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明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昆明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昆明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条件及优势(一)昆明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1.历史文化昆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公元前339年战国时代,就有庄蹻入滇为滇王的历史记载。

公元 765年与唐朝同时代的云南的南诏王朝建立了拓东城,即如今的昆明城。

南方丝绸之路接通了与缅甸、印度等周边国家的联系。

公元1279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省,昆明正式成为省会城市。

1905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从此迈开了近代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昆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其中以“火把节”、“滇剧”、“花灯”、“昆明斑铜”及“滇菜”等最具民族特色。

昆明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2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项,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2项。

此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石林风景名胜区、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九乡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昆明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阳宗海旅游度假区)。

作为少数民族大省的省会,多元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在昆明得到了集中体现,拥有大量民族特色的东西,如习俗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伦理文化及审美文化等,昆明甚至可以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

此外,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昆明正逐步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的前沿阵地,是东盟各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昆明的人居、人文环境是同等发展规模的城市无可比拟的。

2.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2度10分至103度41分,北纬24度24分至26度33分。

昆明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低纬度、高海拔互补,气候类型多样,常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天高云淡、四季如春,鲜花常年绽放,草木四季常青,素以“春城”、“花城”闻名于世。

由于昆明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属于气候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又被誉为“高原氧吧”。

昆明市复杂多样的高原地貌,垂直多变的立体气候,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植物。

森林生长良好,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温带针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滇青冈、旱冬瓜等,森林覆盖率达到51.2%。

在原有的400多个传统花卉品种基础上,近年来,大量花卉新品种在昆明培育成功,使昆明市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南花都”。

昆明主城区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休闲、旅游、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

昆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目前已开发重点风景名胜古迹100多处、旅游景区30多个、国家级旅游线路10余条。

昆明共有各类旅游景区(点)50余家,A级以上景区9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 1家(石林风景区),4A级景区6家(九乡风景区、昆明世博园、云南民族村、大观楼公园、西山森林公园、金殿风景区),2A级景区2家(岩泉寺、青龙峡)。

市区内湖、山、石、洞、泉、瀑布、花卉、古树、园林名胜、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独具特色,极富魅力。

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游览、观光、度假、购物、娱乐、居住为一体的人居自然环境黄金圈。

3.社会发展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全市设5区、8县和1市。

昆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达,交通便利,昆明地处南北文化、东西文明的交融之地,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同的文化彼此兼容,相互激励,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体系,也打造了昆明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自古以来就是与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政治、经贸往来的枢纽,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经贸组织的全面启动,昆明开放型、多功能的中心城市功能日益显著。

党的十六大以来,昆明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二、三产业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城镇化率大幅提高;环保投入逐年递增,由于环保投入的增加,昆明工业废水排放量和烟尘、粉尘排放量明显减少,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等指标大幅提高。

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改扩建15个乡镇(街道办)文化站、150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

打造老街庙会、大型旅游歌舞晚会《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文化品牌。

解决农村2.8万户10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实现300个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

全力保障第七届全国残运会顺利举办,成功举办市第三届运动会。

启动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

在全国第六届城运会上取得4金4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

就业和社会保障扎实推进。

开发有效就业岗位12.8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7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100%实现至少1人就业。

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1.4万人、69万人、86.7万人、39万人、37.4万人。

在五华、呈贡、富民开展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8986人参加保险。

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到20.6万人。

新建廉租房1768套,制定出台《昆明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办法》,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84万平方米。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0.4万农村特困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环境文明有序。

深入开展“平安昆明”创建活动,建设城市电子报警监控系统,构建社会治安打防控长效机制,荣获“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城市”称号。

加强禁毒工作,完善艾滋病监测体系。

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

加大消防管理、生产安全监管、防灾减灾等安全工作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积极开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助困。

妇女、儿童、老年人及残疾人事业取得新发展。

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

档案、地方志、参事等工作有了新进步。

国防教育、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加强,第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总之,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昆明人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

4.经济发展近年来,昆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3.6亿元,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33.1亿元,增长2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8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9.4亿元,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3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6.1%和7.1%;城镇登记失业率2.58%;人口自然增长率6.02‰。

新增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12个。

完成“五小”水利工程1.3万多件,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

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1.9万人,转移9.1 万人。

解决农村23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公路路面硬化151.3公里,路基改造534公里。

建设沼气池1万多口,节柴改灶2万多眼。

实施45 个村庄村容村貌整治。

全面启动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92万亩集体林地落实权属。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温饱水平。

完善移民工作体制机制,确保5万多名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全部兑现。

国家重大能源项目落户昆明。

工业集聚发展步伐加快,高新区云南电力装备产业基地启动建设,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得批准。

经济开发区光电子产业基地、昆明信息产业基地等快速推进,云南深圳工业园完成总体规划开始对外招商。

新增10个省级技术中心,14个市级技术中心。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508.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68.9亿元,增长8%。

昆明被评为全国“十大休闲城市”之一,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获得成功,列入首批国家5A级景区。

旅游度假区大渔片区开发建设工作快速推进。

昆明市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是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商贸、科技、信息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之一,也是我国高新技术研发、孵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也为市民享有优质人居环境奠定经济基础。

5.城市建设近年来,昆明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

规划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

坚持“规划立市”,完成《昆明市城镇体系规划》、《昆明市住宅建设专项规划》、《昆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昆明城市燃气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编制,积极推进《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审查公示主城区55个片区详细规划。

加强规划执法和规划审批后的管理,设立举报电话,加大违章建筑举报查处力度。

城市交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朱家村立交、昆洛路、官南立交、高海公路、广福路、昆永复线、国道东连接线、昆大线黑林铺至眠山段先后竣工通车,西二环高架、环湖东路城区段、西坝路、海埂路、福海立交桥改造、小西门龟背式立交等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完成第一批4个片区25条支次路交通微循环改造,第二批6个片区30条支次路交通微循环改造大部分路段完工,完成学府路与一二一大街配对单行改造。

建成广福路公交专用道和眠山立体公交停车场。

推行公交IC卡换乘减付收费方式,实行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

公交营运线路增加到185条,车辆达到2820台,出行分担率提高到26%。

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拆违拆临65万平方米,建绿透绿46万平方米。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3.8%,绿化覆盖率3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45平方米。

新建金棱河、席子营等公园,完成广福路、昆沙路、昆石公路入城段等道路绿化,建成荷叶山、呼马山等9片生态公园。

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

建成五华生活垃圾发电厂,建设垃圾中转站17座,20座公厕实行免费开放。

完成119条无灯路段路灯建设。

综合整治178个“城中村”。

建成15个标准化农贸市场。

拆除不规范户外广告1754块、面积11万多平方米。

新区开发建设进展顺利。

市级行政中心主体工程完工。

先期进入的5所高校建设全面推进,云南师范大学率先招生入住。

一期路网大部分路段路基工程完工。

卡特彼勒、财富中心、云白药等产业项目加快推进。

昆明新机场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外围部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6.环境保护昆明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资源节约成效明显。

滇池污染治理取得新进展。

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加快,草海西岸截污管B段、庄房村泵站、官宝路污水干管A段建设启动,开工第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第七污水处理厂建设。

分散式再生水设施达到120座,日处理能力3.5万立方米。

完成五甲塘片区生态湿地一期建设300亩,在滇池西岸生态带种植苗木2171亩,滇池流域完成营造林12400亩,整治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

关停砖瓦厂、采石场113 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