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概论
• (3)流域
在一个水系的河流中,汇集了全部地面集水和地下集水的区 域,称为该河流的流域。
水系和流域是降水形成河川径流后输送到出 口断面的通道和场所。
2.2.3降水
• (1)降水的成因
空气的垂直运动和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水汽含量是产生 降雨的基本条件。
• (2)降雨的 四种类型
锋面雨:由于冷暖两种气团的移动,使得暖气团向上移动, 发生动力冷却而致雨,分为暖锋雨和冷锋雨。 地形雨:指暖湿气流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山脉、高原的阻 挡,而被迫做上升运动,由于动力冷却而成云致雨。迎风 坡降雨,历时短,雨区小。 对流雨:在盛夏季节,局部地区被暖湿气团笼罩,地面受 热、气体膨胀而上升,引起强烈的上、下对流,产生降雨。 其范围小、强度大,历时短。 台风雨:热带海洋面上形成的气旋即台风,其中心气压很 低,气流的流动极为强烈,台风使高温、高湿气流急剧上 升产生暴雨,称为台风雨。常造成特大洪水,对水利工程 威胁很大。
第二章工程水利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学习水力学知识,掌握液体的特征和主 物理性质,水在运动、静止时的基本规律。 2.学习工程水文学知识,了解水文循环的过 程,河川、流域的概念,熟悉降水与河川 径流的形成过程,掌握径流的特征值及洪 峰频率的概念。 3.学习工程地质基础知识,了解岩石及其工 程地质性质,理解地质构造、岩石的风化、 地下水、岩溶的基本规律,掌握水利水电 的基本地质问题。
•背斜
2.3.5断裂构造和地震
节理和断层
断裂后两边的岩层无明显的位移叫节理;产生位 移的叫断层
断层和破碎带
岩层发生位移的错动面称为断层面;破碎带是指 因断层错动而 破裂和搓碎的岩石碎块、碎屑部分。
断层使坝基容易沿断裂结构面产生滑动, 节理和破碎带对水工建筑物的基础稳定性 和渗漏影响很大。 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地壳瞬时震动的一种 地质现象,强烈的地震对地面建筑物造成 巨大的破坏
1.2我国水利工程概况
• 对河流的天然径流进行控制和调节,合理 利用和调配水资源,为防止洪水泛滥成灾, 扩大灌溉面积,充分利用水能发电而采用 的各种工程,成为水利工程。 • 水利事业的首要任务是消除水、旱灾害, 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二是利用河 水灌溉,增加粮食产量;第三是利用水利 发电、城镇供水、交通航运、旅游、生态 恢复和环境保护。
1.3.2现代水利发展问题
• 1.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问题还没有根 本解决,提防和城市防洪标准还比较 低。 • 2.我国农业生产仍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抗自然灾害能 力低。 • 3.水污染问题严重 • 4.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失衡。 • 5.水资源利用率低下
1.3.3现代水利工程发展理念
水利工程概论
任课老师:
教学层次:
曹妙聪
专升本
课程性质及要求
本课程重点讲述水利工程的基本特点、作 用、类型、构造和布置方式,并尽量反映 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新技 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新进展和最新 的水利工程建设成就 。 平时作业3次,综合测试2次,考试形式, 方式为开卷。 从考试内容的分布看,涵盖水利工程概论 的所有章节。当然有些章节的分数多一些, 有些章节的分数少一些,学习中应有所侧 重。
其他水利事业任务
• • • • • 1.2.3水力发电 1.2.4水土保持工程 1.2.5给排水工程 1.2.6水资源保护工程 1.2.7水生态及旅游
1.3现代水利进程
• 1.3.1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成就 (1)河道治理 例如:黄河、淮河、海河 (2)水库建设 例如:已建水库8.6万多座 (3)水利发电 (4)农田灌溉 灌溉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7 亿多亩 (5)河道疏通 提高航运能力 (6)调水工程 例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 引碧入连
1.1.2水资源的特性
• • • • • • (1)循环性 (2)有限性 (3)分布的不均匀性 (4)水的利、害双重性 (5) 利用的多样性 (6)不可替代性
1.1.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 • • 1.水资源相对缺乏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水资源的分布与耕地人口的布局严重失调 4.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
2.2.6径流的特征值
1.径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叫流量,单位为m2/s。 2.径流总量W。某一时段T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 量称为该时段的径流总量,单位为m3、万m3 。同 一时段T内径流总量W与时段平均流量Q之间的关 系:W=QT 径流深度R。计算时段的径流总量平均铺在流域面 积上所得的水层深度,称为该时段的径流深度。
(1)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大气运动到大陆上空后, 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汽凝结并以降水形式降落地面,其中 有的雨水渗入地下,有的则沿江河流入大海,还有一部分 雨水由于蒸发重返大气。 (2)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又在海洋上空成云至雨,以降 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上。 (3)陆地表面上蒸发的水汽,又在其上空冷凝成雨,降落 到地面。
1 N P
1 N 1 P
2.3工程地质基础
主要内容: 1.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 包括岩石的矿物组成、结
构构造以及主要的物理学性质。
2.地质构造与地质特征 注意与水工建筑物密切相
关的断层、节理、破碎带及软弱夹层的力学特性和分布规 律
3.水流的地质作用 了解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水利工程
的影响
4.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特性 5.岩体的稳定和渗漏问题
槽,并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水流。 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 (1)产流阶段 扣除土壤下渗、植物截留、洼地填蓄的水量,余者流入河 槽,成为地面径流。地面径流、表层流和浅层地下径流是 本次降水的总径流,称径流量或产流量。 (2)汇流阶段 降雨产生的径流,通过河网有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 最后全部从流域出口断面流出,叫河网汇流。 实际降雨、蒸发、下渗和汇流等各种现象总是交织在一起, 相互联系。
2.2.3降水
(3)降雨的特征值
降雨历时t:一次降雨所持续的总时间,叫降雨历 时,它也可以指某一固定时段,如1min、1h、 1d。 降雨量H:可以是一次降雨总历时的降雨量,也 可以是某一固定时段的降雨量。常用mm表示。 降雨强度i:单位时间的降雨量。
2.2.4河川径流
河川径流:指降水到达流域表面,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河
岩石的分类
深成岩 如花岗岩、辉长岩、正长岩等 岩浆岩 浅成岩 如辉绿玢岩、正长斑岩、闪长玢岩 喷出岩 流纹岩、玄武岩、辉绿岩、安山岩 碎屑岩 砂岩、砾岩、角砾岩、粉沙岩 岩石 沉积岩 黏土岩 泥岩、页岩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石灰岩、白云岩 接触变质岩 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 破碎岩、糜棱岩 区域变质岩
1.2.1防治洪水
• 1.2.1.1工程措施 (1)拦蓄洪水控制泄量 (2)疏通河道,提高行洪能力 1.2.1.2非工程措施 (1)蓄滞洪区分洪减流 (2)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洪峰流量和泥沙淤积。 (3)建立洪水预报、报警系统和洪水保险制度。
1.2.1灌溉工程
• 农田水利的任务 (1)通过修建水库、泵站和渠道等工 程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用水保障。 (2)利用各种节水灌溉方法,按作物 的需求规律输送和分配水量。
水文循环的形成和途径,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 变化错综复杂,我过主要受冷暖两种气团的影响。
2.2.2河流与流域的基本概念
• (1)河流
河流是接纳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天然泄水通道。江、河、 溪、沟等大小不等的水道统称河流。
• (2)河系
由干流和其支流组成的水流系统统称为河系,又称水系或 河网。水系常用干流的名称来命名,如长江水系、黄河水 系。
2.3.1岩石的形成及工程地质性质
• 地质作用:能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如火山爆发、岩 浆活动、地壳运动、风化作用、搬运沉积和固结 成岩。
•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是由具有一定 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化合物或自 然元素。根据岩石的成因分为岩浆岩、沉 积岩、变质岩三大类。主要研究岩石的物 理性质、力学性质和风化特征。
2.1水利学基础
• 2.1.1水力学的应用 (1)水的作用力问题
如:水工建筑物承受的静水压力或动水压力,以及建 筑物中的渗透水压力
(2)建筑物的过水能力 (3)水流流态问题 (4)水流能量损失问题
水流的流动性和黏滞性,以及水流流态的改变和水流能量 的转变都将使水流的能量减少。
2.1.2液体的特征与主要物理性质
2.2.5影响径流形式的因素
气候因素 :1.降水2.蒸发 下垫面因素:1.流域的位置和地形 2.河道特征
3.流域面积的大小和形状 4.土壤、岩石和地质构造 5.植被 6.湖泊与沼泽 人类活动因素: 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 2.城市 化影响3.大、中型水库的兴建。4.其他水利工程和 堤内违章建筑
2.3.2地质构造
基本概念: 1.岩层:被两个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
由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2.层面:岩石的上下界面 3.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一套岩层
(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
4.构造:地层在遭受个各种应力作用后所留下的
变形和破坏痕迹。其中,变形所留下的痕迹被称 为褶皱,破坏所留下的痕迹被称为断裂。
2.3.6岩石的风化
第一章
绪论
• 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含义和特点 2.熟悉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3.理解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4.认识我国水利建设的成就并树立现代化水 利建设的概念
1.1.1水资源含义
• 广义:自然界所有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等 各种形式存在的天然水
• 狭义:当前可被利用或可能被利用,且有 一定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某一地区能够 长期满足某种用途的并可循环再生的水
2.1.2液体的特征与主要物理性质
• 2.1.3.1静水压强。 水压力常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静水总压 力的大小,叫静水压强。用p表示。 静水压强的特性: (1)静水内部任一各点方向的压强大小相 等。 (2)静水压强的方向垂直并指向受压面。 p=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