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李四光的爱国故事

关于李四光的爱国故事

关于李四光的爱国故事
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

湖北黄冈人。

字仲揆。

早年加入同盟会。

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0
年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从事古生
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
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地质
力学的创立者。

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
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
造体系”的基本理论。

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
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

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
预报指明了方向。

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
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的四龙山镇。

因为他是
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时的李仲揆,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

1902年,14岁的李仲揆
听说省城办了一所官费的高等小学堂,凡是学习好的都能够去报考;特
别是听说那里不学“四书五经”,而是教授国文、算学,成绩优秀者
还能出国留学。

所以,李仲揆终于说服了父母,带着借来的几个盘费,徒步到省城报考。

李仲揆办理了报考手续,买了一张报名单。

是因为太兴奋,太紧张?还
是没见过世面?李仲揆提笔在姓名栏中端端正正写下了“十四”二字,
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点叫起来,“怎么能把年龄当成自己的名字呢!”
无论怎样后悔,也已经晚了。

重新买一张报名单吧,身上剩下的钱已
经不多了,何况还要住宿、吃饭。

李仲揆双眼注视着“十四”二字,一簇思维的火花在幼小的头脑中迸
发出来。

他重新提起笔,把“十”字改成“李”字,不过,这“四”
字与“仲”字的笔划和字形却相差太大,确实是难以改成。

难道还能
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们平时说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张三”、“李四”了吗!
第一次离家出门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急得鼻子尖都渗出了汗珠。

忽然,眼睛一亮,瞥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刻着“光报四表”四个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详着自己起的新名字,心里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学堂。

从此,李四光便“取代”
了李仲揆。

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光照四方!
年轻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学造船,派往英国改学地质,取得了地
质学硕士学位。

他不为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动,学成后毅然回国了。

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
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大量的实据,*了那些国内外学术认为在中国不存
有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实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
基矗
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
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

他经常对学生说,搞
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

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

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

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

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

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注重地震研究。

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

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1971年5月2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
1971年4月29日凌晨,李四光的动脉瘤破裂,被送进北京医院抢救。

*得知后,立即派自己的保健医生赶到医院,一直守护在手术室旁,随时将李四光的病情和抢救措施向*报告,直到李四光停止呼吸。

因为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军代表说,中央决定追悼会上一律不致悼词,相关负责同志就没有安排准备悼词。

相关主题