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
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
“闲花野草” 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 ,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 ,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从“唯有” “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 题。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 、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 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 、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 ,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 ,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 简要的分析。
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 “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 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 “断魂”是思夫之愁。
羡他无事双蝴蝶, 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野步者形象? (2)比较两诗结尾二句,说说两者写作手法有着什么样的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 1)周诗描绘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之中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 象;赵诗描绘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周诗写闲适的蝴蝶陶醉于东风野花之中,表现自己的惬意之情;赵诗埋怨 秋风使万物包括人老去,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5. 阅读下面两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 越调 ] 小桃红 杨果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 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 越调] 平湖乐 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 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 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 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2)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1) 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之情。
诗歌连用“南朝旧曲⋯ “司 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 情。
诗人以4.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 密麦陇风来翠浪斜, 草根肥水噪新蛙。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 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2)都是以乐景衬悲情。
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谢逸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飏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1)词中“”一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句“ ,”;另一句“野渡舟横” 化用了唐朝诗人的诗句“ ”。
(2)词的末尾三句用“只有”二字陡转,回到眼前,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为望月抒情,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析。
答:(1)杏花村馆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
(2)往事虽然美好,但已成过去,现在人隔千里关山,只有皎洁的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
苏词以旷达的态度,自我安慰并安慰对方,带有祝愿的意味,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谢词侧重诉说离情,表达了人不能相见,徒然共照同一月亮的惆怅、无奈的心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l4 ~16题。
霜天晓角陈继儒①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②。
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
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
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③。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
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
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
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1.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
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
“闲花野草” 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 ,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 ,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
(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
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 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 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②寓情于景 (或: 情景交融)。
从“唯有” “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 2 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 、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 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 、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 ,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 ,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 简要的分析。
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 “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 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 “断魂”是思夫之愁。
羡他无事双蝴蝶, 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野步者形象?(2)比较两诗结尾二句,说说两者写作手法有着什么样的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周诗描绘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之中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绘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周诗写闲适的蝴蝶陶醉于东风野花之中,表现自己的惬意之情;赵诗埋怨秋风使万物 包括人老去,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5. 阅读下面两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 越调 ]小桃红 杨果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 密麦陇风来翠浪斜, 草根肥水噪新蛙。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 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1)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之情。
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2)都是以乐景衬悲情。
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谢逸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飏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1)词中“”一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句“ ,”;另一句“野渡舟横”化用了唐朝诗人的诗句“ ”。
(2)词的末尾三句用“只有”二字陡转,回到眼前,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为望月抒情,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析。
答:(1)杏花村馆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
(2)往事虽然美好,但已成过去,现在人隔千里关山,只有皎洁的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
苏词以旷达的态度,自我安慰并安慰对方,带有祝愿的意味,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谢词侧重诉说离情,表达了人不能相见,徒然共照同一月亮的惆怅、无奈的心情。
8.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l4 ~16 题。
霜天晓角陈继儒①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②。
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
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
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③。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
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
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
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①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