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章 经济法概述(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经济法概述(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案例】
张某去年只有17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600 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镇里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 未经其父母同意,欲花5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台旧彩电,此事遭到 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 患精神分裂症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 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彩电。 [问题] 1.此买卖是否有效? 2.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此买卖合同完全有效。因为合同成立时张某已满16周岁,并以自 己的劳动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ll条的 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
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张某已经
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法律行为,无须征得其父 母同意。张某患上精神病丧失行为能力是在合同成立之后,这不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企业组织管理关系——是指在企业设立、变更、终止和企业内部管理 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二)市场调控关系(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市场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 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干预市场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三)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长远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 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管理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 发生的具有隶属性或指导性的经济关系。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经济法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们应了解 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调整对象,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掌握我国经济法律法规的现状及其立法活动。
本章要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第三节
第四节
经济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三、代理权的行使★
(一) 代理权行使的一般要求
(二)
滥用代理权的禁止
(三)
无权代理
(一)
代理权行使的一般要求
委托代理人
应当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行 使代理权。
法定代理人
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行使代理权。
指定代理人
应当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 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二)
滥用代理权的禁止
常见的滥用代理权的情形有:
3、无权代理不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 (1)被代理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 视为同意,应当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 (2)委托代理人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超 越代理权的民事行为,可以认定为有效; (3)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观上使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 理权,被代理人应当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表见代理)。
(三)诉讼时效的延长
(一)诉讼时效的中止
——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 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 讼时效期间,待阻碍时效进行的事由消失后,继续计算 诉讼时效期间。 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战争等。 其他障碍:除不可抗力外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 权的客观情况。
(二)诉讼时效的中断
(二)法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指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代理。法定代理 通常适用于被代理人是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情况。如夫妻 一方失去行为能力,另一方即为他的法定代理人。
(三)指定代理
指定代理——是指根据人民法院或有权机关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 指定代理适用于被代理人既无委托代理人,又无法定代理人而又有特定 事项需要代理人代理的情况。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一
经济法律关系是人 们有意识、有目的 形成的特定的思想 社会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主 体之间法律上的具 有经济内容的权利 义务关系。
三
二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 济法律规范确认和 调整所形成的法律 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 由国家强制力保 障实要素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
(一)一般诉讼时效
(二)特别诉讼时效 (三)长期诉讼时效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丢失或损毁的。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技术进 出口合同争议
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一)诉讼时效的中止 (二)诉讼时效的中断
表见代理情形
1、被代理人对第三人表示已将代理权授予他人而实际并 未授权; 2、被代理人将某种有代理权的证明文件交给他人,他人 以这种文件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 行为; 3、代理授权不明; 4、代理人违反被代理人的意思或者超越代理权,第三人 无过失地相信其有代理权而与之进行法律行为; 5、代理关系终止后未采取必要措施而使第三人仍然相信 行为人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
第五节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
(二)代理的特征 (三)代理的适用范围 代理适用于民事 主体之间设立、 变更和终止权利 义务的法律行为 。除法律规定或 当事人约定应由 本人实施外。
是指代理人在代 理权限内,以被 代理人的名义与 第三人实施法律 行为,由此产生 的法律后果直接 由被代理人承担 的法律制度。
影响他在此前所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2.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张某和李某。(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双方买卖的标的——彩电。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张某有向李某交付购买彩电的价款500
元的义务,及取得彩电的权利;李某有收取张某500元价款的权利 和向张某交付彩电的义务。
(一)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二)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地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 (三)代理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
二、代理的种类 (一)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是指基于被代理人委托授权而产生的代理,也称授 权代理或意定代理。被代理人授权的意思表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仅凭 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发生授权效力。被代理人有权随时撤销其委 任,代理人也有权随时辞去其受任,但不能使被代理人和善意第三人因 此蒙受损失,否则应承担赔偿责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当事人 1.国家机关 2.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3.企业法人的内部机构(一定条件下) 4.公民、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1.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依法能够作为或不作为以及要求 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资格。 (1)经济职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经营管理权 (3)请求权 2.经济义务——经济责任(表现为必须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1.物 2.经济行为 3.无形财产:非物质财富
1 2 3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
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活动
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三)
无权代理
1、含义——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进行的代理行为。 2、无权代理形式 (1)没有代理权而实施的代理; (2)超越代理权而实施的代理; (3)代理权终止后实施的代理。
(四)社会经济保障关系
社会经济保障关系——是指在对劳动者实行社会保障过程中发生的经 济关系。
第三节
经济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的特征(略) 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 1.平衡协调原则 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3.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第四节
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一)概念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 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人们相互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 会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根 据经济法的规定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样三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
第一节
案例导入:P2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法的产生 二、经济法的发展
☆ ☆
(一)战时经济法阶段
(二)危机对策经济法阶段
(三)自觉维护经济发展的经济法阶段
三、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
案例导入:P2 2008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9 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
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
分点。与此同时,国务院也决定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
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是央行充分考量国际、
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之后作出的有力“亮剑”,可以看成 是全球央行联手应对动荡金融形势行动的一部分。
第二节
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这一概念起源于法国。 从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考察,西方国家的经济法是在自由资 本主义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国家为应对经济发展中 出现的垄断、市场失灵和经济危机等问题而越来越普遍采取干预措施的 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经济法研究在改革开放和加强经济法制建设的背景下逐步 兴起,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丰富和发展。 我国法学界意见分歧焦点:经济法调整对象认识不一致 经济法——是国家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 对一定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 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 断的法定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中断事由包括: (1)权利人提起诉讼; (2)当事人一方向义务人提出请求履行义务的要求; (3)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
第五节
经济法律责任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根据法律规定 而应当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并以法律的规定为最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