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中地理 内力作用与地貌


5、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 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 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 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 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自然“力” 2、地质作用的分类:
类型 能量 表现形式 来源
地表影响
相互关系
内力 地球 作用 内部
外力 地球 作用 外部
地壳运动 (地震)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 积
奠定基本格 局,使地表 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 趋向于平缓
【信息提取】 (1)图示岩石种类有:砂岩、石灰岩、页岩 、砂页岩均属 沉积岩 。(2)地质剖面最下层为页岩和砂页岩, 存在弯曲,说明地壳有 水平 运动。(3)由最下层向上依次为砂 岩、石灰岩,石灰岩中有②溶洞,是流水 溶蚀 作用的结果。 (4)最下层弯曲的页岩和砂页岩、最上层的石灰岩表层面高低 起伏,是外力 侵蚀 作用的结果。
类型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上拱
下弯
岩层新老分布
中老翼新
中新翼老
初始地貌
上拱隆起成山
下弯凹陷成谷
逆转地貌
中部侵蚀成谷
中部挤压成山
【练习1】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 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右图 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 回答问题。 1)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 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4.结果:形成大陆与洋底、 高山与盆地,奠定地表形 态的基本格局,总得趋势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010·天津高考)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 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答案】 A
据图判断,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
A.陆地相对上升
地质 构造
背斜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采石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 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向斜 断层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道路、桥梁、水库等 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底部低凹,承受静水压力,易 汇集水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1、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再到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学说的内容
①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而且 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②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 中。
③板块的碰撞与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3、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与宏观地貌的形成 与地震、岩浆活动的分布 与地质结构和矿产的分布 与海陆轮廓的变迁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答案:A C C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 动之中。
3)A、B所在的岩层发生了错位,相对上 升的是 B 所在的岩层。 4)根据图示的方位,断层线在地面上的延伸方向大致为 南北走向。 而A、B所在岩层剖面的出露,表明当地地面上沿东西 方向也发生了 较大的岩层错动或侵蚀搬运的地质作用,即A、B所示的岩层面是一 个面向 南 方向的大断崖。 5)在图示的山体中, 断层线 处的水源比较丰富,原因是: 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隙易被蚀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方漂移,才逐渐步入今日全球海陆分布的势态。
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
※海底扩张说:① 六十年代初,科学家们根据大洋地
质、地貌、地球物理和海底测量资料,认为大洋地壳在地 幔软流圈对流的驱动下,每年以几厘米速度移动,由于岩 浆通过洋中脊上升,到达顶部冷却、固结形成新的大洋地 壳;而后,继续上升的岩浆把已经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 侧,从而使海底得到不断扩张。扩张着的大洋地壳移动到 岛弧一海沟带,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为地幔所吸收同 化。正是由于海底不断扩张,比较轻的硅铝层大陆也就可 以在比较重的硅镁层上移动。
以右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三: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 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 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 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 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 积物来源。 情况四: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 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 升形成的。
以右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一: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 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 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 有发生明显变化。 情况二: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 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 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 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答案】 C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呢?科学家们根据已获得的资 料,对地壳的运动提出以下几种推理: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海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解析】 几千年前海浪侵蚀地貌处出现在滨海公路沿线,说明此地原为海岸
带,现成为陆地,故推测出陆地相对上升。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火山大爆发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 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的地表形态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是地壳抬升过程中外力作用形成的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据图简述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页岩受挤压成为板页
、片岩、片麻岩等
画图掌握地壳 物质循环
岩浆岩
冷 却 凝 固
岩浆
沉积岩
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锦囊妙计:
1、岩浆只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 为岩浆岩。 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 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三大岩石都可经重熔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那么 在示意图中,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应是岩浆;
成1~2题。 1.“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
原地壳( )
A.水平错断 B.褶皱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2.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
是( )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 1.C 2.A
小结: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A
,B
,C

(2)简要说明A地形的成因
,该
处所属的板块边界类型为

(2)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碰撞 消亡边界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的痕迹。 (表现为岩层的变形与错位)
2、褶皱构造与地表形态

老新
褶皱---岩层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引起岩层的波状弯曲变形
【参考答案】 (1)C (2)该地质剖面最下层为沉积形成的 页岩和砂页岩,经地壳水平运动而弯曲,上部在抬升过程中 经外力作用而出现缺损;上面又沉积形成水平分布的砂岩和 石灰岩,后来出现下沉。
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 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参1)判考断答下案列】叙述正(1确)C的是((2)该)地质剖面最下层为沉积形成 的A页.岩①和处的砂地页表岩形,态经是地地壳壳水水平平运运动动的而结果弯曲,上部在抬升 过B程.中②经处的外地力貌作形用态而主出要是现由缺崩损塌;作上用面造成又的沉积形成水平分 布C的.砂③岩指示和的石岩灰层岩分,界后面是来地出壳现抬下升沉过。程中外力作用形成的
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隙易被蚀 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壳活动, 破坏工程;水库储水易渗漏
【练习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的岩层剖面表明当地地质构造是先发生 褶皱 ,后发
生 断层 。 2) A、B所在的岩层,年龄,较老的是 A , 理由是 A、B岩层属沉积岩,A分布。更深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B、岩层弯曲变形越强烈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C、岩层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D、图中地形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3、断层构造与地表形态
断层:岩层受力断裂,两侧岩块沿断裂 面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据图简述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石及其成因
类型 形成过程
示例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具 有层理构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