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周测文综历史试题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周测文综历史试题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周测文综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

”这一局面()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并迅速执行。

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选举法律编纂委员会,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并规定每年公民大会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

雅典的这一转变()A.推动了社会治理科学化 B.强化了民主参与的意识C.确立了法律的绝对权威 D.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3.“哲学史的真正发展地是古希腊。

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这句话说明()A.近代西方哲学与德国关系密切 B.德国哲学思想理论缺乏原创性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德国人对传统文明的深刻眷念4.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

这表明罗马法()A.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C.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5.“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

……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

”([古罗马]西塞罗:《对弗里斯的控告》)这反映了()A.习惯法和成文法的冲突 B.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差异C.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 D.检察官和司法官的矛盾6.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

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

”这反映出()A.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 B.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C.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 D.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7.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的现实依据。

这表明启蒙思想家()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8.论及卢梭的思想,学者贝克指出:“无论你是属于左派(哪怕是左翼中的左翼),还是属于右派(哪怕是右翼中的右翼),你都能在卢梭这里找到你的信条。

”贝克认为卢梭的思想()A.可以为民主政治服务 B.导致了思想界的混乱C.违背了理性主义原则 D.引发了欧洲政治革命9.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10.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

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

”这主要说明李斯特()A.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C.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D.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11.“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材料中的“是役”指()A.甲午中日战争 B.抗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 D.第二次鸦片战争12.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事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

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 B.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C.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3.有学者认为,14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

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应该记入抗战的史册。

据此可以认定历史研究()①要恢复历史本来面目②要贯通整体看待历史③要尊重历史客观真实④历史结论不能被修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4.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15.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二、材料阅读16.(2019·湖北武昌区高三5月调研考试·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下表内容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论述:——据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7.(2019·湖北武昌区高三5月调研考试·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明代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少数民族众多。

明初平定西南各省后,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

土司的官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

这些土司官职,大多由各族的首领世袭。

土司必须定期向明朝朝贡,明朝也回报以丰厚的奖赏。

土司的士兵听从朝廷和都指挥司的调发。

杨氏在播州统治期间,豢养“涅手军”,土官“人皆世禄,自用其法”,任意压迫和剥削统治区内的各族人民。

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有的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土归流。

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作用。

(9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是佛教文化的繁荣,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说明对佛教的重视,但无法说明对其它文化的宽容,排除A项;“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只能说明佛教的繁荣,无法得出对儒家文化的描述,排除C项;“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无法反应其它文化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公元前5世纪时法律只要经公民大会颁布便迅速执行,但公元前4世纪初便成立了法律编纂委员会,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并规定公民大会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由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这说明雅典注重法律的审慎性,这便推动了社会治理科学化,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雅典加强了对法律的修订、审核与裁决,这些工作由法律编纂委员会与立法委员会等专业人士进行,因而不能强化民主参与意识,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雅典加强了对法律的修订、审核与裁决,加强了法律的审慎性,与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雅典成立专业的法律编纂委员会与立法委员会加强对法律的修订、审核与裁决,这与主权在民无关,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哲学史的真正发展地是古希腊”强调近代西方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密切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德国哲学理论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哲学史的真正发展地是古希腊……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表明近代德国哲学一定程度上源于古希腊文明,故C项正确;材料只能表明黑格尔对传统文明的观点,而不能代表德国人政体,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可以无偿征用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和就近材料,体现了私人利益要服从公共利益,故选B项;题干中提及“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体现了补偿性质,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土地或材料是谁的,排除C项;题干提及无偿征用土地的特殊情况——公路冲毁或坍塌,且征用一词也就实际说明土地所有权是私人的,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自然法是反映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人性、秩序等自然理性的集合,说明罗马法与“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公平正义有一定的背离,故选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法律是成文法还是习惯法,排除A项;同理,我们也无法判定是否属于公民发或者万民法,排除B项;“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不能体现监察官与司法官间的矛盾,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那么‘罗马人’……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说明罗马克服地域局限授予公民权有利于罗马的扩张,故选C项;材料“一个法律概念”说明是罗马法而不是共和政体,排除A项;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不是社会各阶级,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罗马扩张的原因不是表现,排除D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