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一.试验目的观察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期内接触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动物:选用成年健康家兔(2kg)、白色豚鼠(300g)、白色小型猪(7kg)或大鼠(200g)。
家兔
或小型猪每组4只,豚鼠或大鼠每组10只。
受试动物应皮肤光滑、无损伤、无皮肤病。
2.受试物:膏剂、液体或粉末。
前两者可直接试验,后者需用适宜赋形剂(如羊毛脂、凡士
林等)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良好接触。
三试验方法
1 受试动物皮肤制备:
①完整皮肤制备:动物在给药前24h,将背部脊柱两侧去毛,可采用剪、剃或适宜的脱毛剂,如8%Na2S等。
去毛范围约相当于体表面积的10%左右,即家兔约150cm2左右,豚鼠、大鼠约40cm2左右,小型猪约300cm2。
去毛后24小时检查去毛皮肤是否因去毛而受伤,受伤的皮肤不宜做完好皮肤的毒性试验。
②破损皮肤准备:按上述方法将受试动物去毛,消毒皮肤后,用消毒手术刀做井字形划破表皮,或用砂布纸摩擦打毛皮肤等,以皮肤出现轻度渗血为度。
2 剂量选择和分组:分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应设赋形剂组或空白组。
试验组分为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各2~3个剂量组。
每组动物数为家兔或小型猪4只,大鼠或豚鼠10只,雌雄各半。
低剂量组以临床用制剂(含辅料)用量不低于1g或1ml,高剂量组为低剂量组的2~4倍,或各剂量组间间距根据受试物毒性大小和预试结果而定,一般以0.65~0.85为宜。
根据中药具体特点,可以提高浓度或增加24小时内用药次数。
若用受试物剂量超过有效浓度20倍以上,仍未出现异常反应或死亡,则只设一个高剂量组
3 给药方法及观察时间:试验时,将受试物均匀的涂敷于动物背部脱毛区,破损皮肤则在脱毛区划破皮肤后再涂敷受试物,并用无刺激性砂布、胶布或网孔尼龙绷带加以固定。
给受试物24小时后,可用温水或适当溶剂去除残留的受试物或赋形剂,每日观察,连续观察7天。
给受试物时应注意,若受试物是固体粉末或中药散剂,则需加适量水或赋形剂(如羊毛脂、凡士林、橄榄油等)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的良好接触。
如受试物时液体,除用纱布固定外,还应在其覆以聚乙烯薄膜,然后再包扎固定,以防止液体挥发。
给药后,要防止动物舔食受试物。
4. 观察内容:观察动物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包括动物体重、皮肤、毛发、眼睛和粘膜的变化,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的变化。
若有动物死亡则需进行尸检和肉眼观察。
当有肉眼可见病变时,则需进行病理学检查。
四结果判断及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进行判断。
试验报告应详细论述实验方法,列表说明分组、剂量、动物数、每日用药次数、中毒表现及死亡动物数,有死亡动物时,应报告病例解剖学及病理组织学检验报告,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评价。
皮肤长期毒性试验
一. 试验目的:观察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长期接触受试物,经皮肤渗透对机体产生的异常反应和反应的可逆程度。
外用药治疗局部疾患的,方中不含毒性药材和毒性成分的,可不做长期毒性试验。
但需做局部刺激试验、过敏试验,必要时还需做吸收试验。
二.实验材料
1.动物:选用成年健康家兔、豚鼠或大鼠,雌雄各半。
家兔体重2kg、豚鼠300g、大鼠200g
左右为宜。
家兔每组6只,豚鼠、大鼠每组10只
2.受试物:受试物是膏剂或液体者可直接试验,若受试物是固体粉末(如中药散剂等),则
需要适量水或适量赋形剂(羊毛脂、凡士林、橄榄油等)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的良好接触。
三.试验方法
1.受试动物皮肤准备:包括完整皮肤准备和破损皮肤准备,可参见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2.剂量选择和分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对照组应设赋形剂组或空白组。
试验组分
为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各2~3个剂量组。
各剂量在要求同大鼠口服长期毒性试验,即皮肤给药的高级连贵族应是使动物产生严重毒性反应或有少数动物死亡的伎俩,低剂量组应相当或略高于药效学的有效伎俩。
若受试物剂量超过有效弄苏20倍以上,仍未见动物有不良反应及死亡时,则须设一个高剂量组。
每组动物数为家兔4只,大鼠或豚鼠10只,雌雄各半。
3.给药方法及时间:将受试物均匀涂敷于动物背部脱毛区,参见皮肤剂型毒性试验方法固
定,每日一次,每次至少接触6小时,按临床用药疗程的2~4倍时间连续给药。
若出现毒性反应,部分动物应于停药后继续观察1~2周,以便确定受试物可逆反应程度。
4.检测项目:①每日观察皮肤状况、动物体重、全身症状;②皮肤病理学检查:在最后一
次给药后24h,或恢复性观察结束时,每只动物取受试物涂抹的局部皮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③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测:方法及检查项目均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要求。
5.皮肤吸收试验:一类新药,以及凡处方中有有毒药材,而其毒性成分已知者,如生马钱
子(士的宁)、生乌头、生附子(乌头碱),应做皮肤吸收试验。
6.结果判断:实验结果应写明安全剂量、中毒剂量、中毒表现、中毒靶器官及中毒的可逆
程度等。
一. 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皮肤接触受试物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情况
二.试验材料
1.动物:首先成年健康家兔,其次为白色豚鼠。
家兔体重2kg,豚鼠体重300g左右,雌雄
数相近。
2.受试物:膏剂、液体或粉末。
粉末需用适宜赋形剂(如羊毛脂、凡士林等)混匀,以保证
受试物与皮肤良好接触。
三.试验方法
1.受试动物皮肤准备:包括完整皮肤准备和破损皮肤准备,可参见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注
意左右两侧皮肤的破损程度应基本一致。
2.分组及给药方法:试验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分完整皮肤组及破损皮肤组,每组家
兔3~4只或豚鼠5~6只,左侧去毛区涂受试物1g或1ml,右侧涂赋形剂作为对照,用纱布、胶布或网孔尼龙绷带加以固定。
每只动物分笼饲养,给受试物24h后,用温水或无刺激性洗涤剂去除残留受试物,进行观察。
3.观察时间及项目:去除受试物后1,24,48.72h肉眼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记录涂抹部
位有无红斑和水肿情况,以及上述变化的恢复情况和时间。
四. 结果判断与评价
每只动物试验结果按照表1进行刺激反应评分,计算出平均分值按表2进行刺激强度评价。
表1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
表2 皮肤刺激强度评价
五.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一般每日涂抹一次,连续一周,其余均与一次给药受试物的
方法和要求一致。
一.试验目的:通过动物皮肤重复接触受试物后,观察机体免疫系统反应在皮肤上的表现。
二.试验材料
1.动物:选择白色豚鼠雌雄各半,体重在250~300g。
2.受试物:若受试物时膏剂或液体制剂一般不稀释,可直接试验。
若受试物为固体粉末,
则需用适量水或适宜的赋形剂(如羊毛脂、凡士林、橄榄油等)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的良好接触。
3.阳性致敏物:2,4-二硝基苯氯用丙酮配制成1%的致敏浓度和0.1%的激发浓度。
三. 试验方法
1.受试动物皮肤准备:于给受试物前24小时将豚鼠背部两侧毛脱掉,去毛区范围每侧约3
×3cm2.去毛后24h检查去毛皮肤是否因去毛而受伤,受伤的皮肤不宜作本试验。
2.试验分组:将豚鼠按体重性别随即分为三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第一组给受试物,
第二组给空白对照(给赋形剂),第三组阳性对照组(给阳性致敏物)。
3.致敏接触:取受试物0.1~0.2ml(或g)涂在动物左侧脱毛区,用适宜方法固定(参见皮
肤急性试验固定方法),持续6小时。
第7天和第14天,以相同方法重复一次,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方法同上。
4.激发接触:于末次给受试物致敏后14天,将受试物0.1~0.2ml(或g)涂在动物左侧脱
毛区,用适宜方法固定(参见皮肤急性试验固定方法),持续6小时后去掉受试物,即刻观察,然后于24、48、72小时小时再次观察皮肤过敏反应情况,按表3评分(空白对照与阳性对照方法均同受试物组)
表3 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
反应平均值=(红斑形成总分+水肿平均总分)/合计动物数
四. 结果判断与评价
1.每个动物实验结果按皮肤反应评分标准评分后,根据试验组与对照组豚鼠皮肤反应的差
别,按表4判断受试物对皮肤过敏反应性质
2.致敏强度判断:先计算致敏率,然后按表4致敏率分类判断其致敏率及反应强度。
表4致敏率分类
致敏率=出现皮肤红斑或水肿(不论程度轻重)的动物例数×100%/受试动物总数
5.试验报告
应详细写明动物品种、规格、受试药物、阳性、阴性对照物、试验方法,分组、致敏率和激发过程。
实验结果列表表示,应包括各组动物在不同时间内,致敏试验反应情况及其致敏率。
可参见表5格式列出。
表5 (受试物)过敏反应试验结果
分组动物(只) 致敏反应计分致敏强度
0h 24h 48h 72h 致敏数(只) 致敏率(%) 强度
阳性
阴性
受试物
表6 ×××(受试物)过敏反应记分
分组动物
(只) 观察项目致敏动物数
0h 24h 48h 72h
阴性对照组红斑形成阳性对照组红斑形成受试物组红斑形成阴性对照组水肿形成阳性对照组水肿形成受试物组水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