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

《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

—1 —公司各单位、总部各部门: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规定,《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已经通过审查,现批准为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并予以印发,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Q/GDW 370-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日国家电网公司文件国家电网科〔2009〕1194号关于印发《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的通知—2 —主题词:科技配电技术标准通知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2009年11月2日印发1ICS 29.240备案号:CEC 131?2009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 GDW 370 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urban distribution network2009-11-02发布2009-11-02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 /G D WQ / GDW 370—2009I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总则 (2)5 一般技术原则 (3)6 35kV配电网 (6)7 20、10kV配电网 (7)8 低压配电网 (9)9 配电网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配电自动化及信息化 (9)10 用户接入 (10)11 20kV配电网建设 (11)附录 A 35kV电网典型接线图············································································· (12)附录 B 20、10kV架空网典型接线图 (13)附录 C 20、10kV电缆网典型接线图 (14)附录 D 电缆典型敷设方式图 (16)编制说明 (19)Q / GDW 370—2009II前言《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是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区域电网公司、省(区、市)公司进行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运行的指导性文件和技术依据。

本导则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规程,并结合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的发展水平、运行经验和管理要求而提出。

本导则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电力公司本导则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本导则主要起草人:陈光华、郭建府、侯义明、徐晶、关城、张祖平、范明天、王颂虞、刘磊、徐林华、张学庆、陈艳霞、王学仑、王凌Q / GDW 370—20091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1 适用范围1.1 本导则规定了城市(包括市区和市中心区)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运行等环节所应遵循的主要技术原则。

相关环节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

1.2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区域电网公司、省(区、市)公司(以下简称各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但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6 标准电压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 17625.1 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GB 5004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3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9 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61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16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DL/T 599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 620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741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DL/T 814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DL/T 836 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DL/T 969 变电站运行导则DL/T 5220 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Q/GDW 156—2006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Q/GDW 212—2008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电监会[2004] 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Q / GDW 370—20092国家电网发展[2009] 588号关于加强城市电网入地工程管理的通知国家电网基建[2006] 1200号关于全面推广实施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的通知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3.1配电网distribution network配电网是从输电网或地区发电厂接受电能,并通过配电设施就地或逐级配送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络。

本导则所指的配电网包括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

配电网主要由相关电压等级的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变电站、开关站、配电室、箱式变电站、柱上变压器、环网单元等组成。

3.2市区urban district城市的建成区及规划区。

一般指直辖市和地级市以“区”建制命名的地区。

其中,直辖市的远郊区(即由县改区的)仅包括区政府所在地、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范围。

3.3市中心区down town指市区内人口密集以及行政、经济、商业、交通集中的地区。

3.4中压开关站MV switching station设有中压配电进出线、对功率进行再分配的配电装置。

相当于变电站母线的延伸,可用于解决变电站进出线间隔有限或进出线走廊受限,并在区域中起到电源支撑的作用。

中压开关站内必要时可附设配电变压器。

3.5配电室distribution room主要为低压用户配送电能,设有中压进线(可有少量出线)、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带有低压负荷的户内配电场所称为配电室。

3.6环网单元ring main unit也称环网柜或开闭器,用于中压电缆线路分段、联络及分接负荷。

按使用场所可分为户内环网单元和户外环网单元;按结构可分为整体式和间隔式。

户外环网单元安装于箱体中时亦称开闭器。

3.7箱式变电站cabinet/pad-mounted distribution substation也称预装式变电站或组合式变电站,指由中压开关、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开关、无功补偿装置和计量装置等设备共同安装于一个封闭箱体内的户外配电装置。

4 总则4.1 为建立和完善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运行技术标准体系,并为加强配电网专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特制定本导则。

4.2 各单位应遵照本导则,结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完善本地区配电网相关规程、规定。

4.3 各单位制定配电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市中心区、市区等不同区域的负荷特点和供电可靠性要求,合理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规范化网架结构,提高配电网的负荷转移能力和对上级电网故障时的支撑能Q / GDW 370—20093力,达到结构规范、运行灵活、适应性强。

4.4 配电网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满足通用设计等标准化建设要求,并兼顾区域差异,积极稳妥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设备选型应坚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积极应用通用设备,选择技术成熟、节能环保的产品,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4.5 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应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的检验手段,合理安排施工周期,严格按照标准验收,以保证工程质量。

应及时收集地下电力管线等隐蔽工程相关资料并归档。

4.6 配电网运行应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强化设备基础信息管理,推广状态检修技术,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高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4.7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与配电网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根据配电网实际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力求安全可靠、经济实用。

4.8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应符合Q/GDW 156—200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有关规定。

4.9 各单位应按照公司统一部署,依据“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稳妥推进”的原则,开展20kV供电电压的推广应用工作。

5 一般技术原则5.1 电压等级5.1.1 配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应符合GB 156《标准电压》的规定,中压配电电压为20、10kV,低压配电电压为380V/220V。

考虑到配电网专业管理的需要,本导则所涉及内容扩展至35kV。

5.1.2 根据地区电网发展规划,应优化配置配电电压序列,简化变压层次,避免重复降压。

5.2 供电可靠性5.2.1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是指配电网对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应符合电网供电安全准则和满足用户用电两方面要求。

按照DL/T 599《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规定,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一般要求如下:(1)市中心区和市区中压配电网结构应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的要求;(2)双电源用户应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的要求;(3)单电源用户非计划停运时,应尽量缩短停电时间;(4)在电网运行方式变动和大负荷接入前,应对电网转供负荷能力进行评估。

5.2.2 中、低压供电回路的元件如开关、电流互感器、电缆及架空线路干线等的载流能力应匹配,不应发生因单一元件而限制线路可供负荷能力。

5.2.3 采用双路或多路电源供电时,电源线路宜采取不同方向或不同路径架设(敷设)。

5.2.4 提高供电可靠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网络结构,增强负荷转供能力;(2)采用高可靠性设备,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设备;(3)必要时,装设线路故障自动隔离装置和用户故障自动隔离装置;(4)扩展带电作业项目,推广带电作业;(5)实施架空线路绝缘化,开展运行环境整治及反外力破坏工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