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香诵读经典征文【篇一:《红楼梦》随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秋日将近柳若扶风的林黛玉在桃花树下低吟浅唱。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这是在宝玉锦绣娶妻之夜,林黛玉暗自消香玉损,走得悄然无声。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神奇玄幻,微小的细节,就预示着家族兴衰,人情冷暖,世间命运。
《红楼梦》就是那样神奇玄妙,微小的细节,温文尔雅地如同一位智者般记录着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大观园中的荣辱兴衰,默默地传承,却在回眸嫣然一笑中,激起千层浪花,大量续作与伪作仿佛只为衬托出高贵的她。
我无法理解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与悲愤,让曹雪芹在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苦中,依然执笔作刀刃,奋勇越荆棘,为这样一本如倾国少女般谜一样的《红楼梦》,描下眉眼,塑下身形,写下字字暗藏玄机的前八十回。
或许也是一个美丽的巧合,高鹗为他披上褴褛的华服,写下字字珠玑的后四十回。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爱恨纠缠就此悄然展开。
多情的人用甘露浇灌出了多情的草。
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多美的开始,只可惜没有一个结成眷属的结局,眼看着的神仙眷侣,一个终逃不过泪尽魂归,一个终免不了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只是一个宝钗结局并没有道明,腹中的遗腹子能带给她希望吗?独伴孤灯夜不眠,只听空院风呜咽,或许是她最好的结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孤独终老,冷暖自知。
我想我是十分恨薛宝钗的吧,如果不是她宝玉与黛玉之间或许会少些互相猜疑,长相厮守,未必不可。
她的表面敦厚内心却心机深重。
夸张些就如一潭浓墨般的死水,激不起一丝涟漪。
每次看她的惺惺作态。
都有种想杀进书中撕毁她伪善面容的冲动。
最后在读到宝玉出家,黛玉病逝的悲伤中,见到她独守空房,守寡一生,莫名有大快人心之感。
只是后来仔细想想,即使没有这个眼中钉,以宝玉、黛玉优柔寡断,互掩真情,他们的感情之路也是漫长而悠远。
宝玉身边一群以利益为重的家长们也未必不会从哪里寻出个宝姐姐,俗话说的好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只是书中十二金钗的悲苦,身不由己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一切美好的事物似乎都要被那个灰暗的时代蚕食殆尽,包括她们的青春生命。
大观园中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徘徊,黛玉亡故前那一声恨意绵绵,却又饱含深情的宝玉依旧轻浮在心中。
红楼一梦,牵动了多少读者细腻敏感的心,催动了多少泪腺。
千百年来,《红楼梦》执着地在追问:人为何要有生老病死,离合悲欢?月为何要有阴晴圆缺,东升西落?花草为何要有荣有枯,盛开凋谢?人生有限,天地无情,有苦谁知?只是这样一个纷乱的忙碌时代,自顾不暇的我们,谁能解答?但旭日总有东升的那一天,时间忽忽的脚步从未停止。
【篇二:争英雄遍地,观三国雄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
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
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
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
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
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
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
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
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
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
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
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
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
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
若问真英雄,必从三国寻。
【篇三:一代枭雄,我眼中的曹操作文】如果有人给你介绍一个历史人物,说他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以非凡的机智勇敢从乱世中突出重围,你一定会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然而,千百年来,这个英雄却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
人们习惯了带有色眼镜看他并给他贴上各种名不其实的标签。
谁这么倒霉,这个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曹操。
大多数人与曹操的相识,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三国演义》对曹操奸诈可谓描写的淋漓尽致。
曹操这个名字,似乎已经成了恶人的代名词。
心机多的人是曹操,疑心多的人是曹操,忘恩负义的人是曹操,狡猾奸诈的人更是曹操了。
然而,曹操在历史中真的长了这样一副这样的嘴脸了吗?是机警还是狡猾?人们都说曹操有才,但在历史上,他的口碑却不尽人意,这主要还是在德行和人品。
作文说曹操狡诈的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数不胜数。
他似乎打小就一肚子坏水。
话说曹操小时候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熊孩子。
他叔叔喜欢教训他,他时常跟曹操的父亲曹嵩大小报告。
曹操对这个叔叔是又恨有无奈,于是,他想出了个歪点子。
又一次,曹操与叔叔撞了个正着,曹操变假装中风,叔叔于是急忙告诉曹嵩,数曹操中风了,结果当曹嵩敢去看望时,却发现曹操并没有中风。
于是,曹操便污蔑叔叔,说他是因为巴不得自己中风才诅咒他。
这一计不仅摧垮了叔叔在父亲面前的信誉,也是叔叔过去告的状不攻自破,同时还为自己今后肆意的行为扫除了障碍。
小小年纪如此深的心机,日后怎样能不成长成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呢?可事实上,在《三国志》中,陈寿评价曹操:少机警,有权数,却并未谈及相关戏弄叔叔的故事。
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从机警摇身一变,成了诡计多端的奸诈小人。
《三国演义》里还写了一个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
曹操怕有人暗中谋害自己,就恐吓旁边的人说自己在睡梦中也能杀人。
所以,如果自己睡着了,一切闲杂人等均不能靠近。
有一天。
曹操的被子掉到了地上。
好心的侍卫怕他着凉就把被子剑气帮他盖上。
谁知曹操拔剑把侍卫杀了。
醒来后还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人们都认为曹操真的能在梦中杀人。
只有杨修知道这一切都是曹操为了保护自己而耍的心机。
然而,这么精彩的故事在历史中也并未记载。
看来,为了给曹操的狡诈加码,《三国演义》着实花费了不少心思。
然而,在我的心目中曹操的机智永远多于狡诈。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机智,又怎能在沙场中征得一片天下。
【篇四:花飞花谢你依在《红楼梦》之我见】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杯金悼玉的《红楼梦》手机中又缓缓流泻出这凄凉,婉转的哀调,心中的愁丝渐浮心头,痴恋又娇弱的女子,你在那方极乐,是否无泪,无怨,无悲,无哀?慢慢合上书本,你的一颦一笑仿若在眼前,我的故友,你还在痴痴等我吗?尤记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年少无知的我读着读着便放下了书,不敢进它半分。
追求美好的童话故事的我忍受不了黛玉,你最后吐血而亡,只伴着星星泛黄的烛光,恨着宝玉,在那潇湘苑中慢慢阖上了双眼,冷漠又凄清。
你如同那炉火中的绢子和诗稿般渐渐消亡,你生如绛珠草般纯洁,感恩,死也要带走一切,空留着牵挂吗?渐渐的长大了,我又拿起《红楼梦》。
我看着你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深门似海,如雨中的苇叶,随风而飘,但你并未屈服,你用你的毒舌彰显了你的个性,你用你的清高审视万物,习惯了藏掖着做事的女眷只将你置于低位,不与你讨喜。
你的嗔怒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在里面,你的小性子般的作又有多少世人无法看穿的坚持在里面。
当我看着你的身体一点一点虚弱,一点一点病入膏肓,曾经那个敢爱敢恨,灵巧的可人儿如今孱弱的躺在床上,我的心在滴血。
世人总说:有些事你猜得中开头,却永远猜不中结尾,我猜中了你的亮丽出场,却不愿去猜那暗淡的结尾。
可是时间总在推移,该来的终将来到,这便是宿命。
看着你奄奄一息,只有一丝微气不断,我哭了,撕心裂肺的哭了。
我不甘,为何那边灯火通明,情人眷属,而这边却只有你郁郁而终也许你也解脱了,还尽了那宝玉的灌溉之恩,也尽了那红尘中的情乱琐事,不再牵挂了。
世人总说:林黛玉,清高自傲,小肚鸡肠,空有一腹学问。
而我却反感于世人的这一错解。
黛玉的清高也许在那大观园中是不应之为,但是换角度想,生于那腐败勾心斗角的大宅门中,她未沾染任何世俗之气,仍能独树一帜,比起那超乎完美的宝钗,你有没有感受到他的真实。
黛玉的小肚鸡肠也总只是对宝玉所为,她心中渴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试问宝玉的众爱又给了她几分?世俗的结局早就造就了她的一生。
她注定看不开,她注定不会洒脱,她注定要有小家子气,她注定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花,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你是否已等到我?【篇五:《红楼梦》读后感】假是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一开始,似乎便告诉我们,这是个真真假假的世界,而本性叛逆与这世界格格不入的宝玉,凄美而遗世独立的黛玉,愤世嫉俗的宝钗,蛮横毒辣的凤姐就生活在这幻虚世界里。
《红楼梦》一部寄予了曹雪芹对封建世界的腐朽落败的痛斥,而又写出了贾府必定落败的原因,指出了封建贵族大家的无耻,虚伪,贪婪,狡诈以及腐败,而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纠缠不清的关系,一个木石之盟,一个金玉良缘,也因贾母等人的干涉,气死了林黛玉,逼疯了贾宝玉,最后唯留下宝钗无奈独活。
而在感叹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的时候,或许也该想想,宝玉本是含着玉出生的奇人,这也暗示了他不同于其他人的叛逆,与封建的制度相对的性格,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而林黛玉本是得宝玉前身照顾的仙草,也说明了她与宝玉之间的缘分,所以两人在第一次见面时才觉得都见过对方,黛玉又因家庭的原因,养成了自命清高的性情,这两人的组合,无疑是在封建社会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