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期中质量分析及工作举措
11月12日—13日,高三举行了第三次月考(期中)考试,现总结如下:一、数据分析:
第2次和期中考试历史成绩比较:
结论:数据分析得出,学科排名为最后、平均分下降了接近4分、过一本人数减少了4人、目标生实际入围减少了5名。
两次试卷难易度不一样,上次是单科考试,本次第文综考试,平均分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一本人数和目标实际入围人数是硬指标,一本人数略有下降,而目标生下降的幅度比较大,说明吻合率下降了。
从学科组来看,由中等下降为最后,值得警惕。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在考试时间的分配上不均衡。
本次考试是政史地文科综合的第一次大型考试,无法保证历史学科50分钟应该有的时间。
一些同学的12分的论述题是白板,或者为了抢时间字迹潦草,无法保证历史学科的时间和答题质量。
2、选择题过于偏难。
可以说是“偏难怪”,个别题目无法实现主干知识的考查,也无法体现价值观的引领,有些选项几乎无法排除不是正确答案。
好几个历史成绩优秀的同学错了7—8个,这太不正常了。
高考选择题也没这么难,完全脱离了高考难易的尺度,选择题没有达到考查的目的和效果。
3、吻合率差。
一些A班目标生的历史成绩还不如B班的。
少数目标生参与了培补,但是培补效果没有很好的体现,依然没有达到一本线,我们很困惑。
4、复习进度和考试范围不完全一致。
这不是主要的,从考查范围和内容来看,我们的复习进度对这次考试的影响不是很大。
5、历史背记的不牢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论述题的得分偏低。
三、历史复习工作举措:
1、提高复习课的质量。
复习课的内容布局上要主干知识+历史拓展+材料分析归纳;复习课的时间分配上要老师讲与学生读、练相结合。
2、认真组织好历史训练。
特别是重视选择题和12分论述题的训练。
选择题的训
练要加强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通过训练加快速度,提高正确率。
可以借鉴衡水中学和襄樊四中的历史选择题,他们的选择题凸出知识主干,立意和命题角度新颖,而且难易适度。
12分的论述题需要注重格式的训练,观点、论证、结论三部曲,做到观点不跑题,论证做到史论结合、内容充实,结论要与观点呼应、起到点睛的作用。
论述题同时要兼顾近几年的高考题型,防止学生思维定式,墨守成规,不懂得变化。
3、认真组织大型考试以及周末文综试卷的讲评。
在讲评中渗透历史学习方法技巧、审题答题的规范、答题语言要点的组织归纳等等。
4、尝试历史复习的背记卡。
一课压缩为一页纸。
历史复习背记卡,有助于学生整理读书笔记,有助于知识的系统性,也有利于早晚自习读书有重点、有依据。
5、强化早晚读书,合理分配时间。
早自习之前,晚上6:20—7:00,晚自习后的9:50以后,学科需要均衡分配时间,历史的背记在这三个机动时间里必须各安排一次读书的时间。
这需要班主任的督促,需要老师的强调,需要课代表和同学们的配合。
6、紧盯目标生。
目标生是高考的生命线,也是是评价机制的重点。
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下,目标生的评价比重是占50%,目标生过一本的多了,各种排名才能靠前。
少数历史困难户,屡屡参加培补,效果不突出的,还是要不放弃不抛弃,还需我们老师动脑筋想办法,鼓励他们学习,从课本的主干基础知识入手,指导画思维导图,指导他们进行笔记的整理,相信培补工作有一分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7、加强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相互交流,一些好的做法可以推广。
高三历史组
2019年11月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