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为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病例,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甘肃省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甘肃省应急预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一)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s)、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和脊灰野病毒,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
(二)规范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以及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的调查处置。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高危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VDPVs、cVDPVs和脊灰野病毒的报告、调查和处置工作。
三、脊髓灰质炎疾病概述(一)病原学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 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Ⅰ型野病毒引起的传播约占80%~90%,其次为Ⅲ型野病毒,目前世界上已无Ⅱ型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脊灰病毒在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
对乙醚不敏感,对热和干燥甚敏感。
使用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脊灰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传播该病上起重要作用。
本病的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
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小。
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
2.传播途径感染者一般通过大便排出病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机体感染脊灰病毒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特异性IgM,2周后出现IgG和IgA保护性中和抗体。
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按症状轻重及有无麻痹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麻痹型及麻痹型。
通常的脊灰病例是指麻痹型病例。
麻痹型脊灰约占感染者的1%~2%,病毒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引起以肢体为主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可分为前驱期、麻痹前期、麻痹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是指麻痹后1-2周病肌开始恢复。
部分患儿可形成持久性麻痹,即后遗症期,受累肌群明显萎缩,可出现膝反张,足下垂和足内翻畸形。
2.临床症状与体征早期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热退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迟缓性麻痹。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迟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麻痹60天后仍残留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3.实验室检查发病后可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
发病前6周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或接触疫苗病毒,麻痹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或恢复期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升高。
四.监测(一)监测病例定义AFP 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高危AFP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AFP病例——1)年龄小于5岁,接种脊灰疫苗少于3次或接种史不详,且未采集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2)临床怀疑脊灰,尤其是未采集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3)来自脊灰流行国家或地区,或在发病前35天内曾去过脊灰流行国家或地区。
聚集性高危AFP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在2个月内出现2例以上的高危AFP病例。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或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聚集性脊灰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在2个月内出现2例或2例以上的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相比,衣壳蛋白1区(VP1区)核苷酸序列变异介于0.5~1%之间(有5~8个碱基发生变异)。
VDPVs: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核苷酸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VDPVs病例:从AFP病例粪便、咽部或脑脊液、脊髓组织标本分离到VDPVs。
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鉴定,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脊灰衍生cVDPVs:由相关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引起的2例或以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的事件。
脊灰野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核苷酸变异超过15%,或者是既往国内外流行过或与既往国内外流行过的脊灰病毒高度相似的病毒。
脊灰野病毒病例:粪便、咽部或脑脊液、脊髓组织标本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脊灰野病毒由境外传入者,为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
(二)AFP病例常规监测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
1.AFP监测医院的设置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AFP监测医院,承担AFP 监测任务。
必要时可扩大至人口集中的、交通不便的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
2.主动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及时向当地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发现的AFP病例;AFP监测医院每旬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AFP病例主动搜索情况;辖区疾控中心每旬开展医院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三)病例发现与报告1.高危AFP病例医疗机构发现怀疑为脊灰的高危AFP病例,应在1个工作日内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根据高危AFP病例的定义对报告的AFP病例进行审核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是否为高危AFP病例。
并在1个工作日内报告同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按照《监测方案》的病例分类标准,由省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对已报告的AFP病例进行分类,并确定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跨省份的聚集性脊灰临床符合病例通报后,要在1个工作日内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3.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结果后24小时内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4.VDPVs病例或携带者、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VDPVs病例或携带者、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相关检测通报后应于2小时内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5.cVDPVs病例或脊灰野病毒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cVDPVs病例或脊灰野病毒感染病例相关检测通报后应于2小时内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6.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症、可能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五、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一)病例个案调查接到报告后,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48小时内派调查小组赴现场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
(二)事件调查1.组织准备根据《甘肃省应急预案》中不同响应级别由省级调查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收集背景资料包括:当地人口资料(最新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医疗机构及预防接种门诊分布情况;既往5年AFP监测资料;免疫预防相关资料(卡、证建立情况、常规接种率报告、既往接种率调查结果、脊灰抗体监测资料等相关资料)3.核实诊断对病例进行现场医学检查,了解患者发病过程、治疗情况、脊灰疫苗免疫史、发病前3~35天内的旅行史和接触史。
拍摄病例影像资料,记录残留麻痹情况和现场调查工作进展。
4.现场调查与采样核实诊断后,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AFP病例主动搜索、采集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粪便标本和血液标本等工作。
分析疫情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可能波及的范围。
六、实验室检测(一)病例标本采集要求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间隔24-48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二)接触者标本的采集接触者是指曾与处于传染期的病例共用卫生间的人员;处置过病例的医护人员或检验过标本的实验室检测人员以及其他存在传染或共同感染可能性的人(如与患者同吃、同住的家庭成员以及有过密切接触的玩伴);原则上为5岁以下儿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一定数量的近6周内未接种过OPV疫苗的接触者粪便标本。
1.高危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或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及其聚集情况,采集5~10名接触者粪便标本。
2.若发现VDPVs病例或携带者,至少采集50名接触者(近6周内未接种过OPV疫苗儿童)粪便标本,分离脊灰病毒。
并每间隔7天采集一次病例或携带者的粪便标本,直至连续两次采集的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后为止。
若VDPV来源于免疫缺陷患者(iVDPV),第1~2个月每间隔7天采集一次,但从第3个月开始,每间隔1个月采集一次粪便标本,直至连续三次采集的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后为止。
3.若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应在卫生条件较差、暴露机会相对较多的人群中,至少采集50名近6周内未接种过OPV疫苗儿童粪便标本。
若在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每间隔7天采集一次携带者的粪便标本,直至连续三次采集的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后为止。
4.发现cVDPVs病例或脊灰野病毒病例,在cVDPVs和野病毒可能传播的地区,至少采集100名密切接触者或健康人群粪便标本。
5.若临床怀疑AFP病例为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在取得知情同意后,采集病例2ml血清进行定量免疫球蛋白(QIG)或细胞免疫功能测定(三)原始标本运送1.标本采集后要在72小时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标本应冷藏运送,在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完整。
标本的运送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有关要求。
2.采集的标本应有完整的登记资料,一并送达省脊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