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商帮”的提法,大体上晚至清末光绪年间才能在相关文献中睹见,在实际商业活动中,有关地域和行业的“帮”的说法,至迟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较为散见了,嘉、道时期,各地有关地域和行业“帮”的说法更较为常见了①。
然而商帮在明代已实际上形成,可以说是既有研究的相当一致的看法,商帮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新事物。
今人有关明清商业和商人的论著,动辄以商帮或某某商帮之名冠之,也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只是各支地域商帮具体兴起或形成于何时,以何为标志,其背景又是什么?却很少见有专论,偶有论及者,也是人言言殊,自说白话。
今专文探讨明代各支地域商帮的形成及其背景,期望能够推进和深化对明清商业商人商帮史的研究。
一、安徽各支商帮的形成安徽商帮在明代指徽州商帮和宁国商帮。
关于徽商成帮的时代,学界已有较多看法,或谓徽商形成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一大批手握钜资的徽州儒商构成商帮的中坚力量,二是商业竞争日趋剧烈,徽州商人为了战胜竞争对手,有结成商帮的必要。
徽商形成的标志主要表现为:徽人从商风习的形成;徽人结伙经商的现象已很普遍;“徽”、“商”或“徽”、“贾”二字已相联成词,成为表达一个特定概念的名词而被时人广泛运用;作为徽商骨干力量的徽州盐商已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地位。
徽州商帮应是成化、弘治之际形成的。
这时徽州商帮形成的标志都已显现出来了②;或谓徽商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名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形成于一系列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之中,形成于新安文化程度整合完成之后,勃兴于16世纪商业竞争激烈进行之际,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北京歙县会馆的建立,可以认为是徽商成帮的标志,也是徽商群体心理整合完成的标志,徽商价值观的确立,标志着徽商心理整合的完成、徽州商帮的形成③。
商人成帮未必一定要完成群体心理整合,群体心理整合的完成也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时间。
成立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北京歙县会馆,直到清末,始终主要作为科举试馆与官员居停团拜的场所,“专为公车及应试京兆而设,其贸易客商,自有行寓,不得于会馆居住以及停顿货物”④,商人在其中不占主体地位。
这样的会馆,是无法作为徽商成帮的标志的。
而《徽商研究》认为徽州商帮形成的标志在成化、弘治时期都已显现出来了的看法,衡之实际情形,大体上是可以成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关商帮名称出现的时代、前后演变等,容另文探讨。
②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③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5页。
④《重修歙县会馆录》,《续录后集·乾隆六年会馆公议规条》。
弘治《徽州府志》卷1《风俗》是这样描述府属各县的经商概况的:“旧志:六县山壤限隔,俗或不同。
歙附郭,其俗与休宁近,读书力田,间事商贾。
绩溪之俗有二,徽岭以南壤瘠而民贫,岭南壤沃而民饶。
黟则民朴而俭,不事商贾。
祁门则土隘,俗尚勤俭,男耕女织,以供衣食。
婺源乃文公桑梓之乡,素习诗礼,不尚浮华。
”弘治府志前的所谓“旧志”,很可能是指元延祐六年(1319)的《新安续志》。
其时歙县还只是“间事商贾”。
可嘉靖《徽州府志》卷2《风俗》则记载,歙县之西,“操其奇赢以相夸咤”,婺源“操什一之术不如东南”,又称:“徽之山,大抵居十之五,民鲜田畴,以货殖为恒产。
春月持余赀出,贸十二之利为一岁计,冬月怀归,有数岁一归者。
上贾之所入,当上家之产;中贾之所入,当中家之产;小贾之所入,当下家之产。
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倍厚。
然多雍容雅都,善容仪有口,而贾之名擅海内。
”这段文字,实际上出自休宁人吴子玉之手,吴作有《风俗志》,仅开首作“民故不能齐事田畴,要以货殖为恒产”,以下文字略同①。
嘉靖时歙县、休宁等地已是“以货殖为恒产”,以“贾之名擅海内”,习见“上贾”、“中贾”、“下贾”。
那么何时是转变期呢?万历《歙志·风土》描写该县风习转变道:“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异矣。
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资交捷,起落不常……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
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将歙县从商风习的形成匡定在正德、嘉靖年间。
县志的这种概括,并没有及时反映出歙县商人的经商实际,歙县等地经商成风可能更早些。
据《溪南江氏族谱》记载,弘治时歙县人江才生,其妻劝他经商时说:“吾乡贾者什九,君宁以家薄废贾?”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成化末,松江老人云:“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②。
在太仓,因徽商钱璞定居陆公堰,捐资修葺,遂更其市名为“新安”③。
在嘉兴,弘治时,因“徽人”成倍收取利息,崇德知县“捕之,皆散去,阖境称快”④。
都可说明其时徽商在江南人数之众。
在全国最为重要的产盐地两淮盐场,到成化十年(1474),考中进士举人的徽商子弟已有18人。
据黄氏族谱称,“吾宗黄氏世货鹾两淮”。
黄氏家族世代经营两淮盐业已成特色。
更据《竦塘黄氏宗谱》记载,弘治时歙县人黄豹,少年时其“邑中富商大贾饰冠剑,连车骑,交守相,扬扬然,诩诩然,卑下仆役其乡人”⑤。
歙县人汪相(1435—1518年),“家世以赀雄”,而其早年即商游齐鲁,“益振其先君之业”⑥。
如果徽人经商之风未兴,外出人数不多,上述情形均是不可思议的。
正是有鉴于成、弘时期当地经商成风,因此有人序万历《歙志》时称:“长老称说,成、弘以前,民间椎少文,甘恬退,重土著,勤穑事,敦愿让,崇节俭。
而今则家弦户诵,夤缘进取,流寓五方,轻本重末,舞文珥笔,乘坚策肥。
”将成、弘时期作为经商是否成风的转变时期。
万历《歙志》所说的正、嘉之际,已是全国风俗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徽州的休宁、歙县二县应该在经商风习的形成上时间更早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参见吴子玉《大彰山人集》卷31《志略部》。
上述看法,首先由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指出,见其《<复初集>所见明代徽商与徽州社会》,氏著《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②李绍文:《云间杂识》。
③弘治《太仓州志》卷7《义行》。
④焦袁熹:《此木轩杂著》卷8《货殖》。
⑤嘉靖《新安左田黄氏宗谱》卷3《处士黄公云泉行状》,转引自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第36页。
⑥严嵩:《钤山堂集》卷31《汪处士墓表》。
综合上述各种情形,笔者基本赞同《徽商研究》的看法,大体上可将成、弘之际视为徽商特别是歙商休宁商形成商帮的时期。
只是需要指出的是,由地方文献的记载来看,其时徽人从商风习的形成,仅限于歙县、休宁、祁门三县,还不能说“整个徽州从商风习已经形成”。
祁门经商风习虽与休、歙二县同,但势头没有休、歙猛,地域范围没有休、歙广。
黟县按县志的说法,到清前期才有人经商,嘉庆志才称“为商为贾,所在有之”,可以断言,黟县经商成风是清前期的事。
婺源商人以在长江沿线贩木而出名,但也是清前期的事,而且仅限于该县东北乡人。
绩溪直到嘉庆时,农业仍是主业,外出经商之风形成相当晚。
同时,也不宜将徽商形成的时间推论得太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在河南,徽王对过往商品用强抽分,在弘治四年(1491)工部侍郎徐恪的奏议中,仍称“徽州府客人”汪玺等受害上告,而未称后世习见的“徽商”①。
上述弘治时崇德知县逮捕违禁取利之人,文献称“徽人”而非“徽商”。
凡此似乎都说明,“徽商”作为商帮群体的名称,社会上还未约定俗成。
“徽商”这一名称还未完全稳定,正说明其时徽商还处于形成过程中。
徽商的主体歙县、休宁二县商人成帮后,除了歙县商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北京参与到同籍仕绅中共建了歙县会馆外,徽商还在其它地方建立了类似的同乡同业组织。
如据后人追述,徽籍商人明代时即在常熟“虞山北麓建设梅园公所,置地厝棺,以安旅骨”②。
浙江衢州府常山县城小东门朝京坊新安里的徽州文公祠,建于天启七年(1627),实为徽州会馆③。
同省严州府遂安县的新安会馆设在关帝庙,创建于天启年间④。
明代徽州茶、漆商人在宣武门外大街创建歙县会馆⑤。
这类纯粹由徽商创立的同乡同业会馆和公益性设施已可散见,可以视为徽商早已成帮的标志。
宁国商帮少见人提及,是指形成于宁国府下辖的宁国、太平、宣城、旌德、泾县和南陵六县的商人集团。
因宁国历史上地系宣州,宁国商通常又称为宣州商人,在清代有时又与徽州商人结成集团活动,称为徽宁商人。
按照宁国地方文献的说法,明代成化、弘治以前,宁国人还多以农为重,很少有出外经商者。
当时,整个地区社会风气是“力耕织,薄商贾,敦俭朴”,宁国人是“鲜有百里之游,拥沃饶以为利,侈露积以为富,挟膏腴以傲刀锥”⑥。
正德以后,宁国人也纷纷走出家门,贸迁有无,开展商业活动。
当地地方文献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宁国人经商成风的形成过程。
泾县县志称,弘治时还是“鲜事商贾,尤贱工作”,到嘉靖时则“商贾亦远出他境”,到后来更“操奇赢,走四方者多矣”⑦。
旌德县志也称,“弘治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者。
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势使然也”⑧。
所以嘉靖、万历时人张瀚说,“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所都。
而握其奇赢,休、歙尤伙,故贾人几遍天下”⑨。
而同时人章潢在其《图书编》中,更称宣、歙之间“其民尽仰机利,行贾四方,唱棹转毂,以游万货之所都而握其奇赢,故其地内啬而外侈”⑩。
泾县的丝商,万历年间已在湖州双林镇建了“式好堂”,即是泾县旧会馆⑾;崇祯十一年(1638)在芜湖建了“卉木庵馆”,也即泾县会馆,并捐田52亩⑿。
由这些描述和商人公益性的修建可知,受徽州而影响,到嘉、万历时期,宁国人结伙外出经商已经蔚成风气,一个地域性商帮初步形成了。
二、山西商帮的形成关于山西商帮形成的时代,张正明等认为,晋帮商人在明代前期开中法和商屯实行的过程中崛起于国内商界,而“晋帮正式形成在明代中期”⒀。
而陈学文则认为,足以与徽商相抗衡的是晋(山西)商,“它崛起于明末清初,大有后来居上之势”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劾徽王违法抽分疏》,《少司空主一徐公奏议》,《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第2册。
②《昭文县为梅园公所卜建存仁堂给示勒石碑》,《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
③郑瀛:《文公祠记》,嘉庆《常山县志》卷11《艺文志》。
④乾隆《遂安县志》卷2《营建·坛庙》。
⑤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前言第3页。
⑥嘉庆《宁国府志》卷9《风俗》。
⑦乾隆《泾县志》卷4《风俗》。
⑧嘉庆《宁国府志》卷9《风俗》引。
⑨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