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社团开题报告

体育社团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体育社团开展现况学院:教育学院系体育系专业:体育教育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2013 年12 月25 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1、选题依据高校体育社团是指本校在校学生基于共同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自愿组成,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为促进成员个体发展、实现成员共同愿望,经批准成立、登记注册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教育呈现为高负荷运转状态,宁静的象牙塔里显得有些拥挤,重负的高校教育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杜绝类似“马加爵”现象的再次发生。

大学生体育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释放学生过剩精力、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持校园稳定、创造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等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在教育部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力度。

在2005年发布的《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就对高校社团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各高校积极响应文件精神加强了对高校社团的管理工作。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为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的体育资源”。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纲要》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目标,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也日益显现。

为此,加强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有着很高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区别于班级的体育学习团体,在学生群体活动开展、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及体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越发地显现出来。

研究学生体育社团,是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营造丰富多彩大学体育文化,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2、研究意义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也是新形势下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注1[1]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 2002.热潮中,开展高校体育社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大学生体育社团本身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以致于引发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开展。

如何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契机,促进大学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是新时期高校体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体育社团的现况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内容和规模,活动场地器材的配备,活动经费的来源,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识、态度及参与程度,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学校对社团的重视程度,以及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等。

不仅可以对当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准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方向与原则,而且对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对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体育教育,完善学生体育管理机制,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体育文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卢元镇[2](1996)《论中国体育社团》中阐述了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

它具有民间性、非盈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等基本性质。

具有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成员发展、维护成员的群体权益和个别权益等功能。

体育社团可分成竞技运动、社会体育、体育科学技术、体育观众、体育娱乐享受等类别。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体育社团处于萎缩的状态,当前体育社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体育社团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还具有鲜明的官民二重性。

体育社团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组织形态,未来的世纪中,体育社团将会从官民二重结构中逐步走出,展示它特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2。

崔丽丽等[3](2002)《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法,分析了全国性体育社团的类型,发起成立方式,负责人概况,兴办经营实体情况,章程建设,媒体报道,经费来源,财务制度。

基于现状分析,指出全国性体育社团的未来走向,为全国性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3。

同年崔丽丽等[4](2002)《中国体育社团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有关体育社团的概念、性质、分类、功能、现状及发展对策做了综述。

认为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机制、监督机制,是规范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手段4。

刘明明[5](2004)《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对高校体育社团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与研究,对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特点和发注2[2]卢元镇. 论中国体育社团[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6, 1(3).注3[3]崔丽丽, 叶加宝, 苏连勇. 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7(4): 1-5.注4[4]崔丽丽, 王炜, 苏连勇, 等. 中国体育社团研究(综述)[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36-36.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5。

贺沼泽[6](2006)《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电话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对湖南部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社团成员比例失调、经费来源单一、社团经费缺乏、活动内容较为单调、大学生社团意识还很薄弱等现象。

根据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社团组织自身的发展规律及高校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6。

赵武[7](2006)《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着重阐述了高等学校学生体育社团应该具有的职能和能够发挥的作用,在分析当前安徽省高等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如何促进安徽省大学生体育社团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7。

张建新[8](2005)《湖南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通过对湖南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制度、骨干培养、活动开展等5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更有利于湖南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8。

张兆斌[9](2001)《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通过对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现状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

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行为习惯,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9。

林波[10](2006)《福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对福建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具有丰富课余生活,发挥兴趣特长,增进身心健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校体育开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实施素质教育等功能。

(2)福建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近五年发展较快,生成模式以自发型为主,管理机制较完善,准入制度较宽松,活动内容多元化,但发展状况良莠不齐。

(3)社团成员以本科生为主,男女比例失当,梯队结构不合理。

(4)制约福建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领导不够重视、开展的条件不足、宣传不力、交流学习机会较少、学生喜爱的项目得不到开展、群众基础较差。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对策:争取领导支持,完善管理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宣传力度,聘请指导教师,提供场地与器材,增加比赛交流机会,加强体育社团骨干力量培养,积极开展特色项目10。

田慧芬[11](2006)《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采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学注5[5]刘明明.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3): 83-85.注6[6]贺昭泽, 马勇. 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分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1(4): 71-73. 注7[7]赵武.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7). 注8 [8]张建新. 湖南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J]. 体育科技, 2005, 4: 19-21.注9 [9]张兆斌. 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J]. 福建体育科技, 2001, 20(5): 51-53.注10[10]林波. 福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6.生体育社团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据此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望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参考11。

杨左等[12](2005)《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大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展现才华、充分运用体育知识的实践平台。

在学校体育教育日益注重“学以致用”、课内外整体结合的今天,有必要认真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学生体育社团注重体育实践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其不利因素和诸多负面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引导措施,有计划的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的总体计划,将体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12。

黄亚玲[13](2004)《论中国体育社团》体育社团仍然被政府的权力所控制和覆盖,有名无实,作为一种挂牌无权、“同构”的附属物存在,没有真正发挥体育社团应有的作用。

本研究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视角,探讨当前中国体育社团发展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所在,并通过对体育社团全面的诊断,为体育社团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法和途径13。

向剑文[14](2010)《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对目前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组织管理逐渐走向规范,成为学生比较乐于参与、影响力日趋增大的高校社团组织之一。

各类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广泛地活跃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对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推进全民健身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14。

朱昌荣[15](2008)《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大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展现才华、充分运用体育知识的实践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