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湖林中心小学陈阳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而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引导操作,探索新知,启迪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是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正因为手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借助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感生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操作。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通过积极思维来获得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

操作适时、程序合理才能收到好处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重点。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采取激疑的方法:让学生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并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请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角的度数。

这样激疑,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愿望。

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过程,使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为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入理解,让学生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问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又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

二、指导操作,化新为旧,学会思维
启发学生肯于动脑筋想问题,这仅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有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有时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有时思不择路,急于求成。

因此要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就要促其善思、会思,教师就要引思。

教学中,抓住知识生长点、连接点,引导学生从无知出发,从旧知出发,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或是能够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知识间的联系,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两份大小相同的梯形。

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自己独立的拼装,独立的思维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整个操作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请学生把梯形拼成或剪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第二层次,请学生观察、比较原梯形的各元素与拼剪后得到平面图形各元素间的关系及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利用已掌握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通过有序的操作、观察、分析、表达等活动,不仅归纳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把平面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借助操作,揭示规律,活跃思维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为了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条件下,适当利用操作和直观,来揭示知识的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设计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们用三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条,分别用阴影表示出它的3/4、6/8、9/12然后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大家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直观地发现,虽然三张长方形纸条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各不相同,但剪下来的部分是相等的。

接着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三个圆,分别取圆的1/2、4/8、6/12,再将所取得的部分涂上颜色,同学们有会发现什么?在两次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发现尽管三个分数不同,但它们图色部分大小相等。

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教学把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寓于剪、折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对变化规律理解得更加形象、深刻,
对重要概念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这种操作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手脑并用,学生学习气氛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参与思考,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提供了锻炼机会。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运用操作,对比分析,拓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但是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启发点拨。

这种启发点拨,或是引导学生对操作的回顾,或是以中介性的提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比较的练习课上,我先请学生用1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比较它们的周长与面积。

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一个学生说:“我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相等时,长方形周长比正方形长。

”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时长、宽的差大的长方形周长长。

”对于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及时给予表扬。

实践证明,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比一比等,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与发展智能最佳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充分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总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指导操作,让学生找到并揭示规律,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
提高其思维的质量,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题
H 1 C 12 O 16 Cl 35.5 Ca 40
第Ⅰ卷(选择题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第Ⅱ卷的表格中。


1.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
2释放O
2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
2释放CO
2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
2
,以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2.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产生使人中毒的气体,该气体是() A、水蒸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3.如果要除去CO
2
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点燃
B、倾倒到另一个容器里
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4.右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共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5.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都是气体,都难溶于水
B、都能与氧化铜反应
C、都可由碳与氧气反应得到
D、都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6.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A.制取CO
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
2
──收集CO
2
的集气瓶没盖严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可能没有检查氢气的纯度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由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红磷过量
7.欲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甲烷4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需要用到下列实验用品中的( )
A.装有蒸馏水的烧杯 B.装有无色酚酞的烧杯
C.冷而干燥的烧杯 D.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8.除去氧化铜中的碳粉的最好方法是()
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 B.在空气中加热混合物
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D.在二氧化碳流中加热混合物
9.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对煤气的下列叙述中,与CO性质无关的是()
A. 煤气有毒
B. 煤气可燃
C. 煤气有刺激性气味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