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技大学环境安全学院环境科学实习报告姓名:***班级:环境科学091401班学号:************前言: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环境科学091401班全体三十六名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11年9月18日至9月24日对河南省西北部修武县境内焦作市云台山进行了野外实习。
此次实习主要针对该地区地质、生态、生物三个方面。
在此期间,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地质学的实地观察,采集植物标本等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
具体实习安排如下:18日下午五点从学校出发;19日凌晨四点到达,上午休息;19日下午在郊外进行了草本植物的野外样地调查;20日游览红石峡并进行地质学实地考查;在猕猴谷近距离观察当地野外猕猴种群;21日攀登茱萸峰,沿途观察植物群落的形态,午后徒步凤凰岭至万善寺,沿途采集植物标本,并且沿途对野外灌木层和乔木层进行了样方调查;22日休整一天;23日对后山的植物进行样方调查;24日中午返回学校;云台山实习报告【摘要】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环境科学091401班全体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指导下于2011年9月18日到9月24日通过对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方面,例如以红石峡为主的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岩石结构,生态方面,例如自然风光、人文环境、植被状况、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生物方面,例如以猕猴为主的动物与植物的种类、大小、习性等等的研究与认识,在欣赏美丽自然风景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环境科学专业所研究的内容与范围,并且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更进一步的强化,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
【关键字】地质生态生物云台山生态学实习报告【摘要】通过调查,云台山森林覆盖率达75%。
林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丰富,是古今游览胜地。
特定环境的云台山的生物群落有着一定的基本特征。
云台山植被直属温带夏绿阔叶林,成层结构明显,多数为天然次生林、落叶灌木及部分人工林,并成垂直分布,大体分三个部分。
其四季特点分明,早春,气温回升,植物开始发芽、生长。
盛夏秋初,水热充沛,植物繁茂生长,百花盛开,色彩丰富,秋末,植物开始干枯休眠,冬季则是一片枯黄。
这样四季分明的特点是自然的恩赐,也成为我们这次实习最佳的选择。
【关键字】气候土壤群落【正文】1.1云台山生态资源云台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它位于焦作地区修武县境内,地处北纬34。
,云台山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群落多种多样,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云台山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现有主要动物190余种,分属哺乳、爬行、鱼、鸟、昆虫类.在参与生物大循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兽类三、四十种,常见的有野猪、山羊、山鸡、猴等。
山间满布绿竹山花野果,不仅四季常青,而且长年都有鲜花盛开,春夏有山梨花,秋季有金针花、山茶花、野菊花,以及似火的枫叶,冬季有腊梅花。
整个地区的植物表现出五大特征:古老性、稀有性、过渡性、多样性、系统性。
植物的种类有近400种,其中珍稀树种有黄山松、水杉、南国红豆杉等等。
整个景区原始植被完整,原始森林、次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超过90%。
野生动物有猕猴、黄鹿、黄尾锦鸡、金钱豹等。
在原始状态下,整个生态系统植物质量巨大却养活着少量动物,而动物生物量又集中在土壤动物上。
蚯蚓、百足虫类数量繁多,真菌、微生物的数量更多,他们的生物量虽小,但呼吸消耗的热能却远高于各类动物。
云台山山险水秀、气候凉爽宜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
云台山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这些所有一切都使得云台山形成了其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1.2植物样方调查对于云台山的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我们专门做了样方调查如下:1.3生态实习总结经过野外实习调查,我们对云台山的植被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调查的过程繁琐复杂,这锻炼了我们的耐心,让我们认识到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到底,对我们以后参加工作与帮助。
云台山地质学实习报告【摘要】地质构造以及地貌的形成以红石峡及周围的峡谷沟壑为主,岩石结构分层明显,由于自然的冲刷沉降作用,形成了雄伟壮观的景象,有些地方险峻独特,在游览自然美景的同时领略它的奥妙。
由于受岩石断层构造和长期剥蚀的影响,沟谷纵横,悬崖峭壁,奇洞峡谷比比皆是,整个地貌千姿百态,使得有人连绵不断。
我们通过对这些地貌状况的观察研究,进一步了解自然的各种规律以及作用。
【关键词】地质地貌岩石结构地壳运动【正文】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
因山势高峻,群峰似刀峭崖台,常见白云缭绕而得名。
地质公园园区包括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和青龙山风景名胜区东部及外围地区。
国家地质公园主要以云台山园区的构造单面山体地貌和断崖飞瀑、幽谷清泉地貌为特征.云台山是一处以峡谷、瀑布为主体的山水地貌型世界级地质公园,其多层分布的崖墙、深邃幽静的峡谷和谷中谷现象等对研究云台山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1云台山的地质现象2.1.1红石峡红石峡是一条线状峡谷,长1.5公里,深68米,最窄处2~3米,最宽处30多米。
由于红石峡又深又窄,里边的空气不能与外界的空气很好地对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气候——冬暖夏凉、温润如春,所以又叫温盘峪、长春谷。
红石峡的下部是形成于前14~10亿年间的石英砂岩,因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铁而呈现红色,这也是红石峡名字的由来。
红石峡的上部是形成于前5.4~4.4亿年间的碳酸盐岩,红石峡南端的白龙潭是一条地下暗河的入水口。
白龙潭上边的丹崖红墙,这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称为黑龙王庙断裂带。
这条断裂带北边是抬升区,南边是下沉区,长约10公里,呈近东西走向。
断距200~700米,同时形成了200~500米宽的断裂破碎带。
地表水在断裂破碎带转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白龙潭水在地下走了30多里来到了修武县的马坊泉又转为马坊泉的泉水。
白龙潭处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这条断裂带在形成的同时,上升的部分也被震裂,形成了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垂直裂缝。
南北裂缝在地表水的追踪下切下形成了红石峡,黄龙潭正好处在两组垂直裂缝的交叉点上,岩石酥松、棱角小,容易被水流冲刷侵蚀,形成了很宽阔的空间。
这两组垂直裂缝在红石峡里还有很多,容易辨认。
波痕石是波浪在石英砂表面形成了波状起伏的痕迹,后沉入地下形成的。
龟背石又叫泥裂构造,是石英砂干裂后,其它物质(也可以是石英砂)填充裂缝,后沉入地下形成的。
2.1.2小寨沟小寨沟是一条近南北走向的裂缝,260万年以来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小寨沟入口处左前方两座山峰之间的一块巨石,是唐县期剥蚀面的一块蚀余物。
唐县期剥蚀面是指新生代的新近纪(2300万前~260万年前)华北山区经过较强烈剥蚀作用而形成的起伏较小的宽谷浅丘地形。
这种地形在华北山区分布较广,它的标准地点在河北保定的唐县,故称唐县期剥蚀面。
卧虎石处有两块岩石,加上侧面的山体就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第一块岩石是寒武纪沉积的石灰岩,从山体上部崩塌下来,被水流搬运冲刷形成的。
卧虎石是钙华体,260万年以来地下水溶解了很多的碳酸钙,流出山体时水分蒸发,钙质沉淀形成的。
侧面的山体是紫红色的页岩,形成于寒武纪早期。
钙华体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不老泉附近有许多钙华体,龙凤壁的凤尾也是钙华体。
站在点将台上,面对峡谷的底部,然后抬头往上看就会有井底之蛙、坐进观天的感受。
因为峡谷的顶部形状很象英文大写字母“U”。
这里是“U”型长崖围成的瓮谷。
寒武奥陶纪沉积的石灰岩在2300万年以来的地质运动中在此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裂缝,260万年以来这条裂缝被地表水冲刷侵蚀形成了一条峡谷。
峡谷的底部,是一层紫红色的页岩。
这层页岩很酥松,在地下水的冲刷侵蚀下被掏空。
于是,上层的石灰岩在重力的作用下承受不了自身的重量而崩塌下来,形成了众多的崩塌岩块,这些崩塌岩块也随处可见。
就形成了口小肚子大的瓮谷。
2.1.3老潭沟寒武纪(前5.4~4.9年)时期,在云台山地区沉积了500米厚的白云岩、石灰岩、砂岩和页岩。
在燕山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时期经历多次抬升形成了陆地和高山。
2300万年以来,老潭沟所在的地方在抬升的过程中岩石被震裂形成了两条“丁”字型相接的垂直裂缝。
近东西走向的裂缝更为发育,连续性好,在地表水的冲刷侵蚀下追踪下切形成了老潭沟的峡谷景观。
近南北走向的裂缝为云台天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断面。
两条裂缝的岩石崩塌之后就形成了长达4000米的“U”型长崖。
这两条裂缝相接处在云台天瀑,很容易辨认。
寒武纪,华北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浅海相的环境中形成了大型波痕石、羽状交错层理和豆鲕粒灰岩。
大型波痕石是碳酸盐岩在沉积过程中受海水潮夕作用而形成的。
面积500平方米,非常壮观。
羽状交错层理是碳酸盐岩在沉积过程中受潮涨潮落的双向水流作用而形成的。
豆鲕粒灰岩是在温暖动荡的海水中,碳酸盐不断淅出,包裹悬浮颗粒而形成的。
直径大于2毫米的叫豆粒,小于2毫米的叫鲕粒。
象密集的鱼子一样。
寒武纪是硬壳动物大爆发的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
云台天瀑是亚洲单级落差最高的瀑布,高达314米。
2.2云台山地质博物馆在馆内参观的各种矿石有:雌黄、蓝铜矿、异极矿、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金银矿石、蚀变安山岩型金矿石、糜棱岩化金矿石、方解石、重晶石、焦宝石;各种玉及宝石有:独山玉、和田玉、缅甸玉、汉白玉、岫玉、水晶、水晶晶簇、冰洲石、玛瑙、虎睛石、孔雀石;各种化石有:石燕化石、六方珊瑚、硅化木、恐龙蛋化石、虫迹灰岩、三叶虫化石、角石化石、贝壳化石、苔藓虫化石、菊石化石、生物碎屑灰岩、龟化石、鱼化石、腕足类化石;各种典型岩石形态有:豆鲕粒灰岩、底砾岩、水平层理、交错层理、波痕、龟裂纹。
2.3地质实习总结通过对云台山地质的观察,我看到了大自然原始的美丽,奇形怪状的岩石,错落有致的结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得到那些美丽是天然的而不是人工雕琢。
经过这次地质实习,使我对地理以及一些岩石的层状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使我更加喜欢环境科学这个专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同时对世界的自然环境增加了信心。
云台山生物学实习报告【摘要】自古以来,云台山地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生物群落多种多样,加上植被覆盖率高,因此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许多古贤人的喜好之地。
它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森林植物资源较丰富。
现有植被为天然次生栓皮栎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云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公园内保存和生长了一些如白鹤松、大国榉等古老树种及竹林等特殊植物,太行猕猴、金钱豹等保护动物。
这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之为国家动植物的保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通过对云台山动植物以及其他生态资源的研究调查,了解其生物以及群落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