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理测量学(心理量表的介绍和操作)
心理测量学(心理量表的介绍和操作)
a
38
一、格塞尔发展量表(GDS)
1. 适用对象:初生~3岁
2. 测验内容:63个项目 8张分量表
4周 16周 28周 40周 52周
18个月 24个月 36个月
四大行为领域:
1)运动:坐、走、跑、平衡动作等。
2)适应:手的摆弄、探究、觉醒程度等。
3)语言:面部表情、发音、懂话、说话等。
4)个人—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游戏、大小便、 与成人交往等。
a
8
7.大规模教育调查 1923年 8.第一次修订比内测验 1924年 陆志韦 9.中国测验学会成立 1931年 10.《测验》杂志创刊 1932年 11.第二次修订比内测验 1936年
a
9
三、我国现代心理测量发展
1.“禁区”开始被打破 1979年 2.心理测量学习班与心理测验协作组成立 1979年在长沙 龚耀先 医学卫生系统 1980年在武汉 林传鼎 张厚粲 师范院校 3.大量国外量表被修订 1982年龚耀先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1982年吴天敏第三次修订比内量表
a
36
四、团体智力测验的优缺点
1.优点:1) 节省人力物力 2) 对主试要求不高 3) 评分较客观 4) 容易建立常模
2.缺点:1) 不易发现被试的特殊反应 2) 对测验环境控制较差 3) 主试不了解被试对测验要求与题意
理解与否
a
37
第四节 婴幼儿智力测验
一、格塞尔发展量表(GDS) 二、丹佛发展筛选测验(DDST)
a
40
第五节 智力的等级评定
一. 智力的分布 常态分布
二. 智力的等级
智商 等 级 百分比
130以上 极优秀
2.3
120-129 优 秀
6.7
110-119 中 上 16.1
90-109 中 等 50.0
80-89
中 下 16.1
70-79 低能边缘 6.7
70以下 智力缺陷 2.2
a
41
三、精神发育迟滞儿童 诊断标准
a
22
三、智力测验与智商
(一)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的定义:是一种对智力水平的客 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2.智力测验的种类 个别智力测验与团体智力测验 语言测验与操作测验 文字测验与非文字测验
a
23
(二) 智龄与智商
1.智龄的含义:智龄是指某一年龄儿童的平 均智力水平 。例如智龄6岁就是该儿童的智 力水平相当于6岁儿童的平均水平。 2.智商的种类 比率智商:IQ=(MA/CA)*100 离差智商:IQ=100+15Z Z=(X-M)/S 3.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3.比纳一西蒙量表的不足 1)测量高级心理过 程的测题不够多 2)没有统一的测验手续 3)某 些项目排放的位置不对
a
4
二、心理测验的发展
1.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 推孟(Terman)1916年 智商与智商公式 IQ=(MA/CA)×100
2.团体智力测验 美国军队甲种和乙种量表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学前与学龄初期量表、儿童量表和成人量表 离差智商 IQ=100+15Z 4.人格测验的发展 6.教育测验的发展
测试加工速度
3) 增加了测题的范围
在算术、排列、迷津3个分测验中增加简单和更难 的题目。
4) 测验材料的改进 黑白插图改为彩色。
5) 手册提供更多的资料和信息
语言IQ与操作IQ之差
分数的基本比例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
a
30
4.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1.测验结构 语言测验:1)知识 2)领悟 3)算术
4)相似性 5)数字广度 6)词汇 操作测验:7)数字符号 8)填图 9)木块图
a
43
二、南加尼福利亚大学测验
1.对象:初中以上 2.内容:14个项目 词语流畅 观念流畅 联想流畅 表达流畅 非常用途 解释比喻 效用测验 故事命题 推断后果 职业象征 组成物体 描绘简图 火柴拼图 装饰设计 3.测验解释:从流畅性、弹性、创新和精细 四方面进行解释.
a
7
(二)、我国近代心理测验的产生 与发展
1.我国最早的心理测验 1914年 广东 2.比内-西蒙测验的介绍 1916年 樊炳清 3.“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的编制 1918年 俞 子夷 4.测验课程的开设 1919年 廖世承 陈鹤琴 5.第一本心理测验专著《智力测验法》1921 年 廖世承 陈鹤琴 6.麦考尔来华讲学 1922年
10)图片排列 11)图形拼凑 2.记分与解释 11个量表分 语言量表分 语言智商 操作量表分 操作智商 全量表分 总智商
a
31
三、麦卡锡幼儿智能测验
1.测验结构:5个分量表 18个项目 言语(V) 知觉-操作(P) 数量(Q) 记忆(Mem) 运动(Mot) 2.测验记分:计算原始分,加权后合成各分 量表的合成原始分。根据常模表转换成各 分量表的T分数。V、P、Q 3个分量表构成 一般智能,用离差智商表示。
4.记分:答对1题记1分。 5.解释:先计算总分,然后查常模表转换 成智商。
a
26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1.韦氏学前与学龄初期智力量表(WPPSI) 适合年龄:4岁~6岁半 2.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 适合年龄:6岁~16岁 3.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 适合年龄:16岁~老年
a
27
1.韦氏学前与学龄初期智力量表
1.现存的总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平均数(2个标 准差) 2.表现出适应行为异常(包括独立生活能力 和社会适应能力) 3.以上状况发生在发育期(0-18岁)
a
42
第三章 创造力测验
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思维方向集中,功能求同,答 案唯一。 分散思维:思维方向发散,功能求异,答 案多样。 发散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 性
a
24
第二节 个别智力测验
一、第三次修订的中国比纳测验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三、麦卡锡幼儿智能测验 四、个别智力测验的优、缺点
a
25
一、第三次修订的中国比纳测验
1.测验适用对象:2~18岁 2.测验项目:51题 3.测验步骤:先确定被试年龄,然后决定 起始题,接着按顺序测试,直至连续错5 题为止。
心理测验和常用量表的操作
顾海根教授主讲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主任
a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性质与种类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用途与使用中 的注意事项
a
2
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发展简史
a
3
一、第一个科学心理量表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1.测验编制的历史背景 2.比纳—西蒙量表的特点 1)以智力年龄表示智力高低 2)既测量低级的 心理过程,又测量高级的心理过程 3)测量一 般智力
a
17
3. 要使用合适的常模 4. 不能一测定终身 5. 综合其它评价结果 6. 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不要因人而异
a
18
第二章 智力测验
第一节 智力测验概述 第二节 个别智力测验 第三节 团体智力测验 第四节 婴幼儿智力测验 第五节 智力等级评定
a
19
第一节 智力测验概述
一、智力的定义 1.抽象思维说 比内 推孟 2.适应环境说 斯滕 桑代克 皮亚杰 3.学习能力说 柏金汉姆 汉蒙 4.综合能力说 韦克斯勒 史多达
朱智贤 张春兴 吴天敏 燕国材
a
20
二、智力的理论
1.智力结构论 斯皮尔曼 桑代克 瑟斯顿
吉尔福特
2.智力层次论 阜南
3.智力形态论 卡特尔
4.智力新理论
1)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
2)PASS模型
戴斯
3)多元智力论 加德纳
a
21
3) 多元智力理论
概念: 智力是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 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 需的能力 七种能力:语言能力 数学能力 空间能力 音乐能力 运动能力 社交能力 自知能力
a
14
二、心理测验的用途
1.区分个体差异以便进行更有效的教育 2.心理问题(障碍)的预测和诊断 3.人员的选拔和分配 4.在评价与咨询中使用心理测验 5.在心理学研究中运用心理测验
a
15
三、心理测验的性质
1.心理测验的定义 心理测验就是对一个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 测量。 2.心理测验的三要素 行为样组:测验选择的一组有代表性行为。
a
10
3.大量国外量表被修订
1981年刘绍衣修订“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1985年宋维真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张厚粲修订“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1986年林传鼎、张厚粲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龚耀先修订“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1987年张明园修订“生活事件量表” 1990年吴文源修订“症状自评量表” 1992年戴忠恒修订“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a
34
二、 瑞文推理测验
1.测验对象:5.5岁~老年 2.测验版本:标准型(60题) 联合型(72题)
高级型(48题) 3.测验性质:非文字测验,团体测验 4.测验记分:每题1分 5.测验解释: 计算总分,再查常模表转 换成离差智商
a
35
三、团体儿童智力测验
1.测验对象:9岁~18岁 2.测验结构: 语言量表:常识 类同 算术 理解 词汇 非语言量表:辨异 排列 空间 译码 拼配 3.记分与解释:10个原始分转化为10个量表 分,再转分为3个智商
a
32
四、个别智力测验的优缺点
1.优点:1)适用对象范围广 2)主试与被试能充分接触,促进被试合作 3)能有效控制测验中的无关因素 2.缺点:1)费时费力 2)对主试要求很高,必须受专业训练 3)有些项目评分较主观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