阻尼元件(如 图1.2所示),以减轻车辆运动过程中的振动。诱导轮上还配置履带张 紧装置,以调整履带的张紧程度,保证履带链环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 性。履带是装配到不同车轮上的闭合的履带链或带。履带链是由许多 等距的用铰链互相连接的金属板构成的。
通信设备
一般装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调频电台和一套 坦克车内通话器,车外有用于步坦联络的通话盒, 指挥坦克通常装备两部电台。现代坦克电台多采 用集成电路,带有保密机、抗干扰装置和微处理 机控制器,最大通信距离可达25~35千米。
电气设备
电源采用低压直流供电体制,多装有一台功 率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发电机和4~10块容 量达300~600安培小时的蓄电池,T-72坦克采用 了直流的起动-发电两用电机。坦克各控制系统引 入了大量电气、电子部件,有的用电装置采用了 自动程序控制,并开始形成一个信息传输、功率 控制、数据处理和故障自检的多路传输的统一控 制体系。
苏联T—55坦克
美国M—45坦克
英国“百人队长”坦克
3
战后第二代 进入60年代,冷战双方在第一代主战坦克基础上,改进 开发出了第二代主战坦克。这一时期,典型代表是苏联的T- 62、美国的M-60、英国的“酋长”(奇伏坦)式、法国 的AMX-30、德国的“豹1”型
苏联T—62坦克
【铁血装甲】坦克演变史
图1.1履带车辆的结构
图1.2履带车辆简图
车辆采用履带行驶装置,其履带可作为车辆自携的道路,便于通过承 载能力较低的地面,且牵引力较大,具有较强的越野通过性,能够在轮式 车辆所不能使用的无路,深雪及沼泽地带行驶,是一种较为万能的行驶工 具。因而在军用、农用及建筑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1.3所示)。
车辆工程 孙睿
概述 履带运动学 履带式车辆转向时履带运动学 履带式车辆转向时车体运动学 结论
历史
战后第一代 二战结束后,东西方进入冷战阶 段。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和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阵营,其坦克开发分别进 入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50年代, 主要国家研制的坦克,仍旧按照重量 不同,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这个 时期,东方坦克最典型的代表是T- 54/55中型坦克,以及斯大林后 续系列和T-10重型坦克。西方与 之相对抗的有美国的M47、M48 ,英国的百人队长(“逊丘伦”)式 、法国的AMX-13等中型坦克, 此外,还有美国的M103和英国“ 征服者”重型坦克。
美国M—16主战坦克
4
坦克技术简介
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推进系统、坦克
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它
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总体结构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 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 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总体结构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 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 纵、战斗、动力-传行驶装置到目前为止仍是很不完善的。在道路上行驶时,它的机械 效率远远低于轮式行驶装置;履带行驶装置远不如轮式装置工作可靠,并且 大大增加了车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造价。尤其在车辆转向上不及轮式车辆轻 松控制。
履带上某点的绝对速度,滑移和滑转
“阿琼”主战坦克原地360°转向演示
坦克的转向运动, 在某一瞬时,可以看做 坦克整体绕某一垂直于 地面的OZ轴作旋转运动, 该轴线在地面上的投影 为一个点,此点成为坦 克的转向中心,以O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