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措施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措施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
措施
【摘要】目的进一步认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出现的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临床中长期应用干扰素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8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的10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归纳。

结果108例不良反应者,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

结论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随着剂量累积或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病毒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dversereactionbyInterferonintreatmentofHBV(Hepati tisBvirus)andthe.Methods:108casesadversereactionforInterferonwerereviewedandanalysis,makingasummary.Theadversereactionsoccurredonthepatientswhowe reinjectedwiththerecombinanthumanInterferonα-2b300Iu/branches(BeijingKainproduction)inthetreatmentofanti -HBVinourhospital.Results:108caseswithadversereactionswerereposed.Intheinitialstageof thetherapy,thecommonreactionwasflu-likesymptomsandlatermanyorganssysten
swereinvolved.Conclusion:TherearemanyadversereactionsintreatmentofviralhepatitiswithI nterferon,andevensomeseverereactionsmayarisefromlargedoseintrferonforl ongtimetherapy.Sosomeclinicalmedicationmoniteringshouldbeta keninordertopreventandreducetheadversereaction.
【Keywords】interferonHBV(HepatitisBvirus)adversereaction 乙型肝炎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所感染的一种传染病,病毒的持续复制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1],是乙肝治疗的关键,目前以干扰素为代表的新一代核苷类似物仍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按照其分子结构和抗原性的不同,目前临床应用的干扰素可分为两型4种:Ⅰ型,包括IFNα、IFNβ和IFNω等3种,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母细胞及滋养层细胞产生:Ⅱ型,即IFNγ,由T细胞产生。

各种基因重组IFN产品已广泛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随着IFN临床使用的增加,其不良反应也目渐显现[2]。

故而将它拒之门外,延误治疗。

其实,只要对这些不良反应有详尽的了解,并熟悉其临床应对措施,就不会视其为畏途。

不同厂家生产的干扰素虽然有着不同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其不良反应大同小异。

现就我院使用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300Iu/支(北京凯因生产)在治疗乙肝病毒时出现
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其主要症状提供可行的临床应对措施,旨在引起临床用药的进一步关注。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入选对象为自2008年1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10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性7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3
2.3±7.8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3]。

全部患者HBsAg、HBeAg、HBcAb阳性、HBV-DNA拷贝>1000μ、ALT80~300μ/L。

1.2治疗方法
对108名入选对象,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300Iu/支(北京凯因生产)肌肉注射,300Iu/天,连用4周后改为3次/周,连用16周以上。

2不良反应及防治
2.1流感样症状:本组中102名患者(占96.22%)出现发热,高热时可伴有寒战。

发热时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

体温37.8~40℃,以首次用药后最为明显。

大多数在注射6h后出现发热症状,发热时间最长可达5h。

如将患者的首次注射安排在下午,则晚上发烧后用药正好休息。

体温若不超过39℃,一般不予特殊处理。

超过39℃,首先予以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通过传导散热而降温;另外以50%酒精擦浴,擦浴部位在四肢大动脉处降温效果较好。

干扰素是一种内源性致热源,注射后出现发热是正常反应医护人员应预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让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