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克兰事件

乌克兰事件

乌克兰大动荡始末全球大事件,为全球人所瞩目。

当今的世界大事件有二个,一个是马航MH370失联,另一个是乌克兰大动荡。

对前一个事件,顺着失联地点、失联后飞行路线和飞机最后可能失事的地点这三个大节点做了一番判断和心解,对它的来龙去脉清楚得多了。

对后一个事件,几乎每天都有新闻报道:游行、示威、全民公投或军队进驻等等,好像不亦乐乎。

但由于对乌克兰及其克里米亚的历史背景的不了解,使得这一大事件还是有若雾霾,显得模糊不清。

心存雾霾,终觉不快。

有心去弄清楚乌克兰大动荡的来龙去脉。

在一个名号“南林嘉园”的新浪博客里看到了据称是果戈里的一段话:“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灵魂究竟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的。

我只知道,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认为小俄罗斯人比俄罗斯人优越,或者俄罗斯人比小俄罗斯人优越。

上帝太慷慨了,而且就像故意似的,让他们互相拥有对方缺少的某种东西。

这是一个明显的征兆,说明他们应该相互补充。

”顿时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嗅觉:在这个博客里标题为“乌克兰事件的来龙去脉”文章内容一定能带给自己对乌克兰大动乱很方便、很完整的认识。

仔细地读进去了。

果然如此!不枉虚行!赶紧抄录剪辑下来。

尽管有些篇幅过大,还真舍不得有较多的裁剪。

附带地,插入了一些来自从其它新闻渠道那里捡拾到的图解。

很喜欢图解形式: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再回顾起乌克兰大动乱这一全球大事件的始末时,心中滋味别样。

对成为地球村一村民的荣耀与危机,颇有感触。

乌克兰大动荡始末乌克兰的形成与分化当年基辅罗斯被蒙古人的铁蹄占领后,分化为东斯拉夫的三个民族——乌克兰,白俄罗斯与俄罗斯。

乌克兰的最初含义意为“边境之地”。

它是在原有的基辅罗斯的基础上从南边的加利西亚和沃伦慢慢扩张形成。

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

从14世纪起历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

17—19世纪,在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

1569年,乌克兰成为立陶宛—波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648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率领乌克兰各部起义反抗波兰的压迫。

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被迫向俄罗斯公国提出援助,而代价是乌克兰要与俄罗斯合并,并可以接受保护。

1654年,赫梅利尼茨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从此乌克兰东部地区与俄罗斯黏合了三百多年。

而加利西亚等西乌克兰领土却在波兰或奥地利统治之下,以第聂伯河为界,东面属于俄罗斯,西面属于波兰或奥地利别的西欧国家。

这就是现代乌克兰民众的思想倾向两极分化的历史由来。

虽然信仰上西乌克兰人保持大部分的东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只有10%),但思想却是比较欧化的。

而东乌克兰正好相反,他们信仰东正教,讲着俄语,与俄罗斯人已相差无几。

东西分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乌克兰曾短暂独立过一段时间,但是这几百年的历史恩怨,也没有哪个国家希望这个早已作古的国家独立了。

于是东面苏俄红军为了传播革命输出的理念,布琼尼的哥萨克骑兵挥舞着马刀而来。

而在西面,在凡尔赛体系下诞生的波兰带着三百年被德奥俄瓜分的仇恨向东出兵,波兰人视乌克兰西边领土为波兰自古以来的领地。

当时的乌克兰军事领袖彼得留拉权衡利弊,不得已与波兰毕苏斯基合作,一起抵抗意识形态与其不合的苏俄红军,希望在波兰羽翼下,保留小型的乌克兰国家,为此乌克兰与波兰签订了《里加合约》,彼得留拉放弃了西沃伦和东加利西亚。

波苏战争最后以苏俄兵败华沙而告终,乌克兰被出卖了。

苏毕斯基见好就收,与列宁达成停战协议,双方瓜分了东西乌克兰。

直到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合作共同瓜分了波兰,俄国人又再次踏上了西乌克兰的土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刚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也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地区。

那时候,许多国家在奥匈帝国和沙俄的瓦解下纷纷独立,由于几百年的征战和历史纠葛,领土问题已很难分清谁对谁错。

所谓波兰入侵苏联和立陶宛,以他们的角度来看完全是想恢复被德奥俄所瓜分的疆界,而苏俄也一样,认为芬兰,波罗的海三国,乃至波兰都是自己继承沙俄的领土。

匈牙利也想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而后来,波兰在二战前,乘机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机,自己入侵了捷克的切欣地区,以波兰人的观点来看不过是在报其在一战后无暇东顾而被捷侵占领土的一箭之仇。

苏军二战胜利后,由于乌克兰是其加盟共和国的一员,在国土划分上,苏联帮其捞了一些领土回来(其实也是扩大苏联自己的疆界)。

如拿回了捷克斯洛伐克占据的外喀尔巴阡地区。

大饥荒惨案在苏联统治乌克兰时期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乌克兰大饥荒惨案。

1932年,乌克兰粮食产量为1280万吨,上交苏联国家目标是770万吨(后调整下降到660万吨)。

1932下半年,平均每个乌克兰农户只储存80公斤粮食,按照每户平均人口5个人,那么每人每月只能食2.6公斤粮食。

粮食不够吃就只能吃牲畜,牲畜吃完后,就吃树皮和草根。

1933年仅在乌克兰基辅地区就发生了123起人吃人事件。

至少有300万乌克兰农民在这长达22个月饥荒中饿死。

这次大饥荒事件成为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一道解不开的历史心结。

乌克兰独立后,根据历史资料判定当时的苏联统治者是有预谋,并有计划的对乌克兰人实施饥饿手段,已达到民族清洗的目的。

而俄罗斯只承认这是斯大林时代极权统治的一大悲剧而已,应该由过去斯大林统治团体和过去的共产党专制负责。

用不着上升到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的高度,俄罗斯族自己也是受害者。

克里米亚岛争议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身为乌克兰的他,对自己故土十分照顾,在1954年2月19日,乌克兰与俄国合并300周年的纪念日上,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岛划给了乌克兰自治共和国,这就是现在克里米亚争议的源头。

当时苏联各个共和国都自认为是俄国人或者俄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也没有反对。

但是苏联解体后,这个争议就逐渐显现出来。

乌克兰以93%赞成脱离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走向独立。

在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虽然也脱离了苏联这个国家体制,但对自己的利益还是看得清的。

俄乌分家时,克里米亚是不可能完全脱离俄罗斯,因为对于俄罗斯复杂的地理环境来说这是唯一一个温水港,也是黑海舰队的所在地。

如果没有,则俄罗斯四大舰队就少了一支。

1992年1月11日,俄乌两国在基辅就黑海舰队归属问题进行的谈判破裂后,俄重新提出克里米亚问题,并希望借此压乌克兰放弃对黑海舰队的要求。

乌克兰政府立即对此做出强烈反应。

1992年2月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一项决议,断然“拒绝任何领土要求”,重申克里米亚是乌克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回应,1992年5月21日,俄罗斯联邦议会以新政权上台为理由否决了赫鲁晓夫当时划分克里米亚的合法性。

1993年7月9日,俄联邦议会又通过了关于收回克里米亚的海军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的法令。

俄乌双方根据克里米亚问题剑拔弩张。

1994年1月30日,克里米亚绕开乌当局擅自举行了总统选举。

结果是一直要求与俄合并的俄罗斯联盟主席梅什科夫获胜当选。

在同年3月举行了全民公投。

表示脱乌入俄。

乌克兰议会判定克里米亚的公投违宪,于是调派内务部队要进行武装干涉。

由于当时叶利钦走的是亲西方的路线,急需西方的援助,在俄罗斯与乌的斡旋下,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危机被暂时缓和了下来。

乌克兰也满足了克里米亚是唯一自治共和国的要求,给予高度自治。

1995年,克里米亚又宣布了一次独立,但由于俄罗斯深陷车臣战争,无暇东顾,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克里米亚问题于是就被搁置了下来,但由于历史复杂性和民族冲突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并没有得到解决。

俄罗斯曾经解释克里米亚问题时说:“俄罗斯议会废除1954年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不合法的文件,只不过是在清理法律遗产,并不是向乌克兰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而克里米亚的未来由克里米亚人民和乌克兰自己解决。

”这样既缓和了对乌的外交关系,也给俄罗斯自己留了余地。

政局摇摆从乌克兰独立后的二十年的轨迹可以看出,其政治总是在时钟上摇摆不定。

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他上台的首任任务就是脱俄入欧,所以他一直与俄罗斯做出对抗性的外交政策,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争端不断,另一方面大幅学习西方经济改革,但乌克兰独立后,经济一直与俄罗斯一样,是东欧转型最差的国家。

由于乌克兰一直仰赖俄罗斯的市场,这使得克拉夫丘克并没有搞好国家经济和民生,结果不到三年他就下台走人了。

1994年7月,乌克兰选出了继任者为库奇马,此人的政治风格是比较务实的。

他所作的外交是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既想加入欧盟一体化进程,又想独联体国家的框架下进行共同合作。

同时与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白俄罗斯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

由于其务实的外交态度,赢得了国内东西两个区域人民的好感。

正是由于其平衡的外交态度。

自打普京上台后,在欧美不断压缩俄国的战略空间和北约不断东扩的背景下。

在欧美眼里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被划分为比较亲俄的,西方国家视乌克兰为类似白俄罗斯卢卡申科一样的独裁国家。

2002年,美国以乌克兰库奇马政府私自卖给萨达姆政权铠甲防空系统为由,而冻结了援助乌克兰5400万美元的援助资金。

欧美以民间基金援助的方式大肆培养反对派,为将来的橙色革命打下了基础。

2004年,库奇马的公认接班人亚努科维奇在大选中被爆舞弊,而反对党尤先科以领先亚努科维奇7个百分点的优势获胜。

而这次大选也出现了一个蹊跷的插曲,就是尤先科中毒毁容事件,据说中得是二噁英之毒。

至于投毒的人是谁,至今都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

英国《每日电讯报》数一篇评论中写道:“毒药风波过后,尤先科如愿登上了总统宝座,西方如愿得到了一个亲欧亲美的乌克兰领导人,而尤先科的脸也奇迹般恢复到“白马王子”时代。

”尤先科上台后,采取了与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一样的政治主张,亲欧美排斥俄罗斯。

2005年1月25日,尤先科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理事会表明了自己坚定的亲西方路线和让乌克兰成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的决心。

他说:“我的心是属于欧洲的……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欧盟中的一员。

”他表示,为了达到欧盟的要求,他的政府将为此付出辛勤的努力,积极推进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

但历史证明,尤先科虽然是个民主先锋,但并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他在任的年代,白俄罗斯的人均GDP以达到了每年7000美元,而乌克兰只保持每年4000美元。

2009年该国的GDP下降了15%,而物价则上涨了16%。

尤先科的急速反俄政策,导致与俄国全面对抗,双方屡经天然气价格没谈拢的问题而“断气”,从而影响到乌国内和欧洲各国的天然气供应。

由于乌的能源和原材料大量依赖于俄罗斯的供应,商品也依赖俄罗斯的市场。

外交交恶的后果就是乌克兰的原材料价格涨价,导致经济衰退。

除了经济发展不成功,尤先科时代几乎每年都爆发政治方面的危机。

他上台了七个月就解职了与他共同赢得大选的美女总理季莫申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