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评类作文的写作一、时评的文体特点“时评”就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就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就就是“时评”。
它主要就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与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二、针对性,时效性时评属于议论文,大都就现实生活与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与评论,表示自己的瞧法与观点或说明一个道理。
基本要求:有的放矢,及时评说,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独特,启人心智。
三、时评的结构时评一般由叙事与说理两部分组成。
叙事要简明扼要,说理观点要鲜明。
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说理。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正面,也有反面;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见解,但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
四、写作要注意的方面:1、观点集中。
时评属于小文章,应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
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
3、选好主题后多搜索材料。
4、要注意文采。
五.应考模式五字诀基本模式:引——提——议——联——结1、引用原材料。
2、提炼论点。
3、议论分析中心论点。
4、联系、引申、类比一般事实。
5、照应开头,强调论点。
(3)材料作文谋篇布局“五步法”第一步:引“引”就是引述原材料,就就是“叙读”。
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特别注意: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与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第二步:提“提”就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
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
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第三步:议“议”就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
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步:联“联”就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
文章内容就是否充实,就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就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就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
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
就是从“小”到“大”的深化。
第五步:结“结”就就是收束全文。
它就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
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说明:“引”“提”就是文章的引论部分“议”“联”就是文章的本论部分“结”就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1日开学后,一些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学校发现,新初一的语文课文中,有些篇目被更换,其中包括鲁迅的《风筝》。
一些专家解释原因说“鲁迅的文章过于深刻”。
对此有人忧虑,有人遗憾,有人觉得很正常……这让人不禁想起这几年“鲁迅文章大撤退”的类似新闻,一旦有鲁迅作品撤换就会引起广泛讨论,被反复提及。
请阅读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整体瞧材料2、专家观点3、大众反应4、专谈鲁迅的意义价值范文:撤退中的变革“鲁迅文章大撤退”这一曾经仿佛不可能的变化,现如今却真真正正地上演了。
每逢变革,必有人跳脚,有人大骂。
这一次更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此忧虑者层出不穷。
而对于专家“太过深刻”的解释,更就是遗憾之声充耳不绝。
(引)然而,再多的反对也遮不住这一变革带来的希望。
鲁迅,那个神坛上的伟人,已经走下来了。
虽然她的作品从来都就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但那犀利的笔风与深邃的思考毕竟属于那个遥远的时代。
(提)曾经的中国,因鲁迅的文章而有了一扫阴霾的勇气。
可就是现在的社会已不就是一片黑暗。
阳光下的孩子们,如果从小便“横眉冷对”,她又怎么去面向光明。
鲁迅的文章批判的手法太过锋利,让懵懂的孩子们执此利刃,只会伤人伤己。
(议)科技上的进步依赖改变,《物种起源》可以从生物“圣经”被打到“不完全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在改变世界之后,被新的理论所取代。
真理永远在下一篇论文中。
科技如此,社会亦如此。
从马克思理论到毛泽东思想,再后来治国方针也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
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条理论就是错的,改变就是为了选择适合时代的暂时真理。
思想的变革虽不就是科技与社会所能简单相比的,但就发展与改变的必要性来说,又就是遵循这一普适规律的。
鲁迅的思想,作过中华民族的北极星。
但已经迈进黎明的我们,对于那“过于深刻”的文字,应该去批判的继承。
很明显,孩子们还没有那个能力。
(联)曾经普及鲁迅的原因,就是中国太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而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批评与谣言,甚至远超现如今的缺点。
这时再培养出一批愤青,显然就是弊大于利的。
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思想上的改变。
“鲁迅大撤退”就是一种表象,而这种表象所体现出来的正就是一种从初等教育开始,指引下一代中国人思想发展转变的改革。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
鲁一变,至于道。
”千年前的圣人对于礼乐的崇拜已被淘汰,但她的一些思想,例如对于变革的追求,却依然伟大。
鲁迅,也应该走上这么一条路。
(联)未来的孩子们,大概只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认识伟人鲁迅了。
而她的思想,则应就是被致力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反复咀嚼,以取其精华。
让鲁迅撤退吧,让思想改变吧,让社会进步吧。
否则孩子们太累,社会也太累,就连鲁迅也该累了。
(结)范文: 教育的酸碱度当四五岁的幼童在父母的监督下抱着一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记诵,当小学的孩子在本应闲适快乐的时光中对着奥数蹙眉无助,当初中生对着无法理解的鲁迅文章挠头,我们就是否可以轻轻叹息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这对您们好”,然后发现一切被灌输的知识都被遗忘了?(引)教育的超前性与强迫性的弊端在如今愈发显现。
不免想说:教育也有自己最适合的酸碱度。
(提)教育的超前性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当鲁迅的文章渐渐退出初中语文舞台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瞧到教育者们所做出的尝试与努力。
众所周知,鲁迅的文字深奥难懂,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难以理解透彻,更何况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呢?用一个无法理解的视角去对待厚重的历史,结局往往不就是误解、曲解历史,就就是放弃。
硬要一个低层次的个体接受更高层次的知识,超越了正常逻辑范围,不利于今后的思维发展。
我们更常瞧到的就是,当学生提出“不懂”之类的问题时,难以让学生理解的老师往往会搪塞或给出标准答案,这无疑对培养良好思维模式无益。
究其根本,就是超前教育惹的祸。
(议)更进一步说,过早开发儿童智力对于教育这个事业并无任何好处。
《伤仲永》提供的模板便就是所谓“天才儿童的陨落”。
这足以成为一个血淋淋的鲜活事例:别让“深刻”伤了“深远”。
(联)而教育的强迫性则让教育本身无法突破。
放弃“深刻”就是适时而止,而不就是彻底放弃。
鲁迅背后所承载的就是一腔爱国热血,就是历史的沉淀。
鲁迅的淡去并不就是历史的淡去。
诚然,作为义务教育的初中课本担负着让这种历史与精神为一代所传承的使命,但不一定非要以“课文”这样强迫的方式出现。
强制的文化输入注定就是失败的,因为其忽视了个体的感受与反叛力。
而软性的文化输入也许可以更成功,因为只有一个人主动地去感知历史,体味文化,其所能得到的教育益处才会更加明显。
只有深深根植于精神体系中的教育才就是成功的,而其强制的“外壳”只不过就是自欺欺人的方式。
所以我们该欣喜教育者们的尝试,而不就是跳着脚责骂这就是对文化的遗弃,对历史的亵渎。
(议)历史的车轮在不断转动,昼夜不息。
而教育这个承载着它的重要土地,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土壤。
当教育真正避免了超前性与强迫性的过酸过碱离子,这片土地才能培育出一代更优秀,更有民族使命感的学子,而中华民族,才能瞧到更辉煌的明天。
(结)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学生高健,今年七月份毕业后在北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无奈之下她在北大三角地与北大未名BBS上发出信息,称将以“陪聊”为职业。
她说,“陪聊”的创意来自与同学聊天,“陪聊”不就是瞎聊,而就是帮助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如就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费用随意给,但不接受没有目的的聊天。
对此社会上议论纷纷。
高健认为自己搞“陪聊”没有错误,就是很阳光的,没有给父母丢脸。
但还就是对学校有点歉意,怕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要求:①根据上面的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②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写一篇议论文。
③不少于800字。
范文:谁在无聊初读此消息,我不免惊愕:堂堂一个北大光华的毕业生,竟无法在众多职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而只能出此下策以“陪聊”为业?读罢我不禁陷入思考,高健的作法,究竟可不可取。
思考的结果就是:此举纯属无聊,实乃浮躁在作崇。
因为浮躁,所以没有想到人之于社会的责任体现在对职业的认真严肃上;因为浮躁,所以不曾认识到人生而为人,应对自己同样负责。
若说全国一流高等学府如此大者,花费四年光阴竟培养不出一个能立足于社会的人才,试问那就是何等悲哀?如果北大竟果真无法教会学生如何行走于社会,又怎会每年千万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报考?如此观之,问题似乎只能就是出在高健自己身上,择业时的浮躁,让她不能静下心来选择;而失业时的浮躁,直接导致了这一出瞧似无奈实则无聊的风波。
如果她有心择业,专注于个人素质与企业素质的配合,一个接受十六年教育的毕业生,怎会在偌大一个市场无处容身?如果她真的想以“陪聊”为业,何不去修一门心理学专业,再来服务社会,岂不更加实际而有效率?为什么弄得自己不伦不类,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没有一技之长?这样的选择,我想带给高健的不会就是事业的成功,只能就是越走越窄的死胡同那么,问题真的只出在高健自己身上?高健现象所反映的浮躁心态,难道只就是她一个人?不,不会就是她一个,整个社会都在浮躁,这已不仅仅就是教育改革的问题。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个物质文明腾飞的时代,学生在追求更高的年薪,人民在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政府在追求更高的GDP,全国都在追求高速发展。
在经济突飞猛进的洪流中,谁在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安宁?谁还在崇尚“宠辱不惊”的潇洒恬淡?谁仍能像古人那样,拥有一份“闲瞧庭上花开花落”的优雅与悠静?有人担忧中国的经济会无法持久的发展,这种担忧不无道理,难保高速发展的背后,那愈演愈烈的全民浮躁不会变化为利刃,捅它一刀!更为可怕的就是,全民的浮躁太容易被当成全民的“热情高涨”,被当成就是社会在进步的标识,而实际上,社会的进步所需要的并不就是万人齐声的口号,也不只就是一串串数字,一座座高楼,美国一位学者说了,社会进步的标识就是人民的幸福感提升,幸福感从哪来?心灵的富足与安宁,道德的高尚与纯净,文化的丰富与活跃……总之,不会就是心态的浮躁,与因浮躁产生的对人生的轻率与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