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对接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时空观念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这一时期的欧洲,封建庄园经济发展;在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兴起;非洲、美洲文明灿烂辉煌。

史料实证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发展,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在亚洲,阿拉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的贡献。

历史解释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西非、美洲文明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家国情怀中古时期的世界,很多民族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建庄园的政治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封建庄园的经济特征(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①领主的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2)庄园秩序的维护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图解历史] 封君封臣制度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中古西欧的王权(1)西欧王权的衰落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西欧主要王权国家①英国: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国:法国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的城市(1)城市的兴起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争取自治权①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②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教会(1)教会的经济特权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教会的等级制度①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

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②教会控制着西欧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轻巧识记] 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一大变化趋势:中古西欧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二大变化动因:中古西欧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三大变化表现:中古西欧逐步形成王权比较强大的国家,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知识点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1)拜占庭帝国的扩张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2)拜占庭帝国的衰亡①帝国陷入混乱拜占庭的连年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

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帝国的灭亡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1)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强国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莫斯科公国兴起①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②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

(3)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4)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特别提醒] 拜占庭帝国独具特色的文化(1)特点: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2)影响:拜占庭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西欧封建庄园的主要特征不是奴隶耕种。

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

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

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

这样,当农业改良发生的时候,农奴自己可以指望从中至少稍许获益。

更重要的是,虽然理论上领主有权随意摊派赋税,实际上义务趋向于保持固定。

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史料二“让地”文书我、女主持某某立让地文书于最可爱的某某女士;缘众所周知,不久以前,你确认把某某地方,你所有的土地,给圣玛丽寺院。

为此,你请求我们和所说的寺院让土地于你。

所以我们立此文书规定:当你生存时,可领有并保持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但不管在怎样的方式下,没有转让它的权利,倘使擅自这样做,就立即丧失该土地。

欲使文书有效,我们签字于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区别,并说明中世纪时生产关系的变化。

(2)根据史料二,指出“让地文书”中的“我”和“最可爱的某某女士”各是什么身份和地位的人。

(3)史料二中“让地文书”使“某某女士”原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什么变化?[解读](1)史料一从两个方面指出农奴与奴隶的区别,第一方面“首先”,农奴虽然仍受领主控制,但“至少稍许获益”。

第二方面“更重要的是”,农奴很少完全听凭他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2)史料二“让地文书”反映了贫困农民请求封建教会保护自己对原土地的使用权。

[尝试解答](1)区别: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被奴隶主当作私有财产;农奴是深受领主的剥削和压迫的农业生产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有少量财产。

生产关系的变化: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农业经济组织,领主和农奴是封建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2)“让地文书”中“我”指寺院的教会封建主;“最可爱的某某女士”指贫苦农民。

(3)变化:只有生产使用权,没有转让权,失去了对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封君封臣制度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封君赐地的人是封君。

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臣领取封地的人是封臣。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认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拜占庭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典》史料一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父亲的罪名或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查士丁尼法典》史料二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

《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典的蓝本。

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摘自[美]迈克尔·H.哈特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查士丁尼法典》所体现出的法治原则。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解读](1)史料一明确指出:皇帝的威严来自法律,对于犯罪实行罪则法定原则。

(2)史料二高度评价了《查士丁尼法典》,并指出了法典对欧洲、世界的持久影响。

[尝试解答](1)原则: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

(2)因为查士丁尼颁布制定了《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成为后世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1)查士丁尼及其法典①背景: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为了稳固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织编纂法典。

②组成:《查士丁尼法典》,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③内容: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④地位:《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一、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庄园的社会生活1.庄园生活(1)时间:9世纪开始流行,约11世纪时,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2)庄园结构:在领主统治下的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居民:包括自由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均为领主的佃户。

其中,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有份地保有权,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2.土地直领地领主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佃户的份地“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以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为条件取得,领主还要征收其他捐税3.庄园法庭特点由领主或他的管家主持,无专门的工作人员;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作用维持庄园公共秩序;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1.基督教的兴起(1)背景:1世纪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基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2)教义: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

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3)地位: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中世纪西欧的城市(1)争取自由的斗争:10世纪,西欧城市开始重新兴起,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自由城市: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

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3)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分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资产阶级。

[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