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合理用药
七、药物从乳汁中排泄
(一)乳汁转运机制—被动扩散 与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解离度、血浆和乳汁 中浓度梯度以及乳腺血流量和乳汁中脂肪含量等因素有关。
(二)转运到乳汁的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1. 从母体血液排入乳汁中的药量小于婴儿当天的治 疗量,故一般无影响。
2.乳汁中药物基本与母体药物浓度一致,排药量一般 为母亲用药量的1%,一般对婴儿无太大影响,但与婴儿饮 奶量和药物酸碱性有关:乳汁pH=7,碱性药物易转运到乳 汁,使其浓度高于母体几倍,如吗啡,故要注意成瘾性药 物。
四.胎儿的药动学特点
胎盘不能作为自然屏障有效保护胎儿免受药物的 影响,大多数药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些药物经 过代谢形成有害物质使胚胎死亡或畸形。
1.胎儿的药物吸收 药物经胎盘转运进入胎体内,并经羊膜进入羊水 中,而羊水中蛋白质的数量仅为母体蛋白质的 1/10 至 1/20 ,故药物多以游离形式存在。妊娠 12 周后,药物可 被胎儿吞饮进入胃肠道而吸收到血液循环,其代谢产物 经胎尿排出后再次被胎儿吞饮,如此循环即形成羊水肠 道循环。
二、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1.药物吸收
采取口服途径用药,生物利用度(F)与其吸收 有关,而妊娠期间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 胃肠平滑肌张力减退,蠕动减慢,造成药物吸收延 缓,Tamx(血浓度达峰时间)延长,Camx(峰浓度) 偏低。
2.药物分布 ①表观分布容积 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增加 35 ~ 50% ,血浆增加多于红 细胞增加,引起血液稀释(生理性贫血),心输出量增加, 体液总量平均增加 8000ml , Vd 增大。所以,一般说来孕 妇的血药浓度低于非妊娠期妇女。 ②药物与蛋白结合 妊娠期白蛋白减少,未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的 药物极易转运至各房室,表观分布容积增大;同时,在妊 娠期许多蛋白结合部位被内分泌激素类物质占据,使妊娠 期药物蛋白结合率进一步降低,故游离部分比例增高,药 效增强,如地西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水杨酸等。
(二)烟酒与畸形 1.产生畸形的可能性与饮酒量成正比,死亡率高 出17%。 酒精可损伤胎儿的循环系统,造成缺氧,损伤脑 组织,其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致畸性。1978年,美国一 项报告中指出:孕妇每天饮酒量不可超过28g,否则会引 起胎儿酒精综合征( alcohol syndrome ) : 胎儿面容异 常、嗜睡、震颤、肢体畸形,心脏畸形。 2.吸烟: 吸烟母亲所产胎儿与不吸烟者相比体重平均降低 170g,每天吸烟15支以上者,胎儿体重平均低300g。 吸烟时,母体释放儿茶酚胺,引起子宫血管收缩, 致胎儿缺氧,且CO、氰化物对胎盘有直接损伤。
2.胎儿的药物分布 ①血循环量对胎儿体内的药物分布有很大影响。 由于胎儿的肝、脑等器官血流量丰富,脐静脉中的药物 约有60~80%进入肝脏,故肝内药物浓度高。而妊娠中后 期, 1/3 ~ 2/3 脐静脉血绕过肝脏,经静脉分流,大大增 加了未经处理而具有活性的药物到达心脏和中枢而产生 毒性。 ②胎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明显低于母体,故游离 型药物增加,导致毒性加大。 ③胎儿不同组织对药物的摄取具有选择性:卵巢、 肾上腺、肝脏具有相当多的类脂质,对脂溶性药物亲和 力大,可更多地吸收如安定、硫喷妥等;而胎儿的脑含 较多的水分,脑磷脂相对较少,对脂溶性药物亲和力小。
(2)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 1979年美国FDA依据动物试验及临床实践对胎儿不良 影响,将药物分成A,B,C,D,X五类: A类:是最安全的一类,青霉素钠。 B类:动物实验对胎仔有危害,但临床资料未能证实, 或动物实验未发现有致畸作用,但无临床验证资料。如 红霉素、磺胺类、地高辛。 C类: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作用, 人类缺乏研究资料。(如庆大霉素,氯霉素)
(三)化学物质致畸 1. 有机物质:汽油可致胎儿大脑发育不全;生芽 的土豆致无脑儿、脊柱裂胎儿。
2.金属
3.霉菌毒素污染:黄曲霉菌毒素可致肝癌。 4.遗传因素:如G-6-PD缺乏症
六、新生儿与药物
(一)药物的吸收 1. 口服:新生儿胃酸水平低,吸收功能因药物而不 同。如:口服氨苄青霉素新生儿比成人快1倍,但对苯巴比 妥、核黄素、磺胺类则吸收慢。 2.肌注:新生儿臀部小,肌肉量少,吸收不充分。 3. 皮肤粘膜薄:真皮层薄,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 成人大,因此皮肤吸收较快,特别是发炎或烫伤的皮肤。 如:新霉素治疗烫伤,可致听力减退。 4.静脉注射:透皮静脉吸收最好,但应控制速度。
1.妊娠早期用药
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内膜前称为着床前期,此期虽对 药物高度敏感,若受药物损害严重,可致早期流产,如 受到部分损害,可有补偿作用,不易有后遗作用,如曾 短期服用少量药物则不必担忧。而受孕后3~12周(妊娠 早期)是胚胎、和各器官处于高度分化、迅速发育的阶 段,药物常可致某些系统和器官畸形,可以说妊娠12周 内是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
3.影响药物通过胎盘的因素 胎盘对药物转运的程度和速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1)药物脂溶性 脂溶性高的药物易经胎盘扩散到胎儿血循环。如安 替比林、硫喷妥钠能很快地以扩散形式通过胎盘。反之, 如非脂溶性药物通过胎盘速度很慢,如肝素等。 (2)药物分子量大小 小分子药物比大分子药物扩散速度快。分子量 200 ~ 500 的药物易通过胎盘,分子量 700 ~ 1000 的如多肽 及蛋白质等则穿过较慢。 (3)药物的解离程度 离子化程度低的药物经胎盘渗透较快,如Na+、K+、 Cl—。 (4)与蛋白的结合力 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力与通过胎盘的数量成反比。 既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分子量越大越不易通过胎盘。 (5)胎盘血流量
(二)药物分布 1.膜的通透性: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强,故脑 脊液血药浓度比成人高。 2. 蛋白结合率低,使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易导致 中毒。如:苯妥英钠在新生儿中游离占11%,而成人占7%。 3.较高的细胞外液:新生儿体内水分占80%(成人占 60%);新生儿细胞外液占40%(成人20%)。故:新生儿 细胞外液中药物浓度低,不易进入靶细胞。
3.药物代谢
妊娠期肝血流量的改变不大,然而肝微粒体酶活 性有较大变化。由于此阶段受高水平雌激素影响,胆汁 淤积,药物消除变慢,即肝脏消除减慢。 4.药物的排泄
随着心搏量和肾血流量增加,肾脏负担加重,小球 滤过率增加50%,肌酐清除率(Clcr)亦增加,特别是主 要随尿排出的药物(如地高辛)。妊娠后期,仰卧时肾 血流量的减少使肾排出的药物作用延缓,尤其是合并高 血压者,肾功能受损,药物排泄进一步减少,易在体内 蓄积致毒副作用。
5.胎儿药物治疗学 近年来临床已证实有效的治疗药物如治疗胎儿心 律不齐的药物,又如,对估计要早产的孕妇,妊娠期用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促使胎儿肺提前成熟。 用药治疗时,应选用经过胎盘转运,但不经胎盘代 谢、能保持药效的药物,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时宜选地 塞米松。
五、妊娠期合理用药的问题
孕妇罹患疾病,可影响子宫内的胚胎、胎儿。尽早 治疗有利于胎盘及胎儿的生长发育。因为对胎儿的胎盘 损伤程度与用药时的胎龄密切相关 。 (一)常用药物的致畸性
(1)用药与致畸关系 畸形主要发生在器官形成初期即12周内,妊娠12个 周后胎儿绝大多数器官已形成,药物的致畸敏感性降低, 但此时尚未分化完全的器官(生殖器)仍可受损。神经 系统在整个妊娠期间持续分化、发育,药物对它的影响 一直存在。 除此之外,有些药物的致畸作用,可能不表现在新 生儿期,而是在若干年后才显示出来。例如,孕妇因孕 期服用乙烯雌酚致女婴生殖器畸形即阴道癌,在青春期 表现出来;孕早期乙醇日用量超过2g/Kg时先天性畸形发 生率增加2~3倍;白消安、苯丁酸氮芥、甲氨蝶呤、环 磷酰胺、青霉胺、四环素、氯霉素、苯妥英钠、华法林、 丙戊酸钠等被列为孕早期禁用药。
围产期药理学正是研究围产期内药物与胎儿和新 生儿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性。围产期系指孕妇分娩前后 的一段时间。 WHO 将其规定为:从妊娠第 28 周到产后 1 周。 妊娠前3个月是药物致畸作用的敏感期,凡可能致畸 的药物此时应禁用。从妊娠第14周到胎儿出生后4周,有 些药物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磺胺类、安定 和镇痛药对胎儿和新生儿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亦应禁用 或慎用。
妊娠期与新生儿合理用药
亳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沈孟荣
一、概
况
随着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围产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孕 妇与胎儿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妊娠期间某些疾病必需 药物治疗或预防,势必造成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例如,60年代初,因服用沙立度胺(thalidomide,反 应停)治疗妊娠呕吐而造成8000~10000名短肢畸形“海豹 儿”降生,震惊世界,唤醒了人们对药物至畸作用的高度重 视,亦改变了“胎盘是胎儿的天然屏障”的假想。 据国内外报道,1971年孕妇用药率为97%,而我国孕产 妇用药率高达85%,所以如何合理用药并保证母婴安全至关 重要。
三、药物在胎盘的转运
在妊娠过程中:母体—胎盘—胎儿形成一个生物学和 药动学的单位。胎盘对药物起重要传送作用。 1.胎盘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胎儿与母血不直接流通,由胎盘绒毛膜板相隔,有 转运、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并具有生物膜特性,所以有很 多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药物在胎盘的运输 部 位 是 血 管 合 体 膜 ( vasculo-syncitical-membrane , VSM),随妊娠期的延长,膜厚度减小,到后期仅为妊娠产 早期的10%。 有些药物如巴比妥、阿托品、抗生素、维生素等经 1-8分钟即可到达胎儿体内,并可与母体血运达平衡,如: 阿托品1mg经6min可使胎儿心跳加快。
2.胎盘的运输方式
(1)扩散作用 脂溶性高、分子量低于 250 的中性分子和 Na+ 、 K+ 可 通过胎盘。 (2)主动转运 如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钙、镁等,此时胎儿血 中的药物浓度高于母血。 (3)胞饮作用: 药物通过合体细胞吞噬作用进入胎体,如蛋白质、 病毒及抗体等。 (4)通过膜孔或细胞裂隙 是少见的转运方式。胎盘小孔与胃肠道及血脑屏障小 孔相似。凡分子量小于100的药物可以通过。
④胎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造成药物对中枢 神经系统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