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模式投资建设合同研究及利息计算一.BT模式在中国的兴起及应用
1.项目融资正在成为政府投资工程的重要融资和建设模式
80年代初,世界经济形势逐渐发生变化,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化等导致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需求的急剧膨胀,而经济危机和预算赤字使政府投资能力减弱,70年代的债务危机使许多国家的借贷能力锐减,迫使政府寻找新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其中的一种模式就是邀请私人实体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来,这种模式就是项目融资模式。项目融资为一个特定经济实体所安排的融资,其贷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将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将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项目融资为政府建设项目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形式,满足政府在资金方面的特殊要求。多数国家对政府预算的规模以及政府借贷的种类和数量均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我国,预算法明文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出现赤字,这些规定限制了政府在金融市场上安排贷款和吸纳私人资本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可以通过安排项目融资的方法较为灵活地处理债务对政府预算或借债的影响埋一。最初项目融资主要采用建设一运营一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BOT)模式。BOT的概念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起源于矿、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开发项目。自1984年土耳其首相Turgut Ozal(奥扎尔)首次应用于土耳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私有化过程中后,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应用。目前,发展中国家共实施了200多个BOT 项目,例如,土耳其的火力发电厂(现代世界第一个BOT项目)、菲律宾的诺瓦斯塔电厂(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成功的BOT项目)、中国的沙角B电厂(现代世界第一个成功移交的BOT项目)和来宾B电厂(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批准的BOT项目)、英法之间的欧洲隧道(世界上最大的BOT 项目)、马来西亚的南北大道、泰国的曼谷公路和轻铁、香港的多个隧道、澳洲的悉尼隧道和英国的曼彻斯特轻轨等等”。随着英法海底隧道、澳大利亚悉尼海底隧道等项目融资的成功促进了BOT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使得项目融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BT模式的兴起及在中国的应用
在中国的应用中,只有BT模式应用较广泛。目前国内企业资本或私人资本在介入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项目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投资项目的种类、投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在运用BOT方式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变异模式,如:BOOT、BT0、BOO、ROT、POT、BT等。其中BT(Build.Transfer)模式作为BOT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过程中省略O(Operate),即企业运行过程,因而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自2003年2月13日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
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首次在国家正式公布的政策性文件中引入BT的概念,推动了BT模式在全国更多的城市发展。目前,BT模式在国内已经做出了很多探索与尝试,如
如表1-1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招标公告及项目建设决算信息(机密二级)
二、BT投资建设合同特定控制权的分配
1.BT工程的权利和义务。
一般情况下,BT投资建设合同中BT发起人和BT主办人及项目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如表2所示。
2.我国政府承诺的可信性分析
BT模式属于特许经营模式的一种,从管制者的角度看,特许经营就是政府与。企业形成的以合同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合同约束条件下,政府和特许经营企业的责任和权利相对比较明确,企业可以在合同条件下追求自身的利润行为。
但不同的制度禀赋是形成不同类型之合同样本的重要条件,而在不同的合同模式下,企业又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我国各地方政府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采用BT模式的改革也基于已有的制度禀赋,这些制度禀赋对BT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先改革后立法。尽管这种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其实施成本很低,在我国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对立的效果:各省市在BT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式缺乏合法性,承诺成本很低,地方政府的各种措施会因约束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合同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政府可能利用自身的权利或法律空白,造成承诺缺失。所谓承诺缺失是指由于无法对政府进行长期有效的制度性的监管和约束,政府的代理人可利用这一缺陷,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盲目承诺或者不承诺,所形成的制度性的有效承诺缺位。主要体现在:首先,滥用承诺和承诺不连续性。由于我国目前的政府官员的考核都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系统之中,尽管当地政府的绩效是考核的重要部分,
但最终裁决权仍然被保留在组织部、人事部等上层部门。当地政府可以不必要对当地消费者利益、当地的在位企业利益负责而滥用自己的承诺。再次,法律的缺失。在没有法律依据条件下,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都可以被推翻,或者修正。承诺缺乏法律依据,以合同为基础的特许经营机制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形成了承诺的缺失。
可见,我国政府承诺的可信性较低,单凭政府声誉的承诺是很难使交易有效,因为契约是权利交换的承诺,也就是产权交换的承诺。交换是凭承诺进行的交换,但除非有使承诺恪守不渝的适当保证,否则凭借承诺进行交易就归于无效。对于BT投资建设合同来说,BT发起人是政府相关部门或政府委派单位,内生的“声誉机制”失效,只能采用外生的事前约束条件,即通过订立契约提升BT发起人承诺可信度。在BT投资建设合同中,BT发起人对BT主办人的承诺主要是回购付款支付承诺,可以通过担保形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