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弹法推定混凝土强度

回弹法推定混凝土强度

回弹法推定混凝土强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回弹法推定混凝土强度工法
编制人员:颜帅石松
目次
一、前言 (3)
二、说明 (3)
三、前期技术准备工作 (3)
四、现场测量及数据收集工作 (4)
五、数据处理及分析表格 (5)
六、数据合格判定 (5)
七、总结及注意事项分析 (6)
八、附:数据分析处理表格 (6)
回弹法推定混凝土强度工法
一、前言
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虽然检测精度不高,但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测试迅速,且不破坏混凝土的正常使用,故在现场直接测定中使用较多。

依据有效的实测数据和相关的技术规程,可快速推定相关部位混凝土抗压强度,数据分析过程是推定混凝土强度的重要步骤。

二、说明
1、根据回弹法确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2、回弹法确定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条件应于《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上钻取的混凝土芯样或同条件试块对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进行修正。

3、技术规程说明:
①符合下列条件的非泵送混凝土,测区强度应按本规程附录A进行强度换算。

②混凝土采用的水泥、砂浆、外加剂、掺合料、拌合用水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③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④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模板;
⑤蒸汽养护出池经自然养护7d以上,且混凝土表层为干燥状态;
⑥自然养护且龄期为(14~1000)d;
⑦抗压强度为(~)Mpa。


4、回弹仪器的选定,可为数字式的,也可为指针直读式的。

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
4~40)℃。

5、回弹值的计算方式以及混凝土强度的计算由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确定(详见规程第5、7章)。

三、前期技术准备工作
1. 采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宜具有下列资料:
①工程名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
②构件名称、数量及混凝土类型、强度等级;
③水泥安定性,外加剂、掺合料品种,混凝土配合比等;
④施工模板、混凝土浇筑、养护情况及浇筑日期等;
⑤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
⑥检测原因。

2.混凝土强度可按单个构件或按批量进行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应少于10个,当受检个数的数量大于30个且不需要提供单个构件的推定强度或受检构件某一方向尺寸不大于且另一方向尺寸不大于的构件,每个构件的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②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应大于2m,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且不宜小于。

③测区宜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

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也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

④测区宜布置在构件的两个对称的可测面上,当不能布置在两个对称的可测面上,也可布置在同一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

在构件的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⑤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

⑥检测面应为混凝土原浆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面。

⑦对于弹击时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

(2)对于混凝土生产工艺、配合比、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一批同类构件的检测应采用批量检测。

按批量进行检测时,应随机抽取构件,抽检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宜少于10件。

当检验批构件数量大于30个时,抽样构件数量可适当调整,并不得少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少抽检数量。

3.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并应在记录纸上绘制测区布置示意图和描述外观质量情况。

4.检测泵送混凝土强度时,测区应选在混凝土浇筑侧面。

四、现场测量及数据收集工作
1、根据给定的测量回弹对象进行分析:
①对于单个构件(如柱、墙构件)按照规程规定的检测数量进行选用,如数量较少,则每个构件的测区数取十个,并按照要求规范布置;如数量超过30个,按照规程要求,可将测区数量适当减少至5个。

②对于批量检测的构件(如梁、板构件)按照规程要求随机抽取构件,抽检数量不宜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宜少于10件,每个构件的测区数取十个,当受检数量超过30件时,适当减少测区的数量。

2、回弹值测量
①检测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检测面,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

②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不宜小于20㎜;测点距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

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应弹击一次。

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估读至1。

3、碳化深度值测量
①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表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30%,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

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

②碳化深度值测量,可采用适当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的孔洞,其深度应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应除净,并不得用水擦洗。

同时,应采用浓度为1%的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线清楚时,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测量不应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

每次读数精确至㎜。

4、具体回弹阶段的实际操作
①回弹水平方向浇筑侧面:以柱、梁侧面为例,回弹时,根据柱的尺寸合理划分测区,在柱的两个相对侧面各划分十个测区,进行编号,保持水平方向回弹,每个测区测16次,记录原始数据。

②回弹非水平方向非浇筑侧面:对于梁底这种单个构件,根据数量合理划分测区并编号,保持与混凝土面垂直进行回弹,每个测区回弹16次,记录好原始数据;对板顶、板底则需要批量检测,根据回弹范围,合理划分区域作为构件,在每个构件内再合理划分测区,每个测区回弹16次,记录好原始数据。

五、数据处理及分析表格
以测量好的回弹值原始记录作为数据处理的依据,将原始数据录入表格,对表格内数据进行基本分析。

以测量的筏板基础为例(见后附表格)。

六、数据合格判定
1、以区域5为例,进行详细的计算过程分析。

2、区域5共划分10个测区,编号5-1到5-10,现场记录。

3、将每组弹击的16个数据分别扣除3个最大值及3三个最小值,剩余的10个数字作为计算样

,Array对
10个数值取平均值。

如下表格:对1测区(5-1)
扣除最大三个数据:46,44,43 扣除最小三个数据:38,38,38
依次类推,2-10测区分别计算得出fcu,i分别为 47
4、
区域5的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为,标准差为
5
构件的现龄期混凝土强度的推定值为fcu,e=fcu,min,其中fcu,min为构件中最小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由表格可知,区域6中最小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fcu,e=>45,则区域6的混凝土强度也判定为合格。

根据计算过程,可知6个区域均满足混凝土要求的强度,由于抽取测定过程为随机抽样,可推定筏板基础B区混凝土强度合格。

七、总结及注意事项分析
1、对于回弹法测量混凝土强度,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一个方面出现偏差将会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所以从划分区域回弹开始,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并在后期数据分析时,根据规程提供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

2、整个回弹计算过程有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回弹前,检查好仪器,对仪器的率定值进行校核。

②回弹时,严格按照要求的角度进行回弹,对于不同角度、不同回弹面的回弹值进行分类汇总记录。

3.回弹后,进行数据分析时,注意泵送混凝土或非泵送混凝土分类清楚,进行修正时,先修正角度,根据修正角度后的回弹平均值再进行浇筑面修正。

对于泵送混凝土,在水平方向的浇筑侧面回弹分析后,直接查规程的附录B查的数值就是最终的混凝土强度,在非水平方向的非浇筑侧面则需要先修正,再最终查表得出;对于非泵送混凝土,则按照规程的附录A进行查表。

4.规程中对于泵送混凝土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要求回弹浇筑侧面,当无法进行侧面回弹时,则需要对浇筑表面回弹,再进行修正。

八、附:数据分析处理表格
注:1.泵送混凝土测区强度换算表见附录B 2.非水平方向检测时的回弹值修正值见附录C 3.不同浇筑面的回弹值修正值见附录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