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猝死法医学》PPT课件

《猝死法医学》PPT课件


运动、比赛
43
( 4.2)
口角、激动
93
( 9.1)
饮酒、吸烟、饱食 177
(17.4)
便秘、腹压、增加
54
( 5.3)
游泳、过冷、过热
23
( 2.3)
休息、安静
55
( 5.5)
其他或不明
140
(13.8)
共计
1017
( 100)
─────────────h─────────────6
四、猝死的原因
部感染、虚脱。 4.体力活动:剧烈的体力活动或过度疲劳。如疾
跑、登高、斗殴、搬抬重物等。 5.其它:暴饮暴食、过度吸烟、感染、性交甚至
睡眠中。
h
3
三、猝死发生的内外条件因素 (一)内在条件因素 1.各系统的潜在疾病:心血管疾病居首位。我国心
血管疾病猝死约占猝死总数的41%~54%。 2.性别:男性显著多于女性,比例约为2:1。
㈢自然性与非暴力性
猝死的基本属性就是自然死亡或病死。判定猝死,
必须首先排除暴力死因,并查明致命性疾病和器官
机能障碍。
h
2
㈣常见的猝死诱因: 1.精神、心理因素:“喜、怒、哀、乐、悲、思、
恐”等,是引起猝死的常见诱因。 2.轻微外伤:打击颈部、心前区、上腹部、会阴
部等神经敏感区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而猝死。 3.过冷过热:气温骤冷、冷水浴、热水浴可致肺
h
4
(二)外在条件因素 1.季节:猝死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在北方以寒冷
的冬季、在南方以炎热的夏季猝死者为多。 说明防暑降温与保暖防寒在预防猝死发生 上均有重要意义。 2.场所:猝死可发生任何场所。少数死于医院的 急诊室或病房;大多数为医院外死亡包括 在工作中猝死、出差或旅游住在旅馆中猝 死、路上行走中猝死以及家中猝死等。
由此涉及医疗纠纷、生产事故、交通事 故、甚至怀疑到自7例猝死发病情况
──────────────────────────
情况
例数
( %)
──────────────────────────
睡眠中
203
(20.0)
医院内
138
(13.6)
走路、骑车
53
( 5.2)
疾跑
38
( 3.7)
者经详细尸体检验不能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推测属
于急性生命器官功能障碍。h
1
二、猝死的特点
㈠意外性
猝死的主要特点是其意外性,貌似健康的人突然
死亡。猝死的意外性比突然性更具有法医学意义。
㈡突然性
从发病开始到死亡的时间,WHO规定以24小时为限。
有的在几十秒钟内死亡,称为即时死
(instantaneous death)。
部受轻微打击。
h
11
六、猝死尸体的一般病理所见
除特异的病理改变外,常可见一些非特异的急性 死亡的改变如尸斑显著,呈暗紫红色;心脏及大血管 内血液不凝,呈暗红色,无鸡脂样凝血块形成;左心 及腔静脉扩张、充血;肺、肝、肾、脾等各器官显著 淤血;心和肺的浆膜及其它器官表面可有小出血点。
④ 必要可靠的辅助检查;
⑤ 综合分析,作出科学客观的鉴定结论。
h
8
(二)意义 ① 法律方面:查明死因,解除怀疑,澄清是非(排除
他杀、医疗纠纷诉讼);说明猝死与损伤的关系; 揭露可能存在的犯罪(疾病+谋杀→死因竞争,发 现罪犯)。 ② 医学方面:丰富发展相关医学科学。通过猝死尸体 解剖,研究猝死病因、病变、机制→提高临床抢救、 治疗和预防水平。推动法医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 ③ 死因统计:猝死的死因统计是全社会死因统计资料 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猝死发生在医院外,法医 学尸检补充之。全社会死因统计对一个国家和地 区医疗健康水平的观察、医学科研和防治措施的 制定均有重要价值。
原因可能是: * 与体内性激素有关; * 男性嗜烟酒、暴饮暴食以及性情急燥者多; * 男性体力劳动重、户外活动多、社会交往广等。 3.年龄:两个高峰:初生后~6个月;30~50岁之间。 4.种族与特异体质:有少部分属于生命器官急性功
能障碍,被称为原因不明的猝死,是目前法医学 界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尚待确证。
h
9
(三)死因分析及鉴定结论
1.死因明确: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显著足以说明死因,
并排除致命性的外伤、机械性窒息、中毒等。
2.自然性疾病同时体内有药(毒)物:如检出致死量的
毒物或药物,判定为中毒死。如药物量少,应注意
是否与治疗、嗜好或职业接触有关;注意疾病是否
严重并足以致死。
3. 器质性病变较轻或不明显:
几乎所有系统的疾病均有引起猝死的可能性, 但发生率不同。 * 成人猝死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呼吸系
统或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居次,消化、泌尿生殖 系统和内分泌器官疾病较少。 * 婴幼儿(0~5岁)猝死中,呼吸系统疾病占2/3, 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猝死的死亡原因,绝大多数通过尸体剖验和组 织学检查等可查明,但仍有少数做了全面系统解剖, 仍未发现足以说明死因的器质性病变,即所谓阴性 解剖(negative autopsy)。
h
7
五、猝死的法医学鉴定
猝死为自然病死。但有些被怀疑为暴力死(包 括中毒);也有他杀后伪报猝死;还有些发生在与 人争吵、殴斗以及不明情况下(有无传染病、流行 病、工伤、职业病或医疗纠纷等),为查明死因、 澄清死亡性质均应进行法医学鉴定。
(一)步骤
① 认真仔细的案情调查;
② 全面重点的现场勘查;
③ 完整系统的尸体解剖;
① 单纯因损伤致死:尸检发现致命伤。 ② 单纯因疾病致死:损伤轻微,尸检发现致死性
病变。 ③ 损伤是主要死因,疾病是辅助因素:损伤属于
条件致命伤,疾病不会迅速致死,受伤后发生 死亡。如脾肿大,腹部受打击后破裂致死。 ④ 疾病是主要死因,损伤是辅助因素:疾病较重, 可潜在致死,损伤较轻微。如脑血管畸形,头
第二十章 猝 死
第一节 概 述
一、猝死的概念
猝死(sudden unexpected natural death或sudden death)是指一个貌似健康的人,由于患有潜在的疾病 或功能障碍,发生突然的、出人意外的非暴力死亡。 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的时间不足24小时。
不能称为急死!
猝死综合征(sudden death syndrome):部分猝死
*器质性病变较轻,结合症状确定死因:冠状动脉
粥样化呈2~3级狭窄,生前无明显症状,只能推断
死因;生前如有心绞痛发作史,可判定冠心病死;
*病变轻微不足以确定死因:采取排除法。必须排除
暴力性死亡;慎重诊断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
婴幼儿猝死综合征(SIDS)。
h
10
4.自然性疾病与损伤并存:死因分析鉴定比较困难, 常常引起争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