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题目: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2012年11 月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摘要一次次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在见证奇迹的同时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步入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及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迈进。

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已从社会生活问题的边缘走向中心,生态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生态平衡破坏危机加剧,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深入探讨生态危机根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极大的帮助。

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和政治根源,对这些根源及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克服危机根源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制度根源Abstract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tnesses the miracles of the human history and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specially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ductiv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is moving forward at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spe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the center from the edge of the social life, ecological problem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mine the crisis intensified ecological bal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serious obstacle to social progress. Depth to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social progres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 will be a great help.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ut summed up main technology the root causes, the philosophical roots and political roots of these root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aimed at looking for ways to overcom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roots; philosophical roots; political roots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近些年来重大灾害事件、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我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环境形势。

同时,环境污染已经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全国每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环境投诉密集出现,由此所造成的社会阵痛越来越剧烈。

研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哲学思想根源对于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和制度根源,对这些根源及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克服危机根源的方法。

正文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生活环境经历了一次次的变化,世界各地重大灾害事件、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同样,中国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重庆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之后又遭遇115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南方却迎来数十年不见的冰冻雪灾;四川汶川遭遇着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的重创。

环保总局曾经多次发出警告,我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一些地方已经触及了环境承载力的底线。

同时,环境污染已经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全国每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环境投诉密集出现,由此所造成的社会阵痛越来越剧烈。

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瓶颈,而且成为民生之痛、社会之瘤。

如何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其朝着更加健康、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

一.科学根源任何事物都遵循因果关系,一个事物的发生必然有引起它的原因。

环境问题也不例外,最直接的根源是便是人类自身,即人类无休无止的违背自然规律对其加以破坏。

1.1 科学技术的落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总体上处于一种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的状况,有的地方甚至还沿用刀耕火种的落后农耕方式。

建国后,由于人口政策上的失误,导致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需求也迅速增长,于是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来生产更多的粮食。

在这种背景下,毁林改地、开荒造地、开垦草原、围海造田、围湖造田等现象普遍发生,结果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消失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

落后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是自然生态破坏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原因。

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城乡环境污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在目前人类可以实现的生产力水平下,一个生产过程往往只能利用某种原料的一部分,而把其余部分作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去。

生产技术水平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高,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污染物数量就少;反之,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低,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污染物数量就多。

因此,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往往使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与科学技术落后相联系的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低下,也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因素之一。

以排烟脱硫装置为例,美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早在70年代就已经大规模安装,而我国虽有一些单位研究和开发这项技术,但仅限于处理硫酸工业尾气和有色冶炼废气,而对二氧化硫主要排放源的火力发电厂,还没有普遍采取脱硫措施。

这也是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酸雨范围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人类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臻于完善的。

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时期,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往往较低,生态环境意识比较淡薄。

在进行生产建设或日常活动中,一般很少有意识地、主动地考虑生态环境影响,结果造成各种生态环境经济决策失误,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我国50年代的“大跃进”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在工业布局上,几乎冲破一切规章制度和客观要求,不顾环境保护的要求,随心所欲任意布点,又没有采取控制污染的工程措施,加之管理混乱,工业“三废”的排放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许多地方出现了烟雾弥漫、污水横流、渣滓遍地的局面。

对资源、能源的毁灭性开发,不仅造成了惊人的浪费,而且破坏了许多地方的自然景观。

特别是毁林烧炭、围湖造田等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1.2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的、广泛的、深刻的变化。

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绝不是十全十美的。

燃煤技术在动力、冶金和交通运输等许多工业部门广泛采用,是18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重大事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并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积极的变化。

但它又是造成大气污染、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的一个重要因素。

化学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创造几百万种世界上从来没有的新物品,满足了人类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的需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却又通过这些化学制品给人类机体和有机物带来程度不同的毒害。

如农业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于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产品产量起了重大的作用,至今仍然是大多数国家保证农业增产的主要手段。

却又造成农产品和土壤被污染,使人畜受害,农田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造福万代,又可能遗患无穷。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当然,这也是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阶段相联系的。

当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处在较低水平时,它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的进步和福利有限;其副作用和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微弱的、不明显的。

这反过来限制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应用的后果的两重性的认识,使科学技术的某些不利影响不可能及时得到抑制。

科学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有目的的。

由于科学技术的运用所具有的倍增效应,对科学技术不加节制的滥用,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后果。

最突出的就是军事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被独裁者和野心家用来发动战争,造成战争的惨祸,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武器制造,可以产生威力无比的杀人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越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威胁也越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严重。

这说明,如果不是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由高素质的人掌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不一定发挥正面作用。

同时也说明,科学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

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了谋求在争夺霸权的军事对峙中的战略优势,展开了激烈的核军备竞赛。

到80年代,美苏双方共拥有6万枚核弹头,总计当量达150亿吨TNT,足以把地上的生命毁灭十几次。

为了抵制核武器的威胁,维护本国的主权,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研制自己的原子弹、氢弹。

核武器放射性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持续的时间是久远的,将长达几千年。

在此期间,核废料会引发癌症、不育症、免疫性疾病、先天性缺陷和遗传变异。

虽然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无限性必须放在历史长河中来加以认识。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

这样,科学技术的全面效果就不容易真正认清。

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及其副作用的暴露所具有的潜伏期,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就是说,人类很有可能被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威力所蒙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